声情并茂:声乐作品的歌唱处理浅析

2020-12-07 18:32付婉颖四川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9期
关键词:副歌演唱者听众

付婉颖 (四川音乐学院)

一、声与情:歌唱的“本”与“魂”

(一)声乃歌唱之本

歌唱是用声的艺术,是通过声音来体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优美的歌喉,科学的发声,是一个歌者最基本的自身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有会发声、会用声、用好声的能力。为此,演唱者就要具备科学的练声、发声、用声方法,在呼吸、发声、共鸣、高位置、音色、音域等方面的训练上,有一套科学的训练模式,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自己刻苦的学习,运用掌握的能力取得最佳声音。

在不同内容风格的作品处理上,要运用不同的音色来变化演绎,千篇一律的大白嗓是行不通的。如同是女高音民族声乐作品《三尺长的红缨鞭,二尺长的杆》,要求演唱者声音明亮、甜美;以艺术歌曲形式来描写敦煌飞天题材的作品《飞天》,用清纯的声腔去表现飞天的凌空飞舞,要求声音柔和且富有灵动性。即使是同一个人唱这两首作品,也要将声音做到不同的处理。演唱作品时,一定要注意真假声、高低音的连贯与流畅,运用真、假声来演唱音乐中的每个音符,同时还要注意真、假声和高、低音的变化;气息要注意平稳、自然,拥有平稳、自然的呼气,才可能把歌词内容从容地表达出来。

(二)情乃歌唱之魂

情感是人类对外在事物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它是声乐演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艺术体现。因为有了情感上的波动、共鸣、感应,才需要通过某种艺术形式来加以抒发、加以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理论告诉我们,要先有情而后发声,发声之前应该有充分的情绪准备,因为情绪是什么状态,气就是什么状态,也形成了声音的状态。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反应,是情之所生、情之所至、有感而发的。如果从歌唱中抽离了情,只剩下声,那真是不堪设想……

在民族声乐中,情感在演唱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声音是用情感带动的。如《孟姜女》作为一首哀怨委婉、凄厉悲苦的歌曲,在演唱中感情要求深刻。“正月个里来是新春”、“夏夜里银河飞流星”、“九月里来九重阳”、“大雪纷飞北风急”,这一年四季的更替讲述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哀怨凄凉、历尽艰难险阻的过程,作品由缓到快、由快到缓,具有流动性。“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蒙蒙”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在心里一点点迸发;“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满清山”,这句整段都在高音区进行,在掌握演唱技巧的前提下情之所生、情之所至、以情带声,更容易表达人物内心激动的情绪。

歌声是心灵的呼唤,是情感的迸发。情,是歌唱之魂也是艺术之魂,所以,当人们在歌唱中唱到欢乐时才会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唱到甜蜜幸福时才会如醉如痴;唱到黯然悲伤时才会不禁泪眼,这一切,皆由情之所至。

二、把握声乐作品的韵味与尺度

(一)吃透作品的韵味

每首成熟的声乐作品都必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自然就有它自己的“味道”,这就是作品的魅力之所在。歌唱者,要使听众对你、对作品产生信任和希望,就要有吸引观众的“手段”,一定要反复的咀嚼,认真吃透。了解其“意”、吃透其“味”、把握其“度”,这是对歌唱中处理好作品的基本要求。无论是歌唱演员,还是声乐教师,想要唱好作品,就必须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正确处理表达作品的分寸。

表达作品的前提是正确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表达作品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只有抓准了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才会矗立起富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才能以它自己独特的面貌展现在广大听众面前。近年来在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中,出现了《燕燕做媒》这样的戏歌,在演唱技巧上扎根于声乐基础又结合了戏曲唱腔,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新风格。这个作品讲述了一个性格活泼热情、直爽干练的小姑娘燕燕,想出策略向艾艾母亲(婶婶)说媒的情景。前一部分是“燕燕”与“婶婶”对话形式的表达:“燕燕也许太鲁莽,有话对你婶婶讲,我来做个媒,包你称心肠,人才相配门户相当。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像样?问婶婶呀,我做媒人可稳当?”语言上的“燕燕”在作品刚开始就直白地反映出人物性格的热情与自信。“婶婶”在听了“燕燕”的说词之后,和大多数人一样有着相同的反应,认为燕燕这个年纪轻轻的小姑娘做媒人并不妥,对她并没存有任何的信心,对这件事提出了质疑:“燕燕侬是个小姑娘,侬做媒人勿像样。”演唱作品时用的是上海方言,在艺术形象及作品风格上,反映出了沪剧大众性和生活性的典型特征。

(二)把握歌唱的“尺度”

我们会听到长辈提醒年轻人说:“做事说话时,都要有个限度”。同样,在歌唱中也要求歌者将作品的分寸把握好、处理好,这个要求层次非常高,是比较难但又是必须做的。一个想要取得成功的歌唱演员或者教师,都必须把此问题解决。列宁曾经说过:“真正跨过一步就是谬误。”这个道理放在歌唱中同样适用,不仅适用,而且可以说,它会直接关系到作品创作和表演的成功与否。

人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有喜、怒、哀、乐方方面面,比如说,悲伤这种感情,在处理时掌握也是有多重形态的:黯然神伤、声泪俱下、哽咽难语,演唱出来的效果全然不同。如民歌改编歌曲《小白菜》的“唱”,就是如泣如诉的,歌曲中主人公小白菜对自己命运的无奈之情,通过旋律的扩充不断增强,会马上将人们带入一片幽怨、悲伤与愤怒之中。民族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曲《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主人公韩英满蓄着悲痛与仇恨哽咽难语的回忆,让每个人的心灵感到震撼;以湘昆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艺术歌曲《斑竹泪》,要求声音柔和且富有戏剧性,歌词先把人们带入布满了如诗如画的意境,又向人们交代了一桩惊天动地的历史事件,是声泪俱下的“悲歌天地和”。在表现喜悦情感的处理上,《阿瓦尔古丽》展现出浓厚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歌唱的就是像花儿一样美丽的姑娘:黑黑的眼睛,弯弯的睫毛,歌声婉转如戈壁流淌的清泉,舞姿轻灵好似天山盛开的雪莲,生命如花般绽放在心上。如果不将这样形象的“度”把握住,该作品也是绝对唱不好的。

三、声乐作品演绎的三个要点

表演艺术是二度创作,是表演者对作品的再创作。那么,既然是二度创作,在这里赋予歌唱者诠释作品以一定的自由,是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养料”。在这个前提之下,歌唱者对作品就会有较自由、不拘束的理解和艺术处理,有时可能会突破作品原定的速度、力度等表情符号的圈定,这是二度创作的必然性。

(一)歌曲开头要做到“先声夺人”

成语“先声夺人”的意思是指,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比喻做事抢先一步。在歌唱中,正如“先声夺人”的意思一样,唱好全曲的第一句尤为重要,歌曲一开始就要把听众的耳朵紧紧抓住。演唱者在歌曲前奏开始之前,要进入作品的规定情景之中,眼前要有画面感。

要做到“先声夺人”,就必须先做到“熟能生巧”,如果不“熟”,就谈不上“生巧”,得心应手就更谈不上了。歌者在演唱作品时如因对作品生疏,那必然会拘谨、呆板、紧张甚至慌乱,唱着上句想下句,精力都只集中在背谱上,歌曲内容、人物形象、层次结构、力度,全然顾不上。再有,演唱过程中,虽然没有忘、没有断、也没有停,但整首作品疙疙瘩瘩小毛病频出,怎么都唱的不通畅,形成不了一条完整的贯穿全曲的情感线;虽然音符没有唱错,但在力度、速度和一些表情符号的要求上处理不当,这样会给作品增加不和谐的色彩,势必会给作品蒙上阴影。所以,为了避免以上这些因素的发生,演唱者必须事先做好“熟能生巧”的准备。

前奏起,演唱者思想不能游离,要让自己融进作品内容的特定范围内,以对作品的了解,酝酿出充沛的情感,富有感染力地唱出第一句,更好的为后续演唱诠释奠定良好基础。歌曲的开头有动、有静,有强、有弱,例如《米脂婆姨》的第一句:“条条小溪走到一起,流到大河小憩小憩”,舒缓的音调像是展开一幅画卷般渐渐示于众人,柔美的弱开头;《美丽家园》的第一句第一个字就是一个长音“啊”,此音出现在小字二组的降B音上,这是典型的一个强开头。无论作品以哪种形式打头阵,歌者都必须先声夺人。

(二)稳住“神”,掌握作品情感主线

自信地投入进角色,要把自己置身于塑造作品的形象中去,进入角色的特定环境和氛围,把握作品速度要适当,这就要稳住“神”,这个“神”就是作品的情,情在速度上的体现也是确定速度的重要依据。一句稳住“神”抓住“情”,演唱者就会掌握正确的速度,把握好作品基础信息,为演绎好整首作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实际上,在演唱中不难发现,演唱者发声方法正确,呼吸流畅,声音状态也很好,演唱技术层面几乎无可挑剔,但就是打动不了人。这都是演唱作品缺乏层次、对比、起伏的原因,少了这些要素,稳住“神”从何谈起呢?没有在整体上对作品统一设计,歌曲辉煌副歌的部分不突出,没有做好情感表达,随着演唱结束歌曲也平平而过,没有给听众留下什么印象,这就是只注意声音,不注重感情的“产物”。好似绘画者画了一张很端正但又很苍白的脸,他不生动更没有灵魂。听这样演唱更像是喝一杯白开水,结果是淡而无味,不是一杯美酒,不能让人陶醉。

作品的“灵魂”是情感。要抓住情感的链条后再按照歌曲的速度节奏、曲式发展,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一句一句有条不紊的演唱下去,形成一条清晰流畅的情感主线扣住听众心弦,引其入胜,使听众不得不跟着你的感情路线走下去。例如民族声乐作品《西厢听琴》中的前段部分,“好一个聪明绝顶的酸秀才,相思无语,传情只用,十个手指七根琴弦,琴弦”一句,歌唱者必须紧紧抓住作品中女子内心娇羞的情感,一层高过一层,一气呵成。京歌《梨花颂》是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的主题曲,前两个句“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既描绘了故事发生的场景,也为最后的悲剧结果烘托气氛。演唱者了解作品背景后,将自己幻化为大气优雅的贵妃形象,琢磨其中的韵味风格,从发声和表达上寻求最佳的融合,从而实现更完美的演绎。

(三)突出“画龙点睛”的副歌

俗话说:“画龙点睛”,在歌唱艺术上借用这个词,那歌曲的副歌就是这个“眼睛”。它是整首作品中感情最集中、最强烈、最突出的部位。副歌部分的出现有的是循序渐进到来的,逐步将情感推向饱和点;有的是“异峰突起,一时击起千层浪”,强烈的情感予以听众震撼和冲击。只要歌唱者将这些处理得好,无论哪种方式都会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演唱到副歌部分时,势必要全力将作品鲜明有力的内在情感真正表现出来,因为这是整首作品的关键所在,点好作品这个“眼睛”,整个作品也就活了。中国当代轻歌剧《玉鸟“兵站”》中的选曲《我心永爱》,弘扬了爱的真谛,歌曲尾声是情绪宣泄的高潮,反复的诉说“我等你回来,我情永在”,是歌曲情感和人物形象的升华。为更好的表现“玉鸟”的形象,让观众有更好的听觉效果,在歌曲的尾声,作曲家安排以高音high C上连续的弹跳音,形象化的比喻“玉鸟”展翅高飞,使听众在听觉上和情感上得到满足。

歌唱者要唱好作品的副歌部分,就要从“声”、“情”上精心安排好歌曲的前后铺垫,包括呼吸、力度、节奏、速度等各方面的充分准备,水到渠成的迎接副歌。塑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划好歌曲最后一笔,需要在声音、气息、速度、力度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唱完全曲的最后几个音,给听众以最大的满足感,这里关键点是:结尾要唱的充分。恰如其分的“音符完而情未断”,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感。

结 语

针对声乐表演的特殊性,通过声音来将自身的情感及思想进行传达,演唱者根据自身的情感经营及歌唱技巧进行声乐演唱,以此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赋予表演活动更加鲜活的艺术气息。演唱者需要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要传递的内涵和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理解它在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反对什么,理解作品的艺术风格,把握作品的时代、民族、地方特色,以及作品基调、气质、个性。声乐演唱者要重视在演唱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把握声乐艺术作品的内涵后再去实践。歌唱中要在“情”字上多做努力。将唱功和情感融合,自然表达流露,用真情去打动人心。情感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演唱者用心去体会与感受,没有付出真心的情感是缺乏温度及感染力的,这样的情感让人感受不到真诚。同时,演唱者也要善于从其他艺术中去吸取养分,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猜你喜欢
副歌演唱者听众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Music for dying will
副歌:致爱米莉·狄金森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听众
Let Her Go
表达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