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不同演唱版本之我见

2020-12-07 18:32李德永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9期
关键词:钢琴伴奏演唱者和弦

李德永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歌曲《我住长江头》是我国艺术歌曲中的一首经典之作,由音乐家青主根据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而创作。青主原名廖尚果,早年参加国民革命军,1912年赴德国留学,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还学习了钢琴和作曲理论。1922年回国继续从事国民革命工作。1927年广州起义失败后,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改名“青主”,并开始了“亡命乐坛”的生活。歌曲《我住长江头》既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完成。词人李之仪在作品中传达出了同住长江边,共饮长江水,却因分隔两地而不能相见的思念之情。此情如奔腾不息的江水长流不断,此恨绵绵更无绝期,只能遥祝君心也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意。曲作者青主在隐姓埋名的生活中,既不能继续自己热爱的事业,也不能与相知的人见面,那种心境定是没有体验而无法理解的苦楚。但恰恰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生活符合了他创作《我住长江头》的心情。所以笔者以为,青主在曲子的立意上与词作者能够完全吻合,除了一定的作曲技法以外,还有一样东西彼此更贴近,那就是心境。带着这样的心境,笔者欣赏了《我住长江头》的几个不同版本的演唱,以下是笔者对不同演唱版本的一点拙见。

一、张权版本

张权是我国第一代女高音歌唱家。这个版本的演唱是钢琴伴奏,歌声在行如流水的分解和弦伴奏中开始,而且这种分解和弦始终贯穿全曲,给人以长江之水的流动之感。

下面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张权演唱这首歌曲的呼吸。张权在歌曲演唱开始进入时几乎没有痕迹,就像海水漫过沙滩时的悄无声息一样,这样的状态没有很好的呼吸支持是根本无法做到的。全曲稍慢的速度,在音乐上形成了思念的气氛,而这种稍慢的速度对演唱者的气息支持更是一个考验。张权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气息绵延悠长,连续不断,起句与落句之间、声音与气息的把握和控制恰到好处,不漏痕迹。每一个乐句的呼吸都能把声音送到结束处并继续保持呼吸的张力。乐句间的衔接如水浪此起彼伏,源源不断。整首歌曲的演唱和伴奏紧密贴合,丝丝入扣。

其次,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张权的咬字。在乐曲21小节处,演唱“此水几时休,此恨何事已”这句时,“此”字咬字的力度和唱出辅音“C”时气息的控制与把握极为到位。因为汉语拼音中声母“C”是一个看起来不难但实际操作很难把握的舌尖音。如果在这个音上太强调咬字,则声母“C”会有过重之感;如果故意不咬,则显得没有字头有突兀之感;而张权版本的演唱所有这样的字音处理的都非常恰当。在唱到29小节处,歌词“只愿君心似我心”时,钢琴伴奏右手由原来的分解和弦换成了柱式和弦,而左手低音区则变成了流动的分解和弦。在这种低音江水流淌,高音意志坚定的柱式和弦伴奏下,演唱者把“只愿君心”几个字唱的饱满而又有力,充分的呼吸和饱满的声音与伴奏融为一体,表现出了内心美好的愿望。在演唱“定不负相思意”这句时,钢琴伴奏左右手都没有了分解和弦的流动,这两个小节是全曲伴奏中唯一一处没有分解和弦的地方。这样的配器处理好像让人的思想从前句的美好憧憬中又回到了现实当中,演唱者稍带一点哭腔和“思”字音上做的滑音处理,给人以现实的哀婉和怨愁之感,紧接着伴奏从“意”字开始又进入了分解和弦的流动,把人的思绪再次与永不停歇的长江之水相连,而演唱者把整句的呼吸和“意”字一直送到了人的内心深处,让听者有“情到深处人孤独”的惆怅之感,以至于每次听到此处必定会泪流满面。本人以为此处是张权演唱此曲最催人泪下的地方。在歌曲的结束句上,唱出“定不负”之后,快速的深吸一口气,在全曲的最高音小字一组的a音上唱出了“相思意”的旋律并一起呵成,而“意”字从ff-——ppp的过渡处理,气息控制的恰到好处,在极具控制力的声音中把人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长江那头,声音虽然越来越弱但是人的思绪和情感却是越来越浓。

对于张权演唱的《我住长江头》,笔者以为全曲完整、流畅、连贯并充满了浓浓的思念之情。与一度创作者的立意完全吻合,这大概与其生活经历有一定的联系。曾经背井离乡去异国求学,怀着赤诚之心回国后,又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并与自己的爱人天各一方,所以张权是在用心灵歌唱,故而能与一度创作者意境吻合,而这心灵的诉说又与用心聆听的听众间产生了共鸣之感。

张权演唱的这首作品,唯一的瑕疵在于19小节的“水”字,从小字一组的e音向上方四度小字一组的“a”音跳进时,气息似乎浅了一些,母音“ei”似乎唱得稍显挤了一点点,这是笔者听这首歌的唯一的一点遗憾之处。而艺术的美正在于有遗憾,所以我们一直在不懈的追求。

二、迪里拜尔版本

迪里拜尔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本人听到的版本是她在北京举行的独唱音乐会中所唱的。这个版本的演唱与张权版本相比,速度快了很多,而且是管弦乐伴奏。就个人的感受而言,本人更喜欢钢琴伴奏和速度稍慢的张权版本。迪里拜尔的演唱技术无可挑剔,但是这样的演唱速度,笔者认为难以达到作者意图表达的乐思,而且在声音的运用上似乎戏剧性音色稍强了一些,反而有些破坏了艺术歌曲应有的意境。特别是“定不负相思意”这样的乐句,表决心的态度有些过于外在的坚定,最后的结束句与张权做了相反的处理,她是在“f”的基础上做了“ff”的结束。与张权的版本相比,反而缺少了含蓄内敛的诗意的倾诉,不容易让听者沉浸在音乐中,而只是从音乐的外部欣赏美好的声音。不过在全曲最难唱的第19小节处,“水”字要从小字一组的e音向上方四度小字一组的a音跳进时,气息和声音的配合却非常完美,而且窄母音“ei”在咬住字头之后,迅速做了宽母音处理,因而此处听起来声音有支持,气息很饱满。这是与张权版本相比笔者较为欣赏的地方。

三、廖昌永版本

廖昌永是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他的演唱版本是2001年春节歌舞晚会中唱的。歌曲伴奏是MIDI音乐,在整首作品的演唱中,很多间奏的部分加入了合唱。总体感觉是在那样的配器下,再加上合唱大概对电视台的娱乐形式来讲颇觉热闹,但是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理解,这似乎太“闹腾”了些。当然作为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的声音绝对无懈可击,曲子的速度虽然比张权演唱的版本快,但是作为男声的演唱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是可行的。因为男性和女性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廖昌永演唱此曲时的速度,笔者以为是可行的。但在唱到“只愿君心似我心”和“定不负相思意”两个乐句时,速度略有些赶,到结束句时尤为明显。对这首作品的处理笔者最不能苟同的是在乐曲第40小节和44小节处,也就是第二次反复演唱“此水几时休”与“此恨何时已”这两个乐句之后的两小节间奏中,都无一例外的加入了铜管乐的音响,却抹掉了原作本身流水般的分解和弦。第三次重复此句时,间奏做了同样的处理,给人的感觉是把音乐的线条或者说思绪,从中间生生的切断了,而且这个音响效果的出现极不合乎曲子的意境。笔者认为配器是这首作品的一大败笔。而到这时,作为倾听者已全然没有了欣赏作品的心情。这也许与电视台的分秒不差有些关系。然而欣赏一首作品,绝不止是欣赏一个演唱者美好的声音,我们更多的想听到演唱者内心对作品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和诠释。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美好的声音,但不一定准能找到对音乐完美的诠释者。

笔者认为廖昌永这个版本的演唱,一定有他不得已的初衷。如果在音乐厅换成钢琴伴奏,相信凭借他那美好的音色和音乐修养一定能带给观众超越这个版本的不一样的结果。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三位演唱者的声音和演唱技术都无懈可击,但是在本人的审美意向中更趋向于张权演唱的版本,同时在伴奏上也更趋向于用原版的钢琴伴奏。因为作曲家为旋律编配的伴奏已经无可挑剔而又恰如其分,并且在演出中,钢琴和声乐能够做到最完美的融合。这一点是这首作品的管弦乐版本所无法比拟之处。张权的演唱从声音到情感既干净又纯净,而且能把人带入音乐的意境中,让你打开心扉与之相通。当听者的内心和歌者的内心互相交融时,音乐这个媒介做了我们之间最好的桥梁。

当然,对艺术的追求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世界上如果有一千个读者,那么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通过对同一首作品不同演唱版本的分析,并不是抹煞三位演唱者深厚的演唱功底和艺术造诣,而是将有助于让我们通过对比找到属于自己的音乐风格,并能通过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诠释出最美的音乐。

猜你喜欢
钢琴伴奏演唱者和弦
声乐表演中音乐素养对美声唱法的重要性
合唱艺术中钢琴伴奏的运用
如何调整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
重属和弦构成方法研究
声乐演唱中乐感的有效培养研究
常用的六种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现代音乐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图表
钢琴伴奏的多元化思维和综合素养*
合格钢琴伴奏者基本素养的养成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