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丹
(保定市徐水区安肃镇中学,河北 保定 072550)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数学教育界已把数学语言列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
所谓数学语言,是一种符号和图形语言,具有准确性、抽象性、简练性和符号化的特点。数学语言是用来表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活动的专门语言,是储存、传递和加工数学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备课时,教师不仅要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系统地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设计出“螺旋式”上升的授课顺序,更要设计好各个阶段中数学语言的使用。在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发生、问题情境的创设,师生感情的交流,育人氛围的营造,教学的设计、回顾、小结等环节中彰显教师运用语言艺术的功底。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最终把原方程化归为ax=b的形式,然后把未知项的系数化为1。我分析,示范解题后,请几名学生复述这种解法,并且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自己说。既让学生巩固这种算理,又再次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从而形成学生讲,老师听的轻松氛围,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的形成。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能否用生活语言阐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衡量概念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还可充分利用“翻译”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解决一些实际应用的问题时,就需训练学生把实际生活问题翻译成数学语言,使用数学语言思考、解决此类生活问题。另外,在几何课的教学中,我们也应狠抓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间的“互译”训练。数学语言虽然来源于现实世界,但经过了多次建模与抽象,对于学生来说,要深刻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而生活语言是学生熟悉的,用这些语言来阐述数学概念或术语,学生感到亲切,也容易理解。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a≥b,可以表达为a大于等于b或b不大于a。教师在讲授概念和定理时,一定要用文字语言叙述,用符号语言表达,还要用图形语言进行辅助表达。要求学生在形成概念并用文字语言说出定义之后,能够翻译成符号语言以便应用;反之,在看到符号语言叙述的定义后,又要能够翻译成文字语言,对定义加以叙述,理解概念的内涵。
通过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对某个问题不甚理解,或理解的不深不透,那一定不能清清楚楚用语言表达出来,凡是学生能够准确、清楚、逻辑性强地把问题讲出来、讲明白,也就是理清了数学教学中的数理关系。课堂上,教师应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问题让学生提,疑点让学生辩,结论让学生归纳。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180°”一课中,自始至终都体现了一个“放”字,虽然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可为什么是180°?学生都没有仔细想过,我让学生在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中学习,探讨,最后在“我是自己通过什么方法得出结论的”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定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数学教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言。逐步使他们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学生要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的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享自己同学的想法。这样做,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亲身体验和探索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总之,数学语言的培养是学生提升数学能力的关键,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任务,教师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语言培养,使学生感受到表达的乐趣,从而主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