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自古以来,琵琶一直被各朝各代的文人墨客所喜爱,在它身上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流传已久的弹拨乐器之一。琵琶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占有着重要地位。基于此,以琵琶发展史和演奏技巧作为切入点,通过不断传承和创新,来促进琵琶文化艺术的发展。琵琶作为一种重要的弹拨演奏乐器,演奏技法分为左手按音技法和右手弹拨技法,演奏技巧是左手和右手两者之间的复杂巧妙的组合,才能演奏出美妙动人且丰富多彩的乐律。
“琵琶”之名,它的取名是以其演奏手法而命名的乐器。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指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关于琵琶的文字记载早在公元前就出现了,最初琵琶不单单指一个乐器,而是对所有弹拨乐器的类别统称。
琵琶最早见于秦汉时期,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第一次提到琵琶。书中提到:“枇杷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像其鼓时,因此为名”。这段文字对琵琶的取名由来做了诠释,今天的琵琶形状与当时琵琶的形状样式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琵琶的样式是圆形的音箱面板,脖子是笔直的,而且具有着不固定的音位数量和弦的数量。琴弦的数目分为四、五和六条数不等,在当时把这种琵琶被称为“秦琵琶”或“秦汉子”,事实上它就是琵琶的前身雏形。后来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对秦琵琶进行了改造,他扩大了音箱面板来增强音箱的共鸣,从而提高音量。为了声音更好的传播,并在面板上增加了音孔。为了扩大演奏的音域,在秦琵琶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音柱,变成十三个音柱。为了纪念他的贡献,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
唐琵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发展,分为直项唐琵琶和曲项唐琵琶。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今曲项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这种曲颈琵琶大约在南北朝时从西域地区传人中原,西安历史博物馆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就依然保留着胡人弹奏这种琵琶的造型。由此可见,唐代初期,胡琵琶被中原人模仿了,中原人虽然把琵琶的音响圆形面板改为梨形形状,但是琵琶的脖子依旧是笔直的,即直项唐琵琶。随着胡琵琶传入中原后,人们就逐渐把它和中原的琵琶结合起来,将音箱的“肚子”加大,脖子彻底变弯,制成了一种新式曲颈琵琶,即曲项唐琵琶。
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人们对琵琶形状美观度和乐律要求逐步提高。又因为曲项唐琵琶只能采用横着持琴的弹奏姿势,所以也不方便。后来,把曲项唐琵琶的音箱变薄一些,又将琵琶“腹部”变小,过度弯曲的“脖子”略微拉直一些,就形成了如今弹奏的现代琵琶。
中国琵琶是一个演奏技法十分复杂而且艰深的弹拨乐器。演奏技法包括左手技法和右手技法。演奏时候竖抱琵琶,左手按音,右手五指弹奏。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综上来说,左指法有两种系统:一种是指压系统,另一种是推拉系统。右手指法也分两个系统:一是轮指系统,二是弹挑系统。也就是说,它的演奏技巧需要左手和右手两大肢体体系进行巧妙复杂的组合,才能弹奏出丰富的、优美悦耳的音律。曾经有一位老前辈这么形容:“千日琵琶百日筝”,由此看来,学习琵琶难度可见,但这并不影响琵琶爱好者对琵琶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唐朝是琵琶发展的高峰期,有着诸多广为流传着的佳话。例如,号称琵琶第一手的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康昆仑与庄严寺和尚段善在街头演奏比赛并拜师傅的故事,成为一段学习琵琶的佳话。家喻户晓的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琵琶行》中描述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音乐被诗句描述的美轮美奂,眼前即刻展现出一幅非常悦耳的琵琶的演奏以及美妙的音效画面。自古至今,古人留下了诸多琵琶作品。著名的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儿高》《思春》《将军令》等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经典的音乐作品已是琵琶艺术文化和中国音乐的宝藏,给予后代人对于琵琶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现代琵琶音乐发展中,著名的音乐家刘德海和刘天华先生对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做出伟大贡献,将传统音乐作品和国外音乐相结合,创作出《春蚕》《改进操》等琵琶练习曲,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琵琶音乐,开创了现代琵琶演奏的新领域。
如果想做好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那么琵琶的教学与琵琶演奏文化的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和培训机构都认识到琵琶演奏在传承中华民族音乐中的重要性,开设了琵琶教学课程,直接将琵琶演奏技巧引入课堂教学中,借助向学生传授琵琶演奏技巧来弘扬民族音乐艺术,进而科学的实现琵琶演奏教育的传承。
首先,在教琵琶时,演奏者手握琵琶的姿势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关系到演奏者的演奏动作、手势和技巧规律,同时也受琵琶形态样式的影响,不好的抱持姿势影响着琵琶演奏的音乐效果。在琵琶的具体表现中,抱持琵琶姿势分为水平持、斜持和垂直持这3 种,琵琶的姿势具体如何选择呢?它主要取决于演奏者的身体部位和琴体共鸣箱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演奏者和琵琶琴头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应该全面考虑琵琶共鸣箱体的需要放置的位置。初学者一定要学好琵琶教学的这一课,为以后能够演奏出动听的琵琶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弹奏技巧。琵琶最基本的弹奏技巧,就是用右手的弹挑指法和左手按弦指法。具有十分丰富演奏技巧的琵琶,除了基本手法外,还有其他的指法。其他指法都是从基本的指法改进创新而来的。
左手指法。左手最重要也最基本的指法就是“按弦”。初学者经常由于手指使不上力气很容易导致按弦不实不准的现象。左手指发音的手法很多,其中有虚音捺、带、擞。之所以把它们被称为虚音,是因为其发出的音量很小。所谓的虚音主要是针对于左手弹奏的实音而言的,在琵琶的音量中,虚音音量特别弱小,而实音音量比较强大。为了增加音乐在音量方面上的对比效果,可以把音乐的某些地方,适当地采用实音与虚音有效结合的方式来体现。这种实音与虚音有机结合的方式,在琵琶传统文化中经常被使用。
右手指法。“弹挑”是右手指法中的最基础的指法,也是近现代作品中运用比较常见的和重点的指法。弹挑类指法概括了弹、挑、夹弹、滚、剔、抚、飞、双飞、双弹、双挑等等十几种指法,另外一些其它右手指法和汇组指法都是由“弹挑”创新改变而来。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一书、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中都记载着:“推手前曰枇(即弹),引手却曰杷(即挑)”由此可见,“琵琶”这两个字的得名,也来源于弹挑手法。
最后,注意音阶练习,注意练习曲练习。音阶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和应用演奏不同调的不同音位,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整首曲子会弹奏,但对于部分音阶临时弹奏,突然一个音调找不到了,出现方寸大乱的现象。对于练习曲的练习,是为了提升学生演奏技巧,熟能生巧。目前市面上,练习曲的曲谱不是很多,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训练已经足够。初学者不可急于求成,要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打下夯实的基础,才能将琵琶演奏技巧可持续的传承下去。
在20 世纪,中国建立了一个模仿西方管弦乐队体系的国家管弦乐队。为了满足乐队的声音和变化的需要,对琵琶的演奏方式进行了改变及改革。首先,将琵琶改为十二平均律乐器,并改变了演奏技巧,如连续弹奏、长时间旋转、左手快速弹奏等,根据琴弦的长度,扩展了琵琶的音域;其次,弦的材质由丝绳改为钢绳和尼龙缠绕钢丝绳,虽然强度有所提高,但也提高了弦的强度。左手推、拉、吟、揉虽然很难,但增加了左手快速移动的技巧;最后,右手用假指甲拨弦演奏,演奏者不需要固定指甲,可以加强琵琶演奏的技巧,突出基本的指甲色调。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背景精神,每个背景都是推动每个时代音乐创作的动力。同理,琵琶演奏也是在每个时代的不同背景下进行创新和变化的。只有在演奏中掺杂进所处时代的背景元素,就能更好反映当时的文化元素和社会现象。《琵琶行》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主要背景是当白居易被降职到江州时,在一个萧瑟的秋夜在福建浔阳江头,偶尔见到琵琶姑娘,从这琵琶女的苦涩的人生经历所联想到自己政治挫折,挫败感立刻触发了他痛苦的心境,悲伤之情油然而生。他满腹辛酸之泪,怀着悲伤和愤怒,写了千古绝唱《琵琶行》。直至今天,虽历时千载,仍传不衰。琵琶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就是以此创作的乐曲,乐曲从创作到演奏都有了跨越性的提高,时至今日都是高考同学考学以及众多演奏家音乐会上的必弹曲目。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琵琶曲作品,贴近人民生活。首先,传统的左手弹奏技巧是推、拉、吟、揉等,新增大量以音节甚至琶音为主的左手技法,加强了左手的快速技法,出现模仿其他乐器的许多技巧。例如,在《草原英雄小姐妹》中,左手技巧被用来模仿暴风雪。第二,在右手弹奏技巧上,突出快速技巧。更加注重左手和右手快速技术的紧密配合,右手弹拨技术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组合,增强节奏韵律感,同时发挥了传统演奏中很少用到的中指抹、摇指等技法,创新了“反正弹”等技法。
说起个性化创新,最有代表的典范人物就是近代琵琶演奏作曲家刘天华先生。他的著名乐曲《歌舞引》《改进操》和15 首练习曲,都是借鉴西方音乐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演奏技巧,进行自己的个性化创新。例如在《改进操》中,将西方的双旋复音技巧和我国古琴的演奏技巧运用在琵琶左手打音技法中,让整个演奏效果与之前风格迥异,大不相同,深受业界同行的喜爱和赞叹。他于1929 年创作的《虚籁》又名“长夜吟”,直到今天还被广为弹奏,该曲不仅借鉴和模仿古琴的演奏技法,还将“吟”“打”“带”等琵琶演奏技法加入到创作当中,有着独特的创作手法。此外,更为突破的是将当时流行的音乐元素加入到创作中,使这首琵琶乐曲拥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成分特征的同时还具备浓郁的地方音乐特征。刘天华先生的许多个性风格的创新创作,给我们学子留下了大量的学习参考资料,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音乐表演乐团和音乐学院的出现,琵琶演奏技巧传承方式进入科学化教育体系时代。第一,采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将一首完整的曲子先进行拆分,然后逐一逐步的分段式去开始练习,这样能快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法。第二,逐步增加技巧的难易程度,并且进行技巧的整合,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案,大量阅读其他知名作家的琵琶演奏书籍,提高学习的效率。第三,放开思维,大胆的去创新。学以致用,大量练习演奏琵琶技巧的时候,将感悟灵感创作融合其中,并付诸实践。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为琵琶演奏打下夯实的基础。
琵琶演奏技巧的传承与创新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只有继承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夯实琵琶演奏的创新基础。只有熟练的继承前辈们的琵琶演奏技巧,然后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创新出别具一格的清新灵动的琵琶演奏风格,才能做到创新立题、立意、构思、布局科学合理,才可以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所以,琵琶作品的创新是善于继承传统,勇于创新求变的。
综上所述,传承和创新是琵琶演奏发展历史中不变的主题,让琵琶演奏技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继续弘扬传承下去,是每一个琵琶音乐爱好者的使命和责任。我们要在传统的音乐文化中取其精华,继承其精髓,但不能被传统的演奏技巧所束缚,要不断创新。在传统中求变化,在传承中求发展。开拓新的魅力,让琵琶演奏艺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