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传统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实践探索

2020-12-07 17:54李丽丹广州理工学院
艺术评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客家人山歌粤港澳

李丽丹 广州理工学院

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 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提出:文化自信、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重视艺术教育和美育工作等要求,希望中国的发展能时刻和文化紧密结合,稳步提升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中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是一个能够协调和推动经济建设、多方合作的重要建设项目,将对大湾区的全面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和文化支持。文化自信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和特色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建设都意义重大。文化自信即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文化本质,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映照,以民族文化、地域传统文化体现文化特色。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必须共同协调、平衡发展才能取得预期效果。粤港澳地区的人民,要把文化自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本质和灵魂,决定了文化立场、文化选择和文化方向,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表现为价值观的自信。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是“根”与“魂”的关系。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资源、精神要素,既是肥沃的土壤,又是源头活水。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要以文化自信来定位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目的和方向,能够很好地助推大湾区的全面建设,真正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建设和发展。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与客家人文起源的关系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地处岭南地区,在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中需重视岭南文化的发展,优秀的区域文化将对大湾区的建设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从文化来源、文化特征、人口分布、居民性格来讲,本文将着重从客家音乐文化在大湾区建设中的作用展开研究。

(一)客家人的起源和分布

客家人自秦朝开始南迁,为躲避战乱、灾荒又经过多次大型迁徙南下,形成了初期的客家人群体。宋元之后,随着一些望门贵族和文人骚客来到南方,既使客家壮大了规模,又使客家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促使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的最终形成。客家人的形成为众人所熟知,通过大型迁徙,形成了一支既有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异变,不完全与北方人语音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独特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客家人是一个坚强且积极进取的汉民系,容忍能力极强。尊文重教,宗乡爱国,客家人在南方是最没有区域观念的民系,但却是最有国家兴旺为己任观念的民系。

据统计中国客家人口总计6576.8 万人,其中粤港澳客家人口约为2715 万,占总人口的42%。分布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遍布中国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台湾等省份,甚至远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柬埔寨、澳洲、新加坡等地,分布广泛,影响深远。从人口总数和分布情况分析,粤港澳的客家人口占有数量上的优势,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客家资源网。

(二)客家文化的概念和特征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人也被称为“丘陵上的民族”;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耕读传家是客家文化的特点,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不同支系的客家人,在文化特征上也有所不同。

(三)客家音乐的来源

岭南音乐主要由广东音乐、潮汕音乐、客家音乐和区域内的各少数民族音乐组合而成。客家音乐文化以其独特的中国古代汉文化的传承有着莫大的关系,就音乐的传播来讲,客家音乐文化的形成对整个中国音乐文化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尤其是作为客家音乐文化较为重要部分的客家山歌,以丰富的文学和音乐语言的高度融合,成功塑造了各种艺术形象、社会现象,并通过音乐反映出客家的民俗、观念、信仰和行为。

客家音乐文化是通过西晋以来近两千年的时间由中原汉民向南迁徙的移民传播中,与原住民少数民族(畲族、瑶族)的音乐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这种移民音乐文化的传播,正是音乐文化的传承,如没有移民的传播,也就没有这种音乐文化的传承,也就不存在客家音乐了。移民们一方面把中原汉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客家地区,另一方面又与当地土族音乐水乳交融的结合,形成了既不同于中原汉族又别于当地土著民族音乐的新共同体——客家音乐文化。

(四)大湾区文化建设与客家人文起源的关系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城市群来看,地域的分布与客家人聚集地和生活范围高度吻合,有着千丝万缕的互溶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中,客家音乐及客家文化是极具研究、传承和弘扬价值的瑰宝,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属于当之无愧的本土文化。客家人文的起源历史悠久、厚重,是大湾区文化建设极好的土壤和文化滋养。前述的客家人、客家文化的起源、人文特征、民风性格等因素,对于文化建设都有极大的优势和向心力。任何一个区域经济体的完整发展,特色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粤港澳大湾区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客家音乐为特色将是一条打造区域特色文化的新路径。

三、客家音乐的艺术特征以客家山歌为例

客家音乐主要包括:客家山歌和小调、客家外江戏(也称汉剧)、山歌剧、客家曲艺五句板、客家汉乐等,同时也包括中国六大古筝流派中最具特色的客家筝派。这些丰富多彩的客家音乐文化的组成因素共同反映出客家人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客家人的情感、意志、追求和力量。

在客家音乐文化中客家山歌是最突出、传播最为普遍的一种艺术体裁,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地域分布命名,各地山歌都具有客家山歌共同的风格又有各自地方的特色。如梅州、河源、东莞清溪、赣南、瑞金等各地客家山歌都各具特色。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客家山歌有传统山歌和新编山歌两类,传统山歌的客家方言和修饰手法比较多,新山歌多用书面语,也有大量根据客家山歌特点加入现代创作技法新创作的客家歌曲。客家山歌采用方言演唱,有四句板、五句板、放牛山歌等,常见以四句板为主,包含四个乐句,每个乐句7个字,有衬词加入。演唱者多以自然音色和声腔演唱,有原生态演唱的感觉,音域跨度不大,较容易传唱。如传统歌曲《月光光》、韶关曲江山歌《落水天》《哥哥出门当红军》等。例如《月光光》就通过流畅深情的旋律和美妙的歌声表达了客家人通过拜月光来寄托对遥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客家山歌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诗经》的优良传统,语言丰富、形象生动,并含有大量古汉语,它对客家历代诗人也有很大影响。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是客家山歌的母体,并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江南一带、包括山区少数民族的民歌之精华。客家人由于一路由北向南迁徙,受到江南吴歌的影响。从山歌内容上看,南方的习俗,南方少数民族的风格也都融入进去了。例如《先爱》中唱到:“第一香橼第二莲,第三槟郎个个圆,第四芙蓉并枣子,有缘先爱得郎怜”。在这首客家山歌里,北方的枣子和仅产于南方的槟郎结合到了一起。歌词内容已经把客家山歌的起源、流变、形成与传承,大致勾勒出了一个轮廓。也可以说,它与整个客家民系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也是同步的。

客家音乐文化,将粤、闽、赣、港、澳连成一片,形成了统一性的音乐文化区域。各地间的客家音乐文化即有共性,又各具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视,近年来,广东先后举行了多次有关客家音乐的传承及反映现代生活题材新作的专题研讨,令人振奋。因为,脱离了对客家音乐优秀传统的继承,创作和创新便失去了基础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希望客家音乐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不断创新积累和传承,使客家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永远奔流不息。

四、客家音乐的非遗传承价值、美育功能及对大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客家音乐的非遗及传承价值

客家音乐中有多种形式题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2006 年8月,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木偶戏、广东紫金县花朝戏等七项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梅州有13 项客家传统艺术形式被列为广东省级非遗名录,广东省还建立客家山歌基金会。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客家音乐息息相关,政府重视客家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客家音乐的艺术魅力也将在粤港澳大地盛开灿烂的花朵。

客家山歌属农耕文明的产物,传承途径多样,有家庭、学校、民间艺人的传承。传承方式主要有:自然传承以及口传心授,家庭和社会是客家山歌传承的重要因素。20 世纪50 年代,全国兴起抢救民间音乐热潮时,出现了一大批民间音乐的专业人士来收集和整理客家山歌,就出现了新的传承方式“半口授半定谱”。但传承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看来缺少媒体传承,校园普及传承需加大力度。推广传承客家音乐能够很好地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本土特色文化,营造良好的大湾区艺术氛围。

(二)客家音乐的美育功能

美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美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学习民族地方音乐,使学生了解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近年来,各级学校都开展了客家山歌进校园的项目,培养学生热爱本土地方民族音乐,提高民族音乐素养,也是传承、普及、发扬民族音乐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客家山歌作为艺术教学手段进课堂,为音乐艺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和平台。

在客家音乐文化之客家山歌进校园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例如,中专生应注重原生态与发声训练的培养;中小学生应注重趣味性与贴近生活,就像歌里唱到的“排排座来,唱山歌,山歌一唱乐呵呵”。还要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可成立艺术团,让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活动,始终受客家山歌特色音乐的熏陶。丰富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课内外生活,提高了校园文化的氛围。通过学习客家民族地方音乐文化,使学生更加热爱和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客家音乐文化以其广阔的地域性和综合包容性,加上客家人民坚忍不拔的性格,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多样化的功能。客家歌曲的唱词大多积极向上、歌唱团结、歌唱幸福,对于客家地区的社会德育教育意义重大。如《哥哥出门当红军》中唱道:“哥哥出门当红军,笠婆挂在他背中心,流血流汗打胜仗,打掉土豪有田分”。丰顺山歌《共产党恩情长》中唱到:“佢话共产党恩情千千万,好比天上万万星喏。佢话共产党恩情长,好比鲜花千万朵,多多红来朵朵香”。同时,客家山歌也有大量歌颂美好爱情的,例如,陆丰山歌《望月》中唱到:“约郎约到月初时哦,等郎等到月斜西哦,莫非山低月出早哪,郎处山高月初迟哦”。又如,和平山歌《门前花木四时香》中唱到:“清水池塘一对鹅哎,摇摇摆摆来来唱歌哎,好比哥妹成双对哎,一个唱来一个和哦”。一首首散发着浓烈家乡气息的客家山歌,唱出了客家人热爱祖国、热爱党,向往美好的生活,也让许多华侨的心飞回了祖国、飞回了家乡、飞回到了故乡亲人的身旁。

客家山歌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它特定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客家山歌的教化功能自古就有。传颂着客家人许多为人处世、劝善戒恶的人文价值。例如莫怕逆境、善交朋友、知足常乐、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和睦亲邻、勤俭为本、珍惜光阴、戒除恶习、生死莫愁、弃恶扬善等。

(三)客家山歌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文化旅游业的繁荣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也顺应时代潮流,走出了一片新的发展天地。作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之一,客家山歌为顺应广大游客的需求,也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慢慢进行转变。例如,2017 年10 月底江西瑞金举行的“文明中潭·罗汉岩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主办方邀请了赣州、韶关、深圳、广州、梅州等多支客家山歌代表队参加展演,演出内容全部为客家山歌、舞蹈和客家音乐文化有关的节目。节目的题材和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客家音乐文化的魅力,也引来了不计其数的观众前来观看,对景区的打造和宣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旅游业是重要产业,粤港澳地区居住着大量客家人,打造客家音乐文化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重要经济项目。对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艺术、音乐氛围和区域协调性将起到融合性的作用。

客家人善于用山歌来歌唱美丽的家乡和人民,例如梅县山歌《客家山歌特出名》中唱到“客家山歌特出名,条条山歌有妹名;客家山歌远名扬,条条唱出情意长”。再如,兴宁、梅县山歌《名产歌》中唱到:“兴宁老酒长乐烧,汤坑菜甫畲坑糕,高陂瓷器石正钵,蕉岭云石五华刀”。客家音乐文化,能够在当地旅游业中起到巨大的宣传和营造氛围的作用。

五、客家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结合以上客家文化的概念、特征和客家人起源分布的论述,说明客家人在粤港澳有强大的民族团结性。客家山歌的发展相比其他音乐种类要更为普遍和先进。全国各地有众多客家山歌协会,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协会,他们经常以歌会友,定期举行客家山歌交流比赛,每年都会举办全国乃至世界性质的客家山歌大赛。参与的人员也遍布各种行业,形成一个极为强大的资源网。上述提到,客家人是最没有地域概念的民系,就如同一首歌里唱到的:“千年榕树共条根,天下客人一家亲,千山万水难阻隔,隔山隔水共条心”。再如,台湾客家山歌仔调《歌声飞过淡水河》中唱到的:“高山顶上唱山歌,歌声飞过淡水河,海外同胞亲骨肉,山欢水笑催人和”。

客家人的性格、民风、文化特征以及极强的团结互助性和向心力,造就了客家人之间资源最大化共享,如果体现在经济建设中也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客家音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产业来运作,目前已经产生了“客家山歌剧”和“客家山歌剧团”,在广东各大景点也有“客天下”“桃花水母”“客家春秋”等反应客家素材的大型剧目长期上演,也都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经济为依托,经济发展也必须与文化相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客家音乐文化是打造和发展最具优势的一个文化种类。比如,定期举办的客家山歌交流会或者大赛,就会聚集大量粤港澳以及海外的客家相亲参与,这种覆盖范围广,群体意识强烈的客家人中就会有从事各项职业的人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不同区域但同一民系的庞大的客家人群在经济、文化、服务业等多方面的交流和深度合作中,能够建立起一种不分地域的文化、经济合作的纽带。综上所述,大力打造和发展客家音乐及相关传统文化,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将意义重大。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中尤其是特色音乐的建设和合理利用将对大湾区的经济建设起到很好的润滑和推动作用。一个多元化区域的建设必须要走多方面建设协调和谐发展的道路,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和进步才能达到全面的发展。客家音乐以其独特的起源、地域分布、文化魅力等因素将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其巨大的文化作用和潜力。

猜你喜欢
客家人山歌粤港澳
山歌还要妹起头
客家人
山歌
编读往来
苗山歌
粤港澳大湾区:差异就是最大的价值存在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