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系兵器铭文研究综述

2020-12-07 17:37林文华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战国兵器铭文

◎林文华

晋系文字内涵相当广泛,除了韩、赵、魏三国,还包含中山国、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的文字。王国维精譬地指出:“兵器、陶器、玺印、货币四者,正今日研究六国文字之唯一材料,尤为重要,实与甲骨,彝器同。”我们从晋系兵器铭文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商周时代青铜兵器铸造的状况,还能够获得关于文字、历史、政治、军事、礼制等多方面的信息。

目前学术界对于晋系兵器铭文的研究情况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晋系兵器著录情况(专著)

收录晋系兵器铭文的主要著作有:《河北省出土文物选集》,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罗振玉编《三代吉金文存》,容庚编著《金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得《殷周金文集成》,日本白川静的《金文通释》《中国古青铜器选》,杜遒劲编著《中国古代青铜器小辞典》,于省吾《商周金文录遗》,钟柏生、陈昭容、黄铭崇、袁国华编撰《新收殷周青铜器铭文集录暨器影汇编》。

二、晋系兵器铭文文字研究(论文)

1971年11月,河南省博物馆在新郑发掘出大批带有铭文的战国兵器,对于研究战国历史地理、冶铸业分布和兵器制造、工匠制度等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郝本性在《新郑“郑韩故城”发现一批战国兵器》一文对铭文进行了考释,并进行了初步的断代。黄茂琳的《新郑出土战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题》则针对郝本性的文章,就个别字的考释和断代提出了一些补充和商榷的意见。

三、晋系兵器铭文的文字考释

1964-1972年,在洛阳市北窑村发掘了370余座西周墓葬、随葬品中有59件有铭青铜器(含少量铅器),计铭文50余种。其中也包括几件有铭兵器。蔡运章所撰《洛阳北窑西周墓青铜器铭文简论》一文对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几件铭文兵器进行了考释。

1977年在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铭文的器物,为历史研究和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资料,其中包括几件战国中山国铜钺兵器。吴振武撰《释平山战国中山王墓器物铭文中的“(钅瓜)”和“私库”》。

陆德富《战国兵器铭文研究二则》。该文对三晋兵器铭文中“冶”和“冶尹”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冶”是“冶尹”的省称。

四、晋系兵器铭文的风格特征的研究(论文)

孙敬明《齐兵说“冶”》,认为三晋并燕国兵器铭文中多有“冶”字,其不但有关当时兵器铸造实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管理制度,而且还因文字的形体、内容、格式,显示出各自的国别与特点。

专著:

何琳仪在《战国文字通论》中指出晋系兵器铭文多为三级监造,由监造者“令”、主办者“工师”、制造者“冶”所组成。

“互联网+”为民族体育旅游提供了一个高效、便捷和互动的宣传推广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端定制式的民族体育突出旅游环节服务的高品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其高端性、民族性特征。借助完善的网络APP工具将旅游产品展示给消费者,详细描述产品特色和详细内容,让更多消费人群了解民族体育,从而激发消费的欲望。二是,能够为客户提供高端产品的网络定制渠道,与客服人员实时沟通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使定制服务更为顺畅。三是,可以为用户提供购买、支付、查询等功能。随着完整的旅游产品预订流程的建立,将为消费者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大大方便了消费者,提高游客体验。

王永波等编著的《上古兵器说略》,指出战国时期铭文较春秋而言有所增多,长者可达20多字。其中以三晋的兵器铭文最为突出,不但记有作器年代、王世或郡邑手令,而且还有监造、工师合作者的名字,体现出兵器手工业完备的制造制度。兵器里的工师就是监工的人,工师合书是三晋兵器铭刻的特点之一。

朱凤瀚《战国金文》认为战国兵器中的“工师”多数作合文。工师前或加“某库”,库是当时制造兵器的处所。冶尹或冶名后有“执齐”字样者多属赵国兵器。“冶尹”或“冶”名后有“数(造)”字者为韩国兵器。这类字形与文辞的特点亦可作为识别三晋兵器的参考。

《战国齐、燕、韩、赵、魏五国“文字异形”及成因概说》。晋系的兵器铭文多为刻画。从结体上看,齐文字形体宽博,运笔粗犷,而晋文字则形体散漫,运笔细致。

高明的《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设专门的一节内容来论述战国兵器刻辞。其中对三晋地区的韩国、赵国、魏国兵器刻辞分别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五、晋系兵器铭文的断代和分期研究

论文:

黄盛璋《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黄盛璋先生在此文中指出兵器是统治阶级对外用以掠夺、侵略,对内用以镇压和保护阶级利益的主要工具,所以兵器的地位仅次于礼器(彝器)。可是青铜兵器的研究却远远落后于礼器,有些青铜器的专著甚至不包括兵器,作为最基本的研究——分国与断代工作,也还相当缺乏基础。

卢冀峰《河北出土商周青铜兵器铭文辑证》本文的第4章是河北出土赵国青铜兵器铭文辑证。本章所收10件赵兵器大多具有比较鲜明的三晋兵器题铭特征,笔者从赵兵器的题铭特征入手,对此10件兵器逐一进行了论述。

陶正刚《山西临县窑头古城出土铜戈铭文考释》今临县一带,战国时期属于赵国地带,铜戈背上有铭文“宜安”。“安”字字形特殊,同赵方足布上安阳的安字近似,也能证明这件铜戈是赵国之物。

吴振武《赵武襄君铍考》1960年,河北易县东古城遗址曾出土1件完整的青铜勒铭铍。其形制是三晋铍类兵器中最常见的。铍脊勒铭两行,可惜锈蚀严重。

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本文是关於秦和三晋纪年兵器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出的器物,再做一番综合的梳理。

专著:

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把战国文字分为齐系、燕系、晋系、楚系、秦系进行分域概述。对晋系兵器铭文是按照韩、赵、魏、中山国、两周的国别顺序进行分节阐释。何琳仪先生认为三晋地区的兵器等铭文材料较为丰富,已经具备了分国研究的条件。晋系文字材料虽然有若干纪年铭刻,但是大多无明确的王号,因此进行断代研究有一定的困难。通过铭文中的诸如历法、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记载,仍可推求一部分铭文的绝对年代。如:赵惠文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0年):相邦赵豹戈。韩桓惠王三年(公元前270年):王三年郑令韩熙戈。

六、兵器铭文与其它学科综合研究

劳伯敏《从有铭吴越青铜器看吴越与晋的文化交流——兼谈春秋时期晋国和越国在争霸斗争中的策略》。晋文化是两周时期非常重要的区域性青铜文化,历来备受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包括晋或后来的韩、赵、魏在内,各国对兵器生产都十分重视。从青铜兵器上比较,晋文化的青铜兵器中,短兵器有刀、剑等,长兵器有矛、戈、钺、戟等,除此以外,还有矢镞等。

徐坚《战争与礼仪:早期中国的青铜兵器》。本文通过对早期中国的青铜兵器的形式与功能分析,从一个侧面管窥中国青铜文化的演化线索和特色。对于青铜兵器的观察基本遵循实际战争使用和礼仪生活使用两条线索,突出影响青铜兵器形式演化的技术和社会动因,揭示出作为早期中国的主题社会复杂化进程。

七、结语

战国文字保存最多的是金文。战国金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随着周礼的废弃,兵戎之战的增多,礼器文字显著减少,而兵器铭文却明显增多。这是因为铁的使用和冶炼工艺的进步,使兵器的品种繁多,装饰或标志的兵器铸刻文字自然要比有限的礼器铭文多多了。另外,战国铜器铭文中,兵器铭文最为发达,还有可能是与战国时期各国尚武风气有关。兵器铭文虽然数量很多,但字数一般都很少。铸款的铭文比较规整,刻款的铭文则相当草率。

总之,目前对晋系兵器铭文的研究还缺乏更为系统的专书研究,大多是某些通论性著作中的零散材料,或者单篇的论文介绍。即使是单篇的论文,也不是对晋系兵器铭文的专门性研究。因此,晋系兵器铭文的研究还有待于学者们的继续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战国兵器铭文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释宗人簋铭文中的“渍腬”
战国少年孟轲
战国少年孟轲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夔膚簠铭文读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