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深圳宝安区 找准城阳发展着力点

2020-12-07 16:51:38牛春巧
魅力中国 2020年37期

牛春巧

(城阳区统计局,山东 青岛 266000)

引言:2019年,青岛市开展“学深圳、赶深圳”,城阳区率先提出全域与深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明确与宝安区建立对标关系。本文通过两区经济发展比较,探寻宝安区的发展经验,找寻城阳发展着力点,不断推进城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两区经济发展比较

(一)区域空间和人口比较

宝安区土地面积397平方公里,辖10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315万人。城阳区土地面积372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72万人。与宝安区相比,两区面积基本相当,宝安区比城阳区土地面积大25平方公里,但常住人口是城阳的4.4倍。宝安区的常住人口密度和城市容积率更高,而城阳区的发展空间相对更宽裕。

(二)经济总量比较

宝安区经济总量早在2005年GDP就实现过千亿,2018年达到3612.2亿元。城阳区2017年GDP突破千亿,2018年达到1079亿元,宝安区GDP是城阳区的3.3倍。从经济密度看,城阳区单位土地面积实现生产总值2.9亿元/平方公里,宝安区达到9.1亿元/平方公里,是城阳的3.1倍。

(三)产业结构比较

2018年宝安区三次产业比例为0.04:50.96:49.0,城阳区为0.3:49.9:49.8,两区均处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模式。从工业看,作为深圳传统工业大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宝安区主导行业,2018年该行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3%。城阳区作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集聚区,2018年产值占比达41%。从服务业看,宝安区因区位优势,物流业和会展业发展较快,而城阳区服务业仍以传统批零业、交通运输业和商务租赁服务业为主。

(四)发展动力比较

近年来宝安区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加大旧工业片区改造,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超1000亿元,城阳区仅占宝安区的三成左右。从增速看,宝安区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3%,是城阳区的8.7倍。从产业结构看,宝安区非房地产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4.2%,高于城阳区35.5个百分点,增速为27.4%,高于城阳区68.7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比较

经济发展是财政税收的基础,财政是地区经济实力的综合体现。2018年宝安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0亿元、增长10.3%,总量是城阳区的2.4倍,增速也高于城阳区2.8个百分点。从辖区税收收入看,在信息技术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强力拉动下,2018年宝安区实现税收收入656.9亿元,是城阳区的3.8倍。

二、探寻深圳宝安区的发展经验

(一)主动转型是前提。宝安区近年来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特色经济和第一经济增长点来抓,超前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为全国产业基础最雄厚、最具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2018年,又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推动战略地位由“城市中心”向“湾区核心”跃升,奠定了宝安未来发展新优势。

(二)科技创新是关键。宝安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引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实施技改倍增计划,以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推动质量效益提高,促进传统产业智能转型;大力构建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打造了一批产业高端创新载体,全区“科技桃花源”达63个,提供了680多万平方米的创新空间承载。

(三)人才战略是核心。宝安区一直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先后实施了针对高层次人才的凤凰工程、紧缺人才引进“1000工程”,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认定区高层次人才累计达2623人,获市资助留学人员创业项目数居深圳市第二,仅次于南山,完美的实现了从追求“人口红利”到追求“人才红利”。

四是服务型“小政府”是保障。宝安区率先出台优化营商环境“1+5+7”政策体系,出台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覆盖人才、创新、住房、金融、招商、企业服务等各个方面。一系列“组合拳”让宝安的营商环境得到明显优化,政府服务效率不断提升。

三、推进城阳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突出创新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一是优化整合各类资源,加快创新载体建设。二是深入实施创新人才战略,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提高人才持有的第一生产力的贡献。三是充分落实创新发展资金,增强产业发展撬动力。支持股权投资基金、保险资金、融资担保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加精准的融资服务。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主线,聚焦“1333”体系集中突破。在产业布局上要立足城阳区各方面资源禀赋,形成城阳特色的产业体系。工业层面,加快推进传统企业搬迁或就地提升,引导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大力培育“1333”产业体系,实施“主导产业升级计划”“新兴产业壮大计划”等重大行动计划。服务业层面,围绕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充分放大“未来之城”的引领效应,着力引进现代金融、文化创意、电子商务、体育健康等集团总部和区域总部。

(三)加快产业招引力度,抢占深商创新创业发展高地

城阳继续实施与深圳深度合作助推计划,强力推进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快推进由招项目向招平台转变、由建项目向建平台转变。严把项目质量关,真正把宝贵资源用于大项目、好项目,用有限空间培育新产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