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
(江门供电局,广东 江门 529000)
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把马克思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是新时代党建创新中一个重要命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此外,对于国有企业,明确指出要:“坚持服务生产经营不偏离,把提高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为国有企业党组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的工作和战斗力。”但目前国企基层党支部在实际党建工作开展过程中,在如何提升支部的组织力方面比较缺乏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有效管用、操作性强的方法,部分支部未能处理好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政治功能弱化,将支部的组织力建设束之高阁,导致党建工作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不佳,甚至与中心工作“两张皮”、没有什么效果。因此,从坚持和发扬我们党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出发,根据企业基层支部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动改革创新,用“群众路线行动法”这个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支部组织力提升的问题。
“群众路线行动法”秉承群众路线的理念,将业务难题作为党建课题,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方法,实现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提升支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举措,具体如下:
一是打破常规设置模式,设立项目党组织。根据所要解决的业务难题或需攻关的重点项目等,发挥党组织的纽带作用,成立跨单位、跨部门临时党支部、联建支部等,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淡化项目内各类组织的体制、隶属、领域观念,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互联互动、共建互补,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
二是打破业务党建壁垒,设定组织生活主题。将难题交给支部解,业务行为背后的作风,以及作风背后的思想根源就是党建工作。在支部组织生活主题的选择上,不局限于党内的主题,可因项目的不同阶段将业务难题作为主题,从而推动党建与业务实现深度融合。
三是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开展组织生活。项目党组织每月至少一次的组织生活是基本要求,但在时间和空间的选择上则具有灵活性,因项目实际,在项目的某些特殊节点,当需要参与各方共同解决问题时,则马上组织开展支部组织生活。
四是打破方式方法局限,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制作“群众路线行动法”桌布,按“角色分配、行动规则、行动启发、承诺分享”四大模块实现行动法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借鉴“行动学习法”并结合党内组织生活的有效做法,因项目的阶段里程碑需要,引入如愿景共建,群策群力、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等组织生活的创新开展方式,实现集思广益。通过阶段性的复盘,推动项目不断攻坚克难。
五是建立党员责任区,推动责任落实。将任务交给党员,通过建立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责任区代表,将特定主题组织生活中所形成的任务责任交给党员,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抓落实,党员的表现与其季度、年度先进性评价进行对接,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是实现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的“群众路线行动法”,“将业务难题作为党建课题”,将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应用于实际,通过将操作流程细化、具体化,取得了新突破,促进了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