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霞
(河北省蔚县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河北 蔚县 075700)
护理学科信仰是护理人对护理学科的信服和崇拜,是基于人与社会发展的、涉及护理学科使命定位、功能定位和价值定位等学科价值观的信仰,包括对护理学科本身的信念,如判断与命题等,也包括与护理学科知识相关的一切观念和信念等。职业信仰是对职业至高境界的相信、仰望、敬仰和仰仗。护理职业信仰是与护理相关的工作人员对护理这项职业的价值观的认可,对所从事的职业报以崇高的敬意,能够以医学誓言、护理誓言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具有良好的职业修养,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最高的精神追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阐释人在不同阶段,需求不同,塔顶是人最高的精神需求,也是人发挥潜能的精神力量,护理职业在基本需求都能满足的情况下,自我需求的精神力量可以发挥出潜在的力量,正如现代护理奠基人南丁格尔一样,将一生奉献于护理事业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
时统君等对当今世界医学人文信仰的现状分析后,提出了医学人文信仰的时代价值。护理职业信仰的意义就在于它独特的思维方式,佛学中的“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的布施理论,所倡导的奉献精神正是护理职业的南丁格尔精神;禅文化里有“四随”即随喜、随业、随顺、随缘与佛学布施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与护理理念息息相通。护理的职业信仰犹如远方的指明灯,在黑暗中给人光亮。有了信仰的追求和哲学的疑惑,会活的更有力量,特别是当学会了爱、信心、充满希望和理想,会感恩,明晰周围的各种复杂的关系和纠缠不休的事物,或是什么遭遇突发的事变或者不幸,就有能力和智慧战胜,重新获得内心的平和与恬静。有了职业信仰的人好比历史已经进入生命之中,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曾化于水的盐,不必有形,不必可见,却始终存在,且无处不在。护理学只有有了其职业信仰,才能固守住护理学的精神家园。
有了人类便有了护理,护理专业的确立和护理职业信仰的升华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逐渐成形的。南丁格尔的出现让护理史诗重写。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对信仰缺失、信仰危机、无信仰等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正确的职业信仰十分必要。信仰危机指集体共有的信仰危机,个人所拥有的个体信仰和个人信仰是不一样的,严格意义上而言个人信仰不存在危机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信仰问题不是个人问题,而是整个护理界所共有的。
护理职业信仰淡化是指对护理学职业的价值体系的怀疑、动摇乃至缺失的精神状态。信仰淡化不仅影响护理职业者的精神状态,对其行为也产生负面影响。有研究表明,有较高精神信仰水平的人表现出较低的疾病危险、较少的精神问题和较好的心理社会功能。可见职业信仰对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等心理社会功能也起到一定的影响。
信仰是对生命的追问,护理职业信仰是护理工作者在实践中的指明灯,规范人们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行为的主宰,从内心深处决定和影响人们的目标追求。具有职业信仰的护理工作者,明确自己的目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思想品德,以一颗“仁心”对待病人,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护患之间的信任感。塞缪尔·斯迈尔斯《信仰的力量》中有这样一句话:“能够激发一颗灵魂高贵、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
拥有了某种人生信仰的人就是坚信只有通过某一种生活才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人[18]。将护理职业作为自己追求的一种生活,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有趣味的事情来做,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自得其乐,从中体会到工作的价值感和幸福感。医务工作者恰是要依托人生信仰的确立而产生的精神动力,进而克服困难,不懈努力,达成其职业的幸福体验。
具有职业信仰的人,在工作中做到“桃李无主,我心有主”,时刻明白自己的职业操守,拒绝“红包”现象,真正做到“仁义礼智信”和“四德”。在价值观的指导下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这种自我管理和约束弥补了硬制度约束带来的不足乃至负面作用,也培育着医务人员慎独的品质。让护理职责和道德内化为信仰,指导护理行为。
总之现代医学在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冲击下面临各种各样的形势变化,随着医疗体制改革,未来社会护理职业信仰也将面临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护理学科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并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医疗与护理关系转为共同参与模式,护理的对象也包括健康人群,因此更要明确护理的职业信仰,完善相应的职业目标和价值观。随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国家的大范围普及,各个专业都在积极的完善学科信仰,国家更加重视信仰教育;对医疗来说,未来社会也将更加重视医院护理工作者的精神需求,更加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文化建设,更加注重护理职业的人文、道德、品质建设,护理职业信仰体系建设势在必行。贺龙在《今天谈信仰为何变得沉甸甸》里说到:“我以为,中国人的精神信仰是不能‘死机'的,她应当被激活。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有更宏伟更高远的目标,应该循着这个目标奋发努力。”护理事业也应该循着护理职业信仰的目标奋发努力,让护理事业更加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