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轩
(北京市海淀曙光街道金夕园2号楼19F,北京 102206)
对景物的描写,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或者抒情手法。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有关自然景物的描写诗句,自此开始,有关景物的描写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唐代以前的小说中,虽然已经开始出现了有关现实世界中的景物描写,但是在整个小说中,只是作为衬托描述主体而存在,主要与作者自身的审美意识有关,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唐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高潮时期,与之前的小说在内容上相比,增添了更多有关景物的描写,并且对之后的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内容上的影响。
在唐代初期的小说《游仙窟》中,就有一段关于景物的描写“其时园内,杂果万株……箭干稠与董泽。”此段有关景物的描写,实则与小说的具体故事发展和结构是没有太多关联的,但是作者却在此用了一百多字来叙述,可见这是作者故意要在小说中加进有关景物描写的内容[1]。此篇文章在唐代初期小说中有其独特之处,不仅是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自己的以此亲身经历,也在于其文章的表达方法与之前类似的小说有很大不同。这一段关于景物的描写,虽然美好,但是其与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之间并没有较大的联系。但是从这种将景物描写融入小说内容的形式上来看,这是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一种进步,也说明唐代小说的作者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将对于景物的描写加入到小说的创作内容中去了。
又如《补江总白猿传》虽然还带有一定的志怪意味,但是其在有关景物的描写上已经与之前的文学作品大有不同。不仅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美妙的山中世界,也说明了这是与陷阱有区别的地方;不仅有魅力的景色,还有美丽的仙女。这似乎在告诉世人,这个居所的美好和欢乐,与小说中抢掠的行为显得格格不入。这充分说明,在唐代初期,虽然在个别小说中有关于景物的描写,但是在写作手法上,略显生硬,并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写作境界[2]。
伴随着唐代文学艺术水平的发展,唐代小说在对景物的描写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部分文章虽然对景物的描写字数较少,但是却利用只言片语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传递了出来。例如,《莺莺传》中对私会场面的景物描写,“斜月晶莹,幽辉半床”,寥寥几字,就写出了当时私会二人的心境,用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主人公的心情。由此可见,唐代小说部分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是作为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而存在的,并且已经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又如《长恨歌传》中对景物的描写:“池莲夏开,宫槐秋落。梨园弟子,玉琯发音……”在这段对景物的描写中,作者不但通过景物写出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想念之情,也有睹物思人的意味在其中。这种类似的对景物的描写不仅已经能够完美的结合与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中去,也慢慢成为了叙事部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如柳祥的《郑绍》,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商人郑绍在外经商路过华山,正赶上他刚刚丧妻准备续弦之时,碰见了一个长相美丽的女子,待与其结为夫妇之后,却不让其外出经商,郑绍不顾劝阻执意外出,回来却只见美景不见妻子的奇幻故事。这篇唐代的小说,虽然是属于人鬼恋题材,在故事情节上略显老套,但是在文章结尾处对景色的描写却让人印象深刻。风景虽然依旧美好,“但见红花翠竹,杳无人迹”,用这种以景物的美好来反衬故事主人公当时失落的心情和失望的情绪。虽然用笔不多,但是却让整篇文章突然间充满了忧郁的氛围[4]。
结束语:综上所述,唐代小说对景物的描写在唐代的大盛时期为之,已经到达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其对小说中景物的描写已经不仅仅是状物,而是带有一定的情感表达和烘托的作用,让当时的景物能够与主人公的心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对景物的描写与小说情节和整体结构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表现意味,为小说增添了浓重诗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