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鼓形制分类

2020-12-07 15:14马淼南京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0期
关键词:鼓槌小鼓画像石

◎ 马淼 (南京艺术学院)

建鼓,最晚出现于殷商时期,因产生年代久远,材质不易长久保存,因此出土文物极少,至今所了解到的建鼓形制多参考现有汉画像石图像、历史文献资料、馆藏仿制品,此文整合上述资源中的建鼓形制归纳整理为以下九式。

第一式 一楹穿鼓、下置底座

山东章丘女郎山乐舞俑中的大小建鼓①,是目前所见最早出现的建鼓样式,该俑为战国中期所葬,其中大小有别的两件建鼓,为扁圆形鼓体,圆形支柱插于圆柱座上。两击鼓俑站立,一人一鼓,双手各执一鼓槌击鼓,真实、直接地再现了汉代乐舞仪式中演奏建鼓的情形。大建鼓的鼓身顶部有圆锥状结构。这类结构,在“攒尖式”屋顶上也有出现,称为“宝顶”。此式建鼓除去鼓身,与现今天安门广场升旗台的升降柱无异。

此式建鼓整体为木质,一楹穿鼓,下置底座。或简单的几何形底座或复杂的动物、兽形底座,如羊座、象座、犬座等。除此式建鼓的底座外,在其他形制较为复杂的建鼓中,还有人面双兽身座,虎座、象座、蟠蛇座、龙纹座等。建鼓底座又称“跗”,孙颖达疏:“建,立也。立鼓击之与战也。”陈旸《乐书》曰》:‘仪礼·大射》:‘建鼓在阶西南鼓。’则其所建楹也。是楹为一楹而四稜也,贯鼓於端,犹四植之桓圭也。”建鼓因鼓跗和鼓楹,得以在中华大地上巍然耸立了上千年,从未辜负“建鼓”这一称谓。

第二式 顶“天”立地之鼓

天坛神乐署中的建鼓是目前所见建鼓实物中最为华丽的,头顶金色宝盖,宝盖四边拼接两层长条布帘,盖鼓身四分之一,华盖四角饰及鼓身两侧均以彩色羽葆装饰,粗硕的木桩贯穿鼓身,鼓楹顶部为四片扇叶状宝顶,宝顶上立一神鸟,底座有四楞,四只虎兽趴附其上。底座有四楞,四只虎兽趴附其上。其形制为王正明先生以清代《皇朝礼器图式》《律吕正义续编》为参考,请教专家学者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实验完成的建鼓仿制品,为明清时期两朝祭祀、朝贺、宴享等宫廷仪式中所用建鼓样式,主要用于演奏“中和韶乐”。汉画像石建鼓图像中呈现出的此式建鼓图,因受各地风俗习情及墓石刻画者审美风格等因素的影响,外观有所不同,但结构均为鼓身、鼓楹、鼓座附带有羽葆华盖等装饰。此外,在神乐署建鼓顶部立着的神鸟也同样值得纳入此类形制的研究中。如东汉晚期的山东沂南北寨村乐舞百戏画像石,乐队中央植一建鼓,楹顶设有两层华盖,每层上均有繁盛的羽葆装饰,顶部华盖上也立一鸟,这种“盖上立鸟”的现象,与古代屋檐上置放鸟、猴子、兽类的形制相似。

第三式 铃铛系鼓,金鼓齐鸣

东汉时期,山东滕州大岩头建鼓杂技画像石中的建鼓②,鼓身刻画的极小,反衬出整个建鼓的体积之大,双虎鼓座,楹顶蘑菇伞状华盖,上有两猴嬉戏,华盖两侧各挂两条经幡,经幡系于两个串连三角形物体的尾部。这类华盖与幡条的结合在一起的结构,称为幡盖,在敦煌画像中常有出现。直至今日,在四川、甘肃、云南等地,仍有一串串方形、三角形、条形的幡旗,被挂在门首、族幢、树枝上,作为僧俗信众沟通天神、宗祖的媒介,是福运昌盛的象征。王桂榛在《樂》一文中,通过考察古文“玄”字体的演变、“玄”与“樂”以及“建鼓”三者的关系,判定“幺”为挂于建鼓两侧的“铃”,即悬铃,笔者对文中核心观点“樂即悬铃建鼓”在此处不予发表看法,但汉画像石中刻画的建鼓形象中却有悬铃之建鼓,多为两个悬铃相接的串铃,头尾接幡条或羽葆成铃绥,在此将这式建鼓称为“铃绥建鼓”。此式建鼓无实物出土,以山东邹城金斗山出土的建鼓画像石中的羽葆中段的悬铃刻画最为清晰,并非粗略的三角形代替,而是轮廓清晰的铃铛形。铃铛系于羽葆端挂华盖之下,可想象其随风飘扬便叮叮作响,清脆悦耳。

第四式 青铜座建鼓

青铜鼓座曾侯乙编钟的建鼓,是第一座考古出土的建鼓实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是战国早期(公元前年)入葬,鼓身部分为木腔皮鼓,长木柱贯穿鼓身,插于青铜底座上,青铜制作的底座由30条龙构成,由8对主龙躯干及攀附其身、首、尾的数十条小龙组成,大大小小的龙均仰首摆尾③,这是最早出也是造型最为繁复的青铜制底座,将古代龙的雕饰发挥到了极致。可见对建鼓制作材料的讲究,虽经在岁月摧残下,柱子、羽葆、华盖都不复存在,目前所见为考古学家的复制品,但可以想见它曾经一定有一副华丽的羽葆、一顶尊贵的华盖,和一幢粗硕的鼓楹。这一类型的建鼓,底座为青铜铸成,且均造于春秋战国时期。

第五式 应朔搭配、“技”“乐”兼备

河南省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建鼓底座上两侧、鼓身周围常伴有圆形图案,学术界对此类圆形图案的讨论激烈,主要形成了“乐器说”、“蹴鞠说”两大观点④。

河南汉郁平大尹冯君墓出土的建鼓⑤画像石中,建鼓鼓身下端两侧各有一圆形物体,两名鼓吏侧身弓步迈向建鼓方向,双手各持一鼓槌,左边鼓吏的右手鼓槌正在击打圆形物体,右边鼓吏左手鼓槌形似正在靠近圆形物体准备击打。建鼓旁(侧)或有小鼓,搭配大鼓击奏。根据图中鼓吏的敲击方式可以判断,挂在建鼓两侧的两圆形物体应为应鼓、朔鼓类小鼓。在先秦的雅乐乐队中,应鼓、朔鼓为单独的两个小鼓,先击朔鼓、次击应鼓,再击大鼓,图中建鼓鼓身或底座的小鼓,与大鼓配合敲击,不仅综合三鼓于一便利演奏,还可根据不同的演奏曲目内容丰富演奏的音响效果,展示鼓吏的高超击鼓技巧。宋代陈旸《乐书》:“建鼓,魏晋以后复商置而值之......旁又挟鼙應二小鼓而左右,然诗言應田悬鼓,则周制應田在悬之侧,不在建鼓旁也。”⑥宋代陈旸以为,这样将建鼓旁挂小鼓的设计,是魏晋以后流行建鼓的制法。然而,“蹴鞠说”也并非皆无道理,从鼓吏动作、建鼓使用场合分析,建鼓所挂圆形物体有些确为鞠。作为乐舞百戏中的“固定乐器”,建鼓与杂技结合的例子也数不胜数。

第六式 建鼓挂铜锣

西汉河南南阳方城东关汉墓出土的画像石⑦,图中建鼓形制复杂,华盖下方横置一木杆,两头各用三根绳固定一圆状物,使其不会在外力作用下,轻易地左右摇摆,鼓身下端两侧各挂一三角形物体,三角形下方,有一正方形木框,底部似与底座两稜重合,木框顶部横木固定于鼓楹三分之一处,鼓楹树木框正中间,木框上亦挂两圆形物体。从图像看似锣。至今锣与鼓的结合,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仪式活动中仍能见到。

第七式 鼓车、鼓骑

山东临沂沂南北寨村出土的建鼓画像石⑧,建鼓立于车上,楹顶上有丰富的羽葆,建鼓顶部为建鼓幢,幢竿顶部为方形平台式,两侧垂挂流苏装饰,一人倒立于顶上,幢下双层布帘华盖,鼓身右侧下端垂挂一小鼓,左侧因乐人头部遮挡未能判断是否有悬鼓与其对称。鼓旁一名鼓吏跽坐在鼓车内,双手各持鼓槌正在敲击。鼓车前段树一幢竿,顶部亦为方盘状,与建鼓幢对应,艺人两者往返跳跃,展示了当时幢竿艺术的最高技巧。车前三匹骏马,仰头长啸作奔驰状,可以说明该图所刻画的是正在行驶中的建鼓戏车,用于乐舞百戏场面。《晋书·石季龙载记下》:“因而游猎,乘大辂,羽葆,华盖,建天子旌旗”。建鼓常用于古代战争中,常于錞于配合,在战争中统一阵脚,方便将领发布号令,硕大的建鼓在战场上不利于搬运挪动,所以要将其树于“交通工具上”。后为更为便利的,将建鼓用于战场,除马车外,还有将其直接立于大象、骆驼、马背上的“坐骑建鼓”。

第八式 大鼗亦建鼓

雷鼗、路鼗、灵鼗等大鼓在室内击奏或放置不用时,底部插入木(框)座,而室外击奏式,左手执鼓楹,右手持鼓槌击奏。《周礼·春官·小师》郑玄注:“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摇之,旁耳还自击”。⑨显然,小而灵活是鼗鼓的一大特征。雷鼗除鼓两侧安“耳槌”可摇晃击奏外,其他形制与建鼓无异。曾有学者以为,建鼓是鼗鼓发展而来,因先秦时期重视祭祀礼仪,故每个乐器应严格摆放在固定位置,不差丝毫,故将鼓立于鼓座。笔者认为此类建鼓为多面鼗鼓与建鼓形制的结合,从大的方向看,符合建鼓一楹穿鼓下置底座而立的形制,应亦属建鼓。演奏上,形制较鼗鼓,体积大而不利于灵活快速摆动“耳槌”,鼓腔大导致声音也与鼗鼓不同,音色应更加浑厚,鼓声传得更远;性质上,这类建鼓与一般的建鼓相比,各司其职,分工明确,应用场合不同。“建鼓”结合“雷鼓”“灵鼓”“路鼓”的发展形态,同时继承“祀天、祀地、祀鬼神”的祭祀作用于己身。这式建鼓形制特别,在中原地区少有见到。

第九式 “人形”建鼓

除上述八式建鼓形制外,还有一类最为特殊的建鼓——“人形”建鼓,见唐代敦煌石窟156窟壁画《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⑩中建鼓与上述建鼓形制相差甚远,为一人身背建鼓,后又一人手持鼓槌击鼓,两人匀速步行前进。此式建鼓,以人体代替树立的鼓柱,双脚代替鼓座,背于背后身体中间位置,另有一人为鼓手,两人移动击鼓。至今,甘肃省河西地区的民俗社族仪式中仍有此式建鼓被使用。

结 语

中国的打击乐器鼓和信仰、仪式联系最为密切的就是建鼓,至今在北京天坛祭天,地坛祭地,国子监祭孔,天地君亲师。中华和钟建鼓放在天安门城楼顶,一个鼓的放置位置决定了它的地位。在现代仪式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从未中断。横向比较一下我们看到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群落都有不同式样的鼓,但是没有一个鼓,它的外在装饰像建鼓这样发展到如此华丽繁复的程度。集中了中国所有最高级的动物图腾,龙头、凤、虎、龙身。甲骨文字的“中”,一竖中间穿一“口”字,上下像经幡和飘带,中间的“口”可解释为中心一定范围的区域。宋代苏轼《教战守》:“钟鼓旌旗”,《周礼·春官·司常》:“凡军事,建旌旗”,这片中心区域正是古代将士们手举旗帜血拼下来守卫住的国家。另一方面,甲骨文“中”的上半部分像极了一楹穿鼓,上附羽葆的建鼓,所以说,建鼓的羽葆一步步演变为国家的标志——国旗,这一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这件与古代中国最高仪式密不可分的尊贵乐器,其所包涵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深究。

注释:

①②③⑤⑦⑧ 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M].大象出版社,1996.

④ 顾兴立.汉画像石中的建鼓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

⑥ [宋]陈旸.乐书(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⑨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周礼·春官[M].中华书局,1980:797.

⑩ 郑汝中,董玉祥.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M].大象出版社, 1998:167.

猜你喜欢
鼓槌小鼓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题榜隶书艺术研究》评介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沂南北寨——大型画像石汉墓
红蓼红了
娃娃敲鼓
汉画像石造型特质在三维动画IP角色塑造中的应用研究
鼓槌石斛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你好,小鼓
大鼓
永远的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