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年
(广西省南宁市马山县永州镇中心小学,广西 南宁 530607)
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体现在文字积累的方法以及应用的能力等方面。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教师对汉字音、义、组成等特征重点讲解,让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从而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完成对知识的应用。当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之后,就可对其灵活应用。例如:阅读、写作、演讲等。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可为学生开展其他学习和活动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只有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规律,才能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不断发散思维。例如:当学生阅读时,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快速掌握文章脉络,体会作者情感,并找出自身难以题解之处,与他人展开交流。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可重点对学生思维进行培养,提升其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指参与各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展现出的主观意识。具备良好审美能力的学生可快速发现事物具有的美学特点,找出规律,开展创新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可提升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审美情趣,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目标。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最大动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比较活泼好动,喜欢做游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合理地将游戏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例如,讲解《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让其通过反复阅读来体会文章中人物的特点,然后让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分别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进行情景剧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其更好地感受蔺相如的聪明智慧和廉颇的敢于承认错误的精神,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下,应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学科的特点是既具备工具性,又具备人文性。学生的审美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创建审美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促使学生心灵受到更好的塑造。
例如:在讲解“山居秋暝”这首古诗时,诗中通过“明月”、“清泉”、“松间”等景物意象,描绘出景物的特点。经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脑海中就会形成皎洁的明月挂在空中,万物处于沉寂的状态,只有松树间的溪水在流淌。通过对诗中内容的分析,学生对自然景物展现出的宁静之感有更直观的体会,从而领悟诗人描述自然环境的宁静之美。在学生学习过程,可将美好事物记录在脑海当中,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对美好事物全新的认识,利用自己的语言将其应用到实际学习当中。通过课堂情境的创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锻炼学生创造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
要想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语文教师必须积极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并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以语文教师的教学为主,而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既枯燥又乏味,其学习兴趣并不高。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例如,在讲解《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和小组内的探讨提出问题,同时根据每个学习小组所提出问题的新颖程度和贴近主题的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并鼓励学生回答其他学习小组提出的问题,同时对可以充分读出作者心境,积极回答问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加一分,最后获得分数最多的学习小组获胜。对于获胜的学习小组,任课教师可以颁发小礼物以示奖励。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特点,这种比赛的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平时的语文课堂上,每位学生的情况不一样,制订的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他们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我们需要对这些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其发挥自我优势,不断提高自我竞争力;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要多激励,不断提高其学习热情和自我价值;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要多表扬,发掘其潜力,鼓励其建立自信心,摆正学习态度。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学习效率,对此,教师应立足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革新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改革的号召下,不断丰富课堂授课形式,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健全学生知识体系,传承文化,形成终身学习意识,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