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贵州省桐梓县第一中学,贵州 遵义 563200)
田径运动健身、教育功能兼而有之,通过运动中的走、跑、跳、投等锻炼身体,促进高中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个体育项目训练过程简单,无须投入大量运动器材和硬件设施,也不受场地、人数限制,属于理想型健身项目,备受高中体育教师青睐。调查显示,高中生身心素质发展与体育田径教学质量有关。无论体育教师,还是高中生,都要认识到田径运动的价值,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投入其中。
首先,对田径运动缺乏了解。田径运动除了具备竞技特征之外,还有健身属性。高中生受体育电视节目影响,熟知田径运动竞技特征,但对该项目的健身属性知之甚少。高中体育课时安排相对比较少,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有限,没有充足的体育理论教学时间,因此学生不了解田径运动的价值,仅盲目地参与其中,课程学习缺乏规划,除了体育课之外,很少自觉进行田径训练。其次,田径教学内容单一。高中生课业负担沉重,饮食不合理,身体素质偏差。学生和教师将全部精力投入备战高考中,不愿意花费时间开展田径运动。日常体育教学中,田径项目也仅以跑步为主,教学方法陈旧,内容单一,虽然有助于高中生的速度和耐力培养,但因跳远、跳高、接力跑等项目的缺失,使高中体育课堂趣味性不强,学生的爆发力和弹跳力不足,甚至不注重训练高中生上肢力量。然后,田径项目吸引性不强。无论初、高中,还是大学阶段,都会学习田径运动,教学内容不外乎短、中、长距离跑、障碍跑、接力跑、竞走等,课程教学枯燥,环节固定,以“重复示范—讲解—组织学生练习”为主。课程内容一成不变,教学方法毫无创新,吸引力不强。同时,体育教师忽略高中生的诉求,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课程开发,严重挫伤了高中生的田径运动积极性。最后,评价考核机制过于笼统。尽管,新课程背景下,对高中生考核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评价工作中仍然未能对高中生的体能、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健康行为等进行综合体现。加之,新型考核评价机制过于笼统,实施难度大,实际操作过程流于形式,本质上还以最终评价为主,无法达到预期高中体育田径教学效果,实施过程不理想。
高中班主任除了重视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等文化类课程教学之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田径运动中。课程实践中,结合高中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在繁重的课程学习之余,制定明确的田径教学及运动目标,使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更加完整,根据走、跑、跳、投掷等基本田径运动程式和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设置,并借助校园运动会等,推广新型田径教学方法,使高中田径教学内容更加完整。以3000m障碍跑为例,在每一处关卡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学生不仅要跨越障碍,还要开动脑筋解题,增强课程趣味性。
田径运动中涉及一些3000m、马拉松等长跑项目,还有撑竿跳高、跳远、铅球等。体育教师要结合课程背景,适当创新田径运动教学方法,使高中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以竞走项目为例,体育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公园健步走,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能够欣赏怡人风景。或者,采取“两人三足”的形式组织高中生进行200m短跑,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培养高中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除此之外,体育教师还可以鼓励高中生参加当地举行的马拉松项目,感受运动魅力。
体育教师要以理论课程为载体,详细讲解田径运动功能、价值,帮助高中生科学锻炼身体,使他们了解到长期从事田径运动,不仅能够增强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专项运动技能等,鼓励高中生自觉自愿参与到体育田径项目训练中,变被动为主动,达到良好的体育课程教学效果,明确田径运动目的和价值。例如,体育教师可通过田径运动知识问答,让高中生了解到田径运动的价值和意义。或者,观看田径类纪录片,帮助高中生了解国内外田径运动发展情况等。
高中田径教学中,离不开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其不仅能够对高中生的田径运动过程进行监督,还能够激发高中生的参与积极性。除了田径运动课程创新之外,体育教师也要注重考核评价机制构建。具体而言,通过良性评价方式,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运动技能。同时,还要根据个体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方式等,给出文字评价。田径运动教学中,将过程评价和终极评价相结合,并鼓励高中生进行互评、自评,以多元评价方式助力高中体育田径运动开展。
综上所述,田径运动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训练高中生的体能、速度、耐力。但高中课业负担重,田径教学时间有限,方法过于单一,课程效果不理想。因此学校应结合高中生的身心诉求,加强对田径教学关注度。上文简要论述了高中体育田径教学的作用,分析了现有的教学问题,并提出了具体改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