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
潍坊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2737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用不着思考,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一个人要成就学业、事业,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习惯。我们常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一个命运。可见良好的习惯养成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起着巨大的作用,而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作用更是意义重大。当前,在校高职生中的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对受害学生及家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很多案例发人深省。笔者在对很多案例进行分析后发现,除极少数是受外界不可抗因素的影响外,绝大多数都是由于高职生自身安全行为习惯较差,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更是切身体会到加强高职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减少和杜绝安全事故发生的关键。
目前,安全教育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仍采用新生入学安全教育的“讲座式教学”,即利用新生到校1—2 周内,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讲座的形式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这种形式的教育普遍就是泛泛而谈,很难深入学生实际。而在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多数高职院校辅导员(班主任)在安全教育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多采取“照本宣科”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甚至会使学生厌烦。从学生自我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来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逐层传导”方式进行,即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老师先针对学生会干部及班团干部(班委)组织安全主题教育,各班级安全主题教育活动开展由先前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干部传达讲解,该形式确实节省了高职院校安全教育的人力、物力成本,但这些学生干部在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安全教育内容时难免会“偷工减料”,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高职生虽说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进入高职院校前,几乎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尤其是对公共安全、国家安全知识认识不到位。对安全的认识比较零星,只是处于初级的安全意识层面,进入高职院校后,高职生虽然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开展一定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接受了比较浅显的安全知识,但安全意识层次较低。
很多高职生对基本安全知识的掌握相当匮乏,常表现为对防火、防盗、防骗、防溺水、网络诈骗等基本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在生活中或从媒体看到各种安全案例,总觉得与自己无关,不关注也不分析,不能吸取教训。同时,在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后,不知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导致安全事故扩大。
意识、知识、技能是人类养成行为习惯的几个重要方面,意识是基础,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依赖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培养。通过对高职生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潜移默化,让高职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是高职院校安全工作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工作。
一是建立安全教育常态机制。安全教育从入学抓起。做到“大一入学抓,大二、大三全面巩固,系统性安全教育与常态化安全教育相结合”的工作理念,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每学期开展一次系统性安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安全教育常态机制,丰富高职生安全教育内容,把安全教育贯彻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开展如下安全知识教育系列讲座和主题教育活动,增强高职生安全意识。
(1)国家安全教育。通过对《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调国家利益之上,增强高职生爱国的热情和意识,提高高职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2)网络安全教育。主要包括网络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使用网络教育,甄别预防网络诈骗。(3)消防安全教育。主要包括消防意识教育、消防法规教育、消防知识教育和消防技能教育。(4)治安防范教育。主要包括治安防范意识教育和治安防范技能教育。(5)交通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交通安全法规教育、交通安全意识教育、交通安全应对措施教育等。(6)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普查,主要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帮扶,引导高职生学会心理调适,培育积极心理品质。通过系列安全教育,创设“安全第一”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使安全成为自觉的行动。
二是安全教育形式多样。通过网络微信、QQ 平台收集、整理、筛选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各类典型案例,立足高职生人身财产安全、火灾事故预防、国家安全知识等方面,讲述发生在高职生身边的各类典型案例,传授如何防盗防诈骗等安全教育知识,引导高职生认识安全事故发生的规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还可将一些安全事故案例编印成册让学生认识到不注意安全带来的危害,做到以案施教、以问题施教,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还可以结合高职生自身特点,举办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或演练,帮助学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
三是开展安全文化建设。把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举办展览、张贴标语挂图、悬挂安全警示标志促使学生提高警惕;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制作安全工作展板,开展校园安全月等活动,建设“体验式”安全文化建设;邀通组织开展主题演讲、安全知识征文、安全小视频制作等活动,普及安全知识,营造浓厚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安全教育的实效性;通过将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向学生推送以及举办校园安全月等活动,营造网上网下全覆盖的校园安全文化。
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目的在于行而不在于知,只有高职生把所学的安全知识自觉运用于学习与生活之中,时时处处想着安全,才说明高职生有了安全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许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很认真,很积极,也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到了学习生活中,遵章守纪、循规蹈矩一阵子,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老习惯,这就失去了教育的目的。
强化安全行为习惯引导。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者,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教育学生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自我训练,自觉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不管在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安全行为的自我训练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引导高职生坚持自觉学习安全知识。学无止境,安全常识和应急知识的学习也是如此。通过自学,引导高职生安全意识从显意识内化为潜意识,才能真正的将安全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二是提升高职生安全防范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长板”和“短板”所在,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扬长避短。通过不断地学习、训练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安全防范能力。
三是引导高职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安全行为习惯。根据心理学的研究结果:3 周以上的重复动作就形成习惯,3 个月以上的重复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高职生是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主体,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形成自身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制。
为促进高职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要强化学生安全行为监督。通过抓住安全隐患的苗头,加强学生安全问题的预防、监督和解决。通过学生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以及辅导员(班主任)和保卫部门的安全管理工作,经常互通信息,认真分析、排查不安全因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3.1 是通过监督,将大学生安全行为习惯训练落到实处
(1)通过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标准规范,来调控高职生行为;界定行为是否安全,并对不安全行为给予明令禁止。
(2)是建立安全监督网络,使之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让高职生知道他们的行为始终在学校监督之下,“循规蹈矩”是唯一的选择。
(3)对违反安全规章制度学生必须进行及时的处理,使更多的学生能遵章守纪,维护制度的尊严。
(4)建立安全信息系统,做好高职生有关安全事故的记录、分析、统计,及时做好教育、宣传,让高职生自觉地吸取经验教训。
2.3.2 是完善班级安全隐患记录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
班级有专人负责安全隐患和出现的安全问题记录,对出现的安全事件和学生,跟踪帮扶,把握动态,定期排患。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把学生在安全方面的表现与学生品德鉴定、优秀学生评选等结合起来。要培育和发展学生安全方面的自我管理,积极发挥学生志愿者、安全员在法制宣传、治安服务、信息传递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志愿者、安全员作为班级安全文化宣传的排头兵,不断规范学生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行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让学生懂得健康平安应从细节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纪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规范来约束自己,学会自我保护。
高职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短时间就能培养的,要让它从意识变成习惯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过程。安全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要坚持不懈,要通过一系列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使高职生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高职生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等多方支持,作为以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己任的高校,更应该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提升高职生安全行为习惯的新方法、新路径,为实现高职生的健康成才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