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骎
现阶段,乐队中最常使用的扬琴基本上都是改革之后的四条码的变音扬琴。由于扬琴自身的音色与演奏特点,扬琴可以在演奏出明快旋律的同时展现出音乐作品本身的韵味,胜任音乐织体的任何声部。所以说,扬琴是乐队中兼容性最强的乐器之一。对扬琴在乐队中的有效应用的分析与探究至关重要。
扬琴在音色方面有着非常强的融合性,在声音的传播方面为上下垂直,再球形扩散的传播方向。这样的特性能够使扬琴与其他乐器更好地呼应,也使乐队编配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高音区旋律演奏的结合方式有三种,包括:
第一种:单一音色:扬琴、柳琴、琵琶。
第二种:同度结合:柳琴+琵琶、柳琴+扬琴、琵琶+扬琴、柳琴+琵琶+扬琴。
第三种:八度结合:柳琴+琵琶、柳琴+扬琴、琵琶+扬琴、柳琴+扬琴+琵琶。
在高音区,扬琴的音量比较小,而且音色与柳琴相似度极高,具有极强的穿透性。扬琴在与其他乐器结合的时候,常常作为音型伴奏或者长音伴奏。同时,扬琴与琵琶结合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在与琵琶结合的过程中扬琴的音色会更富弹性,并且,扬琴能够反作用于琵琶,为其润色。扬琴与柳琴、琵琶的八度结合,不仅可以实现音乐层次感的增加,还能够使其音响效果更加立体。
中音区的结合方式也有三种,包括:
第一种:单一音色:扬琴、中阮、琵琶。
第二种:同度结合:中阮+琵琶、中阮+扬琴、琵琶+扬琴、中阮+琵琶+扬琴。
第三种:八度结合:中阮+琵琶、中阮+扬琴、中阮+柳琴、琵琶+柳琴、琵琶+大阮、大阮+扬琴。
扬琴的中音区音色具有明亮且圆润的特点,在乐队中会经常使用。并且扬琴最适合在乐器组中演奏和弦,各种长音式、节奏式及各种音型的和弦都非常常见。
低音区的结合方式有两种,包括:
第一种:单一音色:大阮。
第二种:同度结合:大阮+三弦;大阮+扬琴;大阮+中阮。
扬琴在低音区有着浑厚、余音较长等特征,所以,只是偶尔与大阮结合使用。比如在《达姆达姆》中,琵琶、中阮、三弦在中音区演奏出了特别悠扬婉转的旋律,扬琴在高音区演奏伴奏音型,大阮则是在低音区进行衬托,在这样的结合方式下,音响效果既清晰又特别柔润,非常好地展现了不同乐器的音色特征。
不管是在高音区、中音区还是中低音区,扬琴与其他乐器结合都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具体的结合情况包括:在扬琴演奏的过程中,拉弦乐器在每一音符上演奏一下,这就好似为每个音符加上了重音符号,使旋律更加清晰,更好地衬托出了扬琴的颗粒感;扬琴的轮音可以与连贯的拉弦乐器演奏相结合,这样一来,音响的效果会更加连贯与顺畅;时轮时弹的扬琴与连贯性的拉弦乐器演奏相结合,能够使乐器的线性感与跳跃感兼备,这也是民间丝竹、戏曲乐队最常用的方法。
吹管乐器乐器音色较为明亮且极具穿透性。吹管乐器在乐队中主要负责旋律的演奏,也能够演奏乐队织体中的和声长音。由于吹管乐器与扬琴各自的音响特点,两者的音色、音量与发音方式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所以,它们在通常情况下非常难融合,两者产生的常常是混合音色,这种混合音色通常是中国民族音乐特有的。但是,难融合不代表无法融合,就是因为扬琴具有一定的兼容性,才使吹管乐器与其他乐器的有效结合有了可能性。梆笛的吐音技巧与演奏时的快速跳音与扬琴音响非常相似,所以,这两者可以很好地融合。此外,扬琴与笙的作用很相似,非常适合演奏和弦,这样一来,这两者的结合就能够产生非常好的音响效果。
扬琴能否在乐队中发挥最优效果,扬琴演奏员的功力非常重要。如果扬琴演奏员能够在作品的演奏当中明确自己所在声部的最佳定位,把握诠释与演绎作曲家意图的方法,就可以更好地发挥扬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要想发挥扬琴声部在乐队中的作用,演奏者就必须要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而手腕的灵活程度直接影响着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所以说,增强演奏者手腕的灵活程度至关重要。在日常训练当中,可以要求演奏者用练功槌来完成击打训练,并且开端要用双手匀速击打,然后逐渐加入节奏音型,持续的时间也要坚持从短到长递增的原则。在运竹的过程中,演奏者双手的动作要协调统一并且用力均匀。此外,通常情况下,演奏者的左手需要担任旋律声部,但是,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习惯于用右手,所以,左手的训练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其次,要重视演奏者综合运用手指与手腕的能力。在演奏比较细腻且歌唱性较强的旋律时,演奏者手指与手腕的协调性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重视相关方面的训练。训练方式为:演奏者的手掌半握,然后以大拇指、食指为支点,中指的第一、二关节托住琴竹,并以中指运动为主,再到手指与手腕的协调配合进行训练。
最后,要加强演奏者击弦点的准确度。众所周知,扬琴的琴弦相对较多,每根琴弦都有最佳的击弦点。在训练的过程中,可以让演奏者先在同一个点上进行重复的上下运动,然后要求演奏者完成不同音高的击弦训练,从而保障不同音位的准确性与优秀的音质。
在乐队中,整体音色的和谐是衡量乐队能力的重要标准。每个演奏员、每个声部都需要在演奏的过程中借助倾听调整自身的音色与力度,使其乐器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贴合其他声部的音色,使乐队的音响效果达到最优。乐器固有的发音方式是固定且无法改变的,所以,在训练当中,就要在现有发音方式中寻找最佳音色。在训练当中,演奏者必须要树立正确的音色概念。而且,不同的音乐风格对音色也有着不同的标准,演奏者应该尽可能地熟悉扬琴的发声原理,掌握合理的技巧提高扬琴发音的质量,以此适应音乐表现的需求。
扬琴的音色有着清脆明亮并且余音悠扬的特征,在乐队当中起到了中和的作用。扬琴能够融合其他弹拨乐器的音色,其悠扬的余音所形成的“一捧烟”音响特征最能够展现扬琴的个性。但是,如果产生多余的余音很容易使乐队的音响变得浑浊。要想满足现代化作品的音乐表达需求,余音的有效运用与处理在乐队演奏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说,对于乐队中扬琴的演奏者来说,加强自身对余音的控制成为了最为关键的课题。而制音器的出现与应用最大限度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余音的控制具体可以分成“手止音”与“踏板止音”两种,而踏板止音又可以成为全止、半止、延音三种。在扬琴的具体演奏当中,演奏者必须熟悉制音器并掌握熟练运用制音器的方法,同时有机结合“手止音”来更好地控制余音。
所谓的韵味,实际上指的就是各个地方音乐风格的特征。一代又一代的扬琴艺术家为了展现并发扬扬琴的演奏艺术,特别重视对旋律的加工,并通过颤竹、滑抹与揉弦等演奏技巧的运用,特别具体地展现了乐曲的韵味。长此以往,自然形成了能够适应不同地方的风格特色的扬琴语汇。扬琴与钢琴虽然在发音原理、创作手法、织体运用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钢琴演奏者对于键盘的控制与掌握技巧与扬琴演奏者对持竹击弦的把握之间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扬琴能够彰显出我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韵味。
现阶段,有不少的民族管弦乐吸收了民间戏曲、传统音乐的精华部分,保留了其特有的民族韵味。所以,在遇到此类音乐作品的时候,如果演奏者用西方理念来演奏的话,音乐就会缺少其神韵。所以,扬琴演奏者必须掌握根据作品的具体风格合理运用扬琴表现语言与演奏手法来彰显韵味的能力,这是扬琴演奏者的终极目标。
在乐队的合作中,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同的音乐情绪需要具体的处理,这就需要通过长时间的排练培养演奏者间的默契。
首先,要追求发音频率的一致性。对扬琴而言,长音通常是通过轮竹技巧实现的,其滚奏速度比其他乐器要快,而且不同音区间的音量差别较大。所以,在轮竹过音的时候,演奏者要尽量避免明显的音头,并兼顾其他乐器合理调整扬琴的密度、力度与均匀程度。
其次,要重视音色的融合。演奏者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扬琴与其他乐器的融合程度,发挥扬琴本身音色比较柔和的优势,在演奏的过程中恰当调整琴竹触弦点的位置,与琴码的距离也要稍远一些。
最后,要重视力度层次的声部平衡训练。在此过程中,还要兼顾其他乐器的发音特点与旋律声部的位置,做出恰当的力度调整。
至今为止,扬琴传入中国的历史还不到六百年,相比其他传统乐器,扬琴是非常年轻的,但是,它却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扬琴在乐队中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占据着关键性的地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扬琴在乐队中合理且有效的运用,并将扬琴的个性色彩融入其中,有效推动民族乐队演奏的发展,使扬琴能够在乐队中得到更加长久地合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