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的禅意

2020-12-07 09:26:24唐艳华唐连芝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佛法空山禅意

◎唐艳华 唐连芝

王维(699-701),字摩诘,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其将谢灵运的山水陶渊明的田园融为一体,以画以乐以禅入诗,开创了诗歌空灵静逸的新境界,被认为是唐诗的一大家。鲁迅《摩罗诗力说》说:“故心弦之动自与天籁合调,发为抒情之什,品悉至神,莫可方物。”徐增《而庵诗话》说:“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都说明了佛教信仰对王维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如他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这首诗正是他禅门修持功夫的写照。不知香积寺,却去拜访,足见诗人的洒脱不羁。未到寺中,已是云封雾罩,可想香积寺之幽远的境界。暮色降临,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一个水潭里,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这“安禅制毒龙”不下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吗?

在我国的诗歌史上,王维以“诗佛” 著称,早在他生前,就有人称他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这与他自身佛学理论修养的精深和其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是分不开的。那么王维诗中的禅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恬淡、宁静,表现出一种幽远的禅意。但它的幽远、恬淡、宁静,不是死寂,枯槁,浮躁,而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中“空山不见人”是静境,“但闻人语响”则是动中有静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更是静而且幽,但我们却从这幽静的意境中,看到了日影的移动。这种但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境界,引领着读者从有限的画面中产生无限的联想,联想到在自然界中的活动,在林中的自得之乐,使人更加沉浸在没正面出现在画面上的景物。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是雨后山空,应是一个寂寥的世界。但这里的“空”却实际上包蕴着一个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的万“有”世界;月华普照,清泉结响,竹喧莲动,充满了勃勃的生机,与活跃的生命,而禅的浸润则使月华看起来更为皎洁明亮,清泉看上去清澈透明……对于禅,这个空非空,有非有的迷人世界,宗白华先生颇有洞见:“禅是动中的寂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觉照到生命的本源,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意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面,灿烂的发挥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成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无,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其次,王维诗中的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如《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其一中的“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中的“善”和“闲”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物我合一的境界,特别是“一知与物平,自顾为人浅”一“平”一“浅”,以及“浮念不烦遣”使我们真切看到的“众生平等”和摒弃世俗杂念的佛家思想。在其三的“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中将佛教的无我思想和庄子的哲学结合在一起。将自身与大自然融合在了一起,心意清净,了无自我。他的《山水示弟》等也表现了无我的境界:“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缘合”“性空”均为佛教术语,《大般若经》云:“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华严经》道:“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量。”

纵观王维诗文,很容易发现他在佛教方面的精深明辨。在第一义知解圆妙,曾有“心一自在,万有皆知,顶法真空,一乘不立”的妙语(《西方变画赞》)。双能理事圆融,称扬净土,晚年万缘放下,唯以佛法自励。临终一着,更是正念分明。他一生与佛教的殊胜因缘及对佛学义理,特别是禅学的深究亲行,可称是一代诗人中的绝唱。

猜你喜欢
佛法空山禅意
空山
空山与鸟鸣
散文诗(2021年24期)2021-12-05 09:12:06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艺术品鉴(2019年8期)2019-09-18 01:23:02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30
禅意(外一首)
天津诗人(2017年2期)2017-11-29 01:24:19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旅游纵览(2017年7期)2017-07-12 18:27:09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50
爱你(2015年19期)2015-11-17 11: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