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 (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各学科都在探索教育转型方法和模式。在这一背景下,音乐教学呈现出丰富变化,课堂上出现了生动的PPT演示,增设了有趣的互动环节。但无论采用哪种创新手段,都应当认识到应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得到发展。因此在推动音乐课堂转型时,还应将学生发展当成是关键。
音乐作为陶冶情操、洗涤心灵的艺术形式,在学生教育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不断丰富背景下,精神层面需求日渐增多,音乐则将成为学生获得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将给学生发展带来重要影响。在音乐课堂上,借助音乐这一媒介体会音乐创作者表达的情感,有助于学生加强声音、情感信息的捕捉,能够使学生在脑海中对虚拟画面产生联想,形成抽象思维和艺术审美能力,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魅力,享受高质量音乐教育服务,得到音乐能力的发展。学会运用音乐表达倾听音乐过程中的心情,发挥音乐想象力实现音乐创造,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可观精神财富,得到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发展[1]。音乐课堂中渗透的音乐文化则能向学生输出正能量,帮助学生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音乐教育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可见,音乐课堂能否输出有效音乐教育,将直接影响学生兴趣、能力、素质的发展,可以通过丰富学生情感生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关系到学生能否成长为民族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提高,要求音乐课堂能够给学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促使学生形成终身音乐意识,得到音乐能力、素养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希望。
近年在教育研究和实践方面,核心素养培养成为了关键目标,要求学生除了具备基本音乐知识和能力,还要得到音乐认知、审美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而音乐核心素养培养对传统音乐课堂提出了转型要求,简单来讲就是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要求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这一要求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音乐课堂教学看成是学生学习过程,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学生的生长发展。从音乐教育实践来看,不少音乐课堂上都引入了新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法、合作探究法等等,但课堂看似热闹,却依然未能改变“独白式”的教学过程,以至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依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依然缺乏思考[2]。追根究底,主要是由于教师依然未能将学生当成是课堂中心,无法与学生成为音乐课堂探究共同体。而音乐课堂为动态过程,只有保证学生与音乐同步,处于音乐习得状态,才能达成教学预期。教师一味注重课堂音乐活动的组织,缺乏对学生活动表现和习得状态的关注,显然将影响课堂成效。音乐课堂应当成为学生感受音乐和调整学习行为的空间,确保学生能够从音乐中学得快乐,真正使音乐属于每一名学生,才能使学生开展高效学习。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加快课堂转型,能够使音乐学习环境发生变革,给学生音乐习得感受和行为带来影响,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长久以来,传统教育结构使得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备受推崇,社会普遍缺乏对人文科学的重视,使得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深受功利思想影响,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缺失现象。在这种背景下,音乐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学校为音乐教育分配的资源有限,使得音乐教育发展滞后。直至素质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文艺术教育开始得到重视,促使学校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能够通过音乐课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在教师、学生思维依然固化、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音乐教育想要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依然任重而道远。在音乐课堂上,受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停留在乐谱学习、旋律欣赏等层面,教师也习惯于进行知识点讲解,导致学生缺乏对音乐的深入感受和思考,得到音乐体会有限,缺乏音乐表现、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难以充分理解音乐文化。面对这一局面,教师还要持续探索音乐课堂的范式转型路径,在关注学生音乐知识习得的同时,重视学生音乐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在课堂打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音乐实践,引导学生主导参与到音乐创造活动中,深入理解音乐文化,从而真正学会热爱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力量,才能得到艺术品质和文化创新精神的培养,达到传承和发展音乐文化的目标。
结合音乐课堂转型要求,教师首先需要从加深学生聆听感受角度维护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能够真正结合学生需求组织音乐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堂转变为“学堂”,使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得到发展。音乐感受为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关系到学生音乐审美能力能否得到发展。作为抽象的审美客体,音乐也是具有多样性、人文性的表演艺术,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产生实践兴趣,达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标。所以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加深学生聆听感受,在结合学生兴趣安排聆听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拓宽音乐视野,加强听觉感知,从而在感知刺激下加强思考,得到音乐思维的发展。作为单独的个体,每名学生在音乐欣赏方面都可能产生独特的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促使学生在不同音乐实践中产生不同感受,形成包容音乐价值观的同时,思考和探索音乐文化差异。结合这一需求,教师应在课堂上多次组织聆听,并在每次播放前结合学生聆听需求运用恰当语言引发学生审美反应,帮助学生进入聆听状态,产生自觉聆听意识,得到音乐聆听兴趣的培养。采用静态聆听、视听结合、分段聆听等不同方式,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加强欣赏,并给予学生平等交流的空间,能够保证学生获得深刻聆听感受。
在聆听感受激发下,学生将产生参与音乐课堂实践的兴趣。教师适时组织音乐表演活动,能够进一步观察学生的音乐表现,并且使学生音乐能力取得发展。作为艺术表演活动,音乐还要通过表现展现价值。根据音乐这一实践特点,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自我展示空间,确保学生主观能动性可以在音乐中充分展现。在音乐实践中,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音乐魅力,并得到音乐表演素养的培养。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营造适合的音乐氛围,能够一改过去“灌输式”的音乐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组织学生加强音乐表现,教师还应把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尝试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营造适合的音乐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注意学生是否有能力进行音乐表现,还应结合学生学习情况提出恰当的表现形式,如演唱、演奏等等,不局限于某种固定形式,以便使学生能够长久维持音乐表现兴趣[3]。结合学生音乐表现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评价活动,对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能够使学生在音乐表现中获得乐趣的同时,得到音乐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根据评价学生也能找寻新的音乐表现目标,在实践中得到表现力的锻炼,继而在音乐表现方面取得进一步发展。
在学生具备基本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的情况下,教师还应在音乐课堂上体现音乐的创造性,在音乐活动组织中引导学生创造。为促进音乐表现与创造的融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团体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演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音乐伴奏编创、乐器演奏等学习实践,不仅能够得到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形成创新精神。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音乐创造活动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即兴编创、音乐创作等多种创造活动,用于对学生创造潜能进行激发。而学生在创造活动中可以把握主动权,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丰富音乐思维,将音乐感受、表现与音乐创造融合在一起。在实践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还应提出生动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力。根据教师提供的丰富音乐材料,学生可以探索音乐创造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关系,逐步加深对音乐知识的认识,体会音乐创造的乐趣,继而产生长久的音乐学习热情。在学生完成音乐创造后,教师需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成果表演的机会,由学生自由选择个人表演、小组表演等不同的方式。根据成果展示情况,教师可以从音乐表现、聆听感受、创造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反复修改,形成音乐创造经验,最终得到音乐素养的提升。
音乐带有人文学科属性,拥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素养的形成与学生对音乐文化理解程度密切相关。教师在音乐课堂上还应帮助学生加深音乐文化理解,以便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发展。从音乐发展历史来看,形成了多元文化,使得音乐成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通过将音乐与舞蹈、文学等各种文化融合在一起,使音乐艺术得到了丰富,也展现了民族文化间的包容和尊重态度。为加强学生良好音乐品质的培养,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对各民族在不同社会时期的音乐加强欣赏,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思想,对文化多样性产生深入理解。在课堂实践学习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体验当成是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人生感受开展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围绕音乐内容和旋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文化探索活动,了解音乐形成背景,找寻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与音乐相关的文学、历史、科学知识进行讲解[4]。在各种探索活动中,引导学生将文化语境当成是基础把握不同音乐表现形式,认识音乐的文化传播作用,能够使学生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有效培养。而帮助学生体会音乐文化的融合魅力,客观看待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原因,能够使学生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的音乐观念,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在音乐课堂上只有突出学生本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转型,给学生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在音乐课堂转型路径的实践探索中,还应结合转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加强音乐聆听、表现和创造,深入理解音乐文化,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