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奎/匡传英 (山东科技大学)
歌剧《洪湖赤卫队》首演于1959年10月,作为湖北省向国庆10周年的献礼在北京上演,并一举成为了一部传承半个世纪的中国民族瑰宝。而“洪湖水,浪打浪”的悠扬旋律,更是被几代人所传唱,成为最受国人青睐的经典歌曲。后国家大剧院于2012年又上演了一版,由王庆爽饰演剧中的韩英,得到一致好评!本文以此版为依据试析形体动作对韩英形象塑造的作用。
形体动作是外在的,却通常是心理动作的映射,与人物的心理变化息息相关。歌剧表演中的形体动作与歌唱和对白一体,是表现人物心理动作线的重要手段,形体动作的张弛、内敛、停顿、连贯均能够唤起相应不同的心理和情感,是诱发情感的有力武器,对舞台角色的塑造具有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塑造韩英形象的过程中,借鉴了中国古典舞中“兰花手型”、“山按手位”、“平摊手”、“摊推手”、“亮相”等动作元素,在形体动作自然流露的基础上附着舞台表演中夸张的表现手法,韩英小到一个位移、一个造型、甚至一个神情,举手投足间都把控得当、游刃有余。有形的形体动作在无形之中配合着歌唱与对白,将韩英刚柔并济、机智坚毅、泼辣勇敢、爱恨分明的性格特征刻画出来,塑造了一个沉着机智、、大义凌然、具有多面性的革命女性形象。
演唱中的形体动作与唱腔相互呼应,可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与在演唱当中细微的心理变化,同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有助于形象塑造。
韩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洪湖人民出身,经历苦难但仍然乐观坚强,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艰苦奋斗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革命女性形象。相较于其他红色经典民族歌剧里的女性主角如江姐、田玉梅等,韩英的行为举止不受过多的女子礼节的约束,她的日常形体动作都如同她的性格一样,更加活泼奔放、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动作幅度大,动作风格大气坚毅。这些从韩英在歌剧第一幕的第一次出场亮相时就可以看出。在走步方面,韩英的走步也与男性的步伐更为接近。如秋菊的步伐多为类似“圆场步”的较为杂碎的步子,与她活泼伶俐乐观的洪湖女儿形象相符,而韩英的步伐则具有步幅大、行立出、站立定的特点,与其泼辣直接相称和,同时又展现出她作为革命领导人的大气沉稳。
在第三幕韩英与刘闯的对唱唱段中,性格急躁的刘闯不明白为何不主动攻打敌人,韩英从自身以及大局等多方面对刘闯进行了劝说。这一曲中,韩英沉着稳重,没有过多的动作,在唱到“不钓大鱼不张帆,为了乡亲也不能只顾眼前”时,韩英步伐稳重地走近刘闯,身体前倾,语重心长地将手搭在刘闯奋起的拳头上缓慢地拍打了一下。这一系列动作体现出了韩英作为领导人物的沉稳大气和深谋远虑。
在第五幕中,韩英被彭霸天囚禁,在歌曲《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的演唱中,站在窗边回忆洪湖生活,斜背对观众,一手扶在窗台上,另一只手试探性地伸向窗外,头微微扬起,看着月光,仿佛看到了与洪湖亲人们生活的场景。他的这一回忆性的动作,表现出了韩英现在的凄苦与无助,也从侧面烘托了洪湖人民失去韩英后生活的艰辛。以及在咏叹调《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中,当唱到诉说性的“那天大雪纷纷下,我娘生我在茅房”时,韩英上身前倾,手臂伸出,仿佛接到天上落下的雪花,仿佛将观众带入了韩英出生时大雪纷飞的凄凉场景。
在第三幕中,韩英和秋菊坐在船上,随着缓缓驶近的渔船欣赏洪湖美景,演唱了一曲抒情性的《洪湖水浪打浪》二重唱,此时歌曲的整个曲调以及二重声部的旋律走向均轻快优美。在唱到“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帆稻谷香”时,韩英站在船头,向着湖泊缓缓平摊出右手,眼随手动,眺向远方,仿佛触碰到了洪湖的每一处美景,陶醉其中。这一动作抒情柔美,在这段抒情性的演唱中,不偏不倚的表现出了洪湖人民对洪湖美景的喜爱以及对洪湖的热爱,为之后洪湖人民为保卫洪湖保卫家园而战斗作下了铺垫。
在第五幕面对彭霸天的狐假虎威、威逼利诱,韩英几句简单的“彭霸天你休做梦,你的算盘打错了珠”,决绝地将彭霸天的美梦打碎。在唱到“休”字时,韩英快速从石磨旁站起,手拍石磨,动作干净利索而有力度,体现了韩应对“叛徒”的恨之入骨,以及她作为一位革命女性的坚毅性格。这愤怒的一拍与第三幕劝说性的一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第五幕悲愤性的演唱《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中,最后一句“儿要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韩英双臂张开至旁斜上位,手掌向上托起,展现出了韩英作为女领导的气魄、对共产党的信心以及取得解放的决心。这两个形体动作均朴素大气,自然不做作地烘托了韩母及其他受压迫劳苦人民生活的艰辛,以及韩英励志斗争到底、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解放全中国决心,具有很好的代入感,能充分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而在第六幕中,韩英被从牢里救出,小红载着韩英从远处踏船而来,在演唱《踏遍洪湖也要寻找亲人》时,韩英支撑着遍体鳞伤的身体站在船头,身体前倾,一手用力向前方伸出,神情焦急。这一动作与第三幕抒情性的《洪湖水浪打浪》演唱中的形体动作形态相似,但动作幅度更大、速度更快且更加坚定有力,展现出了韩英对赤卫队员的担心,展现出了一个革命女领导的风范。
台词中的形体动作可以表达出角色的内心语言,有助于直观地表现人物的内心情绪,从而有助于歌剧形象塑造。
在第一幕中,韩英与刘闯、王金标共同商议对策,正要离开时,韩英听到韩母的呼唤,韩英立马转身拖长音应道:“娘”。此时韩英的形体动作由原来“大刀阔斧”的感觉立马转变成了“乖巧可爱”,声音语调提升,脚步频率变高。这与她身为赤卫队大队长对队员讲话时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她在听到母亲呼唤的瞬间产生的细致入微的内心变化表现地淋漓尽致,表达了一位革命者对于母亲无限的情感寄托。
第五幕,韩母被抓到彭霸天的地牢中与韩英相见时,韩英支撑着受伤的身体,坐在石墨旁,转身想站而又站不起,抬起双手按在了韩母的双臂上,这时的形体动作展现出的是一位在母亲面前漏出脆弱一面的女儿的形象。而在当彭霸天进入地牢打断韩英与母亲的交谈时,韩母正再给跪在地上的女儿梳头,见彭霸天进入,韩英撑着身体,艰难却又坚毅的站起身,胳膊在一位的位置微微架起。从她微微架起的“防御式”的胳膊和挺拔的站姿体现出韩英即使在深受重伤的情况下,面对黑恶势力依然是坚贞不屈的,这时韩英在潜意识中便已从一个洪湖女儿转变成了一名革命战士。相反,在先面对彭霸天再面对母亲的形体动作的转化中,也可以体现出她从一名战士到一名女儿的心理变化。
在歌剧第一幕中,众赤卫队员气势高涨,在刘闯同志的带领下,马上就要出发去向敌人讨还血债,幸而韩英及时赶到阻止了大家的冲动行为,并宣布了县委有关赤卫队撤退的命令,这使得众队员无法释放心中的怒火。面对众队员的不理解,韩英先是讲明了撤退的道理,然后用一个动作举例来安抚大家,并说道:“同志们,你们说是这样打人有力呢,还是先把手收回来,再打出去更有力呢?”。在宣布撤退消息时,韩英身姿挺拔,下巴微抬,一手处叉腰位,另一只手伴随消息的宣布,在“退”字时向旁斜上位挥臂,充分展现了一个革命领导人的领袖风采。而在举例时,韩英身体微微前倾,单手握拳,并用该手臂的“停放”和“先收再出”向大家耐心地解释——先撤退,是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韩英的“身体前倾”这一细节立马将她从威严的领导者形象抽离出来,带入到一个平易近人的“革命者们的好同志”形象中,如此前后形体动作的对比与夸张化,提升了韩英革命形象的质感,使得韩英这一形象在舞台表演过程中收放自如,更具有说服力。
在第五幕中,彭霸天将韩母吊打,韩英在台右背对观众席,整个人的重心都在左腿上,左臂向旁平位伸出,食指直指彭霸天,头左转,漏出半个侧脸,神情痛苦,嘶吼出“疯狗!禽兽!”。韩英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动作,一个定点造型简洁明了,却极具张力,准确地表达出了韩英面对恶势力胁迫时的坚毅,塑造出了一个不屈不挠、正义凛然的老共产党员形象。
第三幕中,刘闯向韩英要家传宝刀时,秋菊姑娘的一句话让刘闯感到些许难堪:“这把刀可是韩英姐的传家宝,送给你门都没有!”,可是韩英却说:“他要是喜欢,就拿去吧。”在说这句话的同时,韩英转身背对刘闯和秋菊,眼神闪躲地撇过刘闯,又垂下眼睑将目光顺着肩头落到斜下方,害羞地笑了笑并低下头。通过台词,韩英肯将自己的传家宝送给刘闯,可知在战争时期同志之间的相互信任甚至胜过亲人,但以上形体动作的加入体出了韩英对刘闯的丝丝爱意,将一个受封建社会影响的韩英面对爱情时的羞怯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从心理层面描绘出了韩英铁血柔情的一面,使得韩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有血有肉。
歌剧《洪湖赤卫队》在塑造韩英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在不同场景、不同情节以及不同交流对象运用不同风格的形体动作,使得韩英的情感表达更加真实且顺其自然,在语言、音乐、演唱、布景的共同演绎下,成功地把韩英“饱含深情的洪湖女儿”、“顾全大局的领导者”、“果敢机智的革命英雄”等形象揉合到一起,塑造出了一个朴实善良、英勇稳重、鞠躬尽瘁的巾帼革命英雄形象。韩英的形体动作作为表现心理和表达情感的利器,为其舞台形象的塑造锦上添花,使得韩英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屹立不倒,更使得这部歌剧给予人们精神食粮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