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拥军
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总共分八方面37条措施,其中涉及中小学方面的热点主要有“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构建对口升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四级青少年比赛体系”“社会力量进学校”等。
《意见》一出台就广泛引发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关注与热议。如何将体教融合文件精神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与行动,让体教融合在中小学落地生根,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思考与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长期在中小学工作的一线体育教师,我将从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四个方面谈一谈自己观点与建议。
一、因校制宜,建章立制,为体教融合保驾护航
体教融合的过程中,“校”是载体,“融”是核心。
学校所在的区域不同,可利用的体育资源自然就不相同。同一区域的学校,校情、学情不同,它们落实政策的过程与方法自然也会不同。笔者认为,在落实《意见》的过程中不能一刀切、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因校制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在体教融合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这是我们要追求的育人目标。
《意见》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中明确指出:各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开齐开足体育课;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按照“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建设体育传统项目特色学校;加大体育特长生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打通对口升学单位等。
作为学校方面,首先应该把《意见》中相关精神及要求和学校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学校的中、长期体教融合的规划。规划可以分二年、五年来制订,每一阶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与时事发展调整自己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其次还要根据《意见》中的要求建章立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出台学校的考核方案和激励政策,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跑起来。例如:学校如何根据校情组建代表队参加各级联赛?教师训练的课时量如何计算?体育特长生的升学通道如何打通?学校以什么样的方式引进社会体育力量?学校如何构建教、练、赛的教学训练体系等。学校只有根据《意见》要求建立了较为科学的管理制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为体教融合落地生根而保驾护航。
二、自我提升,精准发力,让体教融合落地生根
机遇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体教融合虽然为中小学体育教师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全新平台,但机遇也会从那些“昏昏沉沉”的人们身边溜走,甚至机遇还会将那些不能适应新要求的人们“淘汰”。
《意见》就像一盏“明灯”,为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指明了今后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学习《意见》,要认真领悟其中的核心与要领,要知道在落实体教融合的过程中,自己应该做什么、自己现在能做什么、自己将来能做什么?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自我提升的计划,从教育、教学两个层面全面提升个人的素养。比如:主动参加篮、排、足三大球及冰雪等项目的技能培训,拿到相关的教练员、裁判员证书,增强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课余训练能力。
其次,作为一线教师要有教科研意识,要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研促教、以研促训。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实践与研究,把“教会、勤练、常赛”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和训练中去。积极组建适合学校、适合学生、适合自己的各级代表队,在“一师一队”的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训练水平。此外,一线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与各级体育训练与赛事,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长项,在活动中提升自己,让学生因你的参与而受益。
第三,作为一线教师要分析校情和学情,结合当地的体育资源积极给学校建言献策。只有学校的规划科学了,教师们才能找到精准发力点,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让体教融合落地生根。
三、转变观念,陪伴成长,家校联动促体教融合
无体育,不清华。
在我国,无数的家长都梦想让自己的孩子考入清华等名校,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清华大学体育教学也闻名于全国。“无体育,不清华”是清华大学独特的校园文化。清华大学本科学制由5年变为4年,许多课程相应缩短,但体育必修课却从3年变为4年,女生1500米、男生3000米是体育必测项目,不会游泳不能清华毕业已经成为硬性规定。清华大学这些规定都是强制性的,正是这些强制性的体育要求,明显改善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同时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健全了学生人格,为清华学子的幸福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三十年来,根据我国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总体上来讲我国中小学生的身高等形态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韧等五大素质指标有明显下降趋势,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不仅对学生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还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甚至还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国防安全。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家长一定要改变观念,抛弃“唯分数论”的思想,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思想。没有健康,一切归零。根据专家研究发现,父母亲是否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会对孩子参与运动产生直接影响。通俗讲,父母亲越爱运动,他们的孩子也越喜欢运动。此外,孩子运动习惯养成的过程也需要家长的督促与陪伴,而不是放任孩子“自主、自由”练习。
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只要家长转变观念,愿意陪伴学生一起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支持学生参加各级体育竞赛,体教融合工作才能在家校联动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育人效果,而学生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四、积极参与,健体铸魂,让学生因体教融合终身受益
在体教融合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我们所有的工作、活动都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也要遵循体育项目自身的特点和训练规律。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从而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运动习惯的养成需要长久的坚持,枯燥单一的运动模式是违背孩子天性发展的。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各类比赛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比如: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参加班内小组比赛、班级间比赛、年级比赛。也可以让学生在周末参加社区比赛、校际比赛、俱乐部比赛。通过各类各级比赛激发孩子运动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进而让孩子更主动、更快乐地参与运动。
其次,我们要从小引导学生科学训练,比赛固然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但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学习与训练,学生没有拥有良好体能,没有掌握必要的技能与战术,任何比赛都将失去它真正的价值与意义。
再者,我们要从小引导学生多参与像篮、排、足这样的集体项目,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比赛中懂得角色的转换和分工的不同,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适应能力,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效能。
还有,我们在体教融合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好的体育特长生,我们一定要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升学通道,消除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为国家储备优秀的体育人才。
体教融合是探索符合中国特色体育人才培养道路的重要战略部署。它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它不会一蹴而就,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信心、耐心和决心,更需要科学的决策方法与手段。培养体育人才固然重要,但让广大中小学生在体教融合的大平台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帮他们健体铸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是我们追求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陕西石油普教中心礼泉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