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丽
摘要:解读写作材料语境,通过时间、地点、对象、情景等文字表述,咬文嚼字,透过语词句子表面含义,深度挖掘材料背后文化、知识、价值等暗示内容,这对批判性思维构建起着导向作用。
关键词:语境
作文写作,审题立意恰切与否,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成败,而审题立意的高深度,决定了文章定级分数。所以,作文写作,基础在于材料的解读,即对作文的命题进行研究,我们有必要对命题者的意图进行反复揣摩,从而精准命题材料所要表达的内涵、批判呈现主旨立意。
解读材料是作文立意的前提,而审题全面透彻恰切与否,则直接影响着批判性思维立意的构建。在作文材料解读过程中,学会解读语境,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驾驭作文材料解读,从而深度解读材料,确定立意,综上所述,语境解读对批判性思维性构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语言学大师王建平先生对语境定义的解读是立足语用角度,他认为:“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①显而易见,解读作文材料中的语境,我们要透过材料文字表面揣摩背后命题人所涵盖着的语言因素与非语言因素。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在作文写作材料中往往指材料中所涉及到的时间地点,材料叙述主体内容相关的上下文,表述时的情景,还有表述时涉及到的对象,还包括话语的前提,甚至包括材料中每个语词的使用。针对作文材料中的语境,我们可以从两大角度解读它,即“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
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源于B.Malinowski(波兰人类学家)对语境的解读。B.Malinowski认为,作为非语言语境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情景语境是体现于课本之外的知识折射,它源于学生日常学习、阅读、观察、实践等积累之中,学生在阅读文字时勾连出跟材料相关的知识。而文化语境则更侧重社会文化背景的联想,材料解读时,可引导学生从文化与习俗、社会与规范两大角度理解。
将以上理論具体运用到作文材料解读过程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透过材料中有关于时间、地点、对象、情景等文字表述,咬文嚼字,结合语词句子表面含义,挖掘材料背后文化、知识等暗示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材料内容,从而为批判性思维构建找到基准。
以2020年全国一卷作文材料解读为例,在这则材料中,语境为春秋时期这一时间介绍,春秋时期这一名词勾连出时代背景及解读人物所需文化,暗示学生要从当时诸侯争霸、忠君、友信等角度审视人物。有了这层文化介入,后面人物解读便会有了评审标准。比如说公子白,从个人角度而言,管仲箭伤于他,几损其性命,这是个人私仇,有仇不报非君子,所以,他若处死管仲符合人之常情。但是我们结合时代背景,从另外一重身份看他,就会更深层理解人物作为,从而挖掘出材料所要暗示的写作主旨。公子白是齐国储君,臣子必须忠于君主,所以,他能够站在臣子角度理解管仲辅佐公子纠与之对抗之合理性。也正因为小白是齐国储君,他更能站在君王角度思虑斩杀管仲,因为忠君不事二主。而也正因为公子白是齐国国君,所以他才更要从治国理政角度出发看事情:先国事而后私仇也,固国安统,树仁君威名远重要于个人恩怨。至此,学生便可以轻松自主归纳出作者命题立意:君主,要站在统治与管理角度处理国家与个人之间问题纷争。这样学生在写作立意时就不会单方面写作宽容,从而在宽容与用人上思辨写作。
同样,我们站在管仲角度审视材料,自然推出恪尽职守与知恩图报的写作立意,在管仲身上,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辨:管仲与友交,因家贫取不当取之财;管仲为臣,弃公子纠辅佐公子白成就霸业,他的所为可取之处在哪里,不可取之处又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更多一层深入思考:朋友相交,取财以道不以利欲己欲为衡量;个人价值,终以服务报效国家为衡量。
语境解析材料,不仅适合叙事性偏强的作文写作材料解读,同样适合其他名言警句话题材料作文写作,我们以2019年全国I卷作文写作为例,示范语境角度解读对批判性思维构建的导向作用方法运用。时间语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现实生活;对象:劳动。通过对劳动定义的阐释,学生很快能自主推断出劳动与个人幸福、人民幸福、国家福祉之间的思辨关系,进一步运用批判性思维定、比、析、引、建写作方法,从而从更深、更宽角度进行写作创作。
综上所述,材料语境的解读,其实就是在挖掘文字背后所暗示的知识、文化、价值、审美等内涵,而我们也不难进一步归纳总结语境解读的方向与角度:一、紧扣语文核心素养;二、深度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参考文献:《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 王建平 求实出版社1989-08
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开放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议论文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的研究”(KCZ-201903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