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久东
学习不一定是游戏,但游戏却一定是学习,是自发的无意性学习,通过操作游戏材料,在实现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实现教育功能。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作为一种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形式,早就成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手段。而对于刚进入中班的幼儿来说,由于刚结束小班生活,虽然有小班的学习和游戏过程,各项能力发展不够成熟,再加上年龄特点决定的制约,区域游戏活动,是更适合他们的一种学习方式。
一、根据年龄特点,创设幼儿自己的活动区
刚进入中班的幼儿经过了一个较长的假期,情绪上还会有一定的波动,在创设区域游戏的过程中,就更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现阶段特点,特别是中班初期,孩子们有过小班区域游戏的基础,但毕竟升班了,环境、玩具、教室等等都有了些许不同,这一时期区域活动中,突出表现就是单一的摆弄区域材料,不知道怎样操作。同时更要根据学期教育活动目标、不同教育领域是否有共性、五大领域不同的要求、短期需要完成的目标;了解孩子的基础上考虑孩子群体与个体差异的需求,结合阶段教育活动目标。最终进行内容的分类,并将重点放在了玩具区、建构区和角色区。
(一)综合考虑,恰当布局
中班幼儿较小班幼儿的动作能力有明显的提高,需要更为丰富充实的活动材料,加上中班幼儿个子高了、身体协调性也提高了,可以在更加大的范围里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性有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幼儿与同伴交往需求的发展,幼儿游戏的联系性逐渐增强,游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还要结合不同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要求老师一定要全面的把握,恰当的布局,尽可能的做到区域的最大合理化,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幼儿。
首先是从“动静分区”开始着手,尝试确定活动区,将活动性强的区域与较安静的区域分离,减少活动时相互的干扰。其次是考虑活动区间的相互联系,如把建构区和玩具区整合为一个相邻的区域,既可以单独进行活动,也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联系在一起,将两边的玩具放在一起拼摆和搭建,无形中就扩大了活动范围,从而达到互补互利的效果。最后再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的需求,从整体单独分离出来,进行个别的特殊考虑。
(二)明确界限,减少“混战”
想要活动区之间界限明确,一般情况都会用柜子之类的物品作为分隔,为了方便孩子们游戏,不至于造成各区域间的“混战”,我们在利用玩具柜作为分隔的同时,搭配储物箱,使相邻的区域分隔更明显,如建构区与玩具区之间。除此外还用到了睡眠室的床为阅读区创造出了一个阅读小天地。最后根据每个区域的不同特点以别具匠心的区域挂饰作为明显的标志。又分别根据其区域作用、利用率来确定区域的空间大小,如:建构区,孩子们需要摆放大量的积木,大小不同、长短不同、高矮也不同,所以必须给孩子们准备充分的空间,科学区则因为幼儿园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只保留了一个小的空间。
二、根据实际需要投放材料
中班初期由于孩子们对小班还念念不忘,同时对新鲜事物又有浓厚的兴趣,玩具柜中如何投放适时、适量的玩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材料对孩子活动的支持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材料要丰富,又不能杂乱无章,更要方便幼儿取放,还要考虑阶段游戏的适合等等,经过细致的推敲和思考,针对不同的区域对玩具柜、玩具筐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整理、摆放,更做了细致的标记。
玩具区的拼插玩具永远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眼球,他们会乐此不疲的光顾玩具区,针对这些玩具总能开发出他们不曾发现的新玩法,但是由于玩具要每周清洗,所以这里的标记首要的是牢固,不容易掉落,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其中融入了對数字和点数的认知,将数字和数量物用宽胶带粘好贴到即时贴的底衬上再贴到玩具筐上,这样既防水又有教育价值。
建构区紧邻玩具区,其中的玩具也很多,而且每天都要进行取放,因此既要方便取放,又要分出层次,更要考虑玩具位置的安排。我们将玩具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空心实木积木——整理箱,用照片作为收放标记;贴大墙的部分是小块的实心实木积木——牛奶箱,用即时贴贴有对应的标记;贴小墙的玩具柜中收放的是大块的、规则与不规则的实心积木,用的也是即时贴,将即时贴贴在每个格子的底部,孩子在玩中和玩后都能收放自如。
阅读区因为要进行每月的更换,由此更换标记产生了问题,我们将标记做成可以多次摘取并挂带的标签,既方便又能反复利用,从这些标记中孩子们还能辨认颜色,又能练习点数,又是一举多得。
三、针对问题,跟进调整
(一)及时发现问题
1.区域中人数的不确定,导致有的区域人满为患,有的区域又无人惠顾。
2.材料丰富,孩子玩的深陷其中,收放玩具出现杂乱无章。
3.虽然区域间分割明确,个别新入园幼儿和年龄较小的幼儿,出现等待或频繁更换区域。
(二)针对问题逐一解决
1.良好的区域活动规则是活动有条不紊开展的保障,如果规则只是简单地老师赋予,孩子会觉得是命令,所以我采取了和孩子协商的办法,首先增加了区域人数的限制,人数的来源则是带着孩子们到区域中站一站、试一试,很多人都到一个区域,感觉怎么样——挤,没办法玩了,几个人既能保证大家都能玩,又不太拥挤。
2.区域中材料种类很多,孩子们的选择性更强,加上范围的扩大,出现了哪个都想玩,拿了这个,忘了那个,玩具东一个西一个,保育员老师俨然成了孩子身后忙碌的工人,为此我在一次活动区讲评时,带着孩子逐一进行讲解,最终达成共识玩具要收到各自的玩具筐中,必须按标记放回到玩具柜中,与此同时还协商出了区域公约进行约束。
3.孩子们由小班升入中班,本身就带来了环境的改变,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新入园和年龄偏小却也升入中班的幼儿,难度又加大了,最初经常无所事事、或不知道如何进到活动区。
整个班级活动区就这样,在我和孩子们共同尝试下初具规模,通过谈话、交流,我了解了孩子心中的想法,进而帮助他们尝试完成想象的构架,在孩子们的想象引领下,我和孩子们共同进行内容的填充,连孩子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为班级的创设贡献了多大的力量,既有他们的想象更有他们的劳动,在这样的一个互动过程中,孩子们对活动区更加感兴趣,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在这个自己营造出来的环境中,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