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霞
【摘要】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现今,思维导图已逐渐在教学领域中推广、应用,当我们的“阅读教学”遇见“思维导图”,将如何有效搭建学生与阅读文本的链接呢?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整体预习、一课一得、“1+X”联读,让学生整体把握单元主题架构,并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涵,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整体预习;一课一得;“1+X”联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所在。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阅读材料难以理解或从整体上去把握。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功能,它通过关键词、图形、符号、线条等的连接,将繁杂的文本内容以图像的方式清晰呈现,帮助学生构建层次分明的知识网络。随着思维导图逐渐在教学领域中推广、应用,笔者尝试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整体预习、一课一得、“1+X”联读,让学生把握单元主题架构,并通过深入挖掘文章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一、整体预习,把握单元主题架构
语文的课前预习很重要,以前布置学生预习,都是学一课预习一课,忽略了单元主题的整体性。而应用思维导图进行单元整体预习,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处,使以前由单篇课文的微观预习进入单元主题的整体预习,全面地展示单元主题的关键知识点,直观地显示各知识点间的层次和因果关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而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全面把握整个单元主题架构。
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其单元主旨是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在课前预习中,引导学生先按照单元导读进行预习,初步了解第一单元的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绘制预习导图:以单元主题——“触摸山川湖海”为中心,以课文题目——“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为“主干”,并根据内容发散出若干“分支”,再沿着“分支”写下关键词——各个知识点(如图1、图2),在绘制过程中选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符号和图案。
在预习思维导图中,学生围绕单元主题逐层深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绘制预习思维导图,将思维的过程清晰地呈现在纸上,不仅让教师快速地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也为整个单元的主题阅读提供了规划图和方法指导。
二、一课一得,深入挖掘文本内涵
每一篇课文都含有很多教育因素,但课堂教学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若把所有内容都放在一堂课中,势必会让学生消化不了。语文主题学习的“一课一得”的要求反而令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深入。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其实,每一篇阅读文本都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支点”,它可以是课文的重点内容、写作方法、优美词句等,只要我们找准了这个“支点”,就能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为此,在定下教学目标和重点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这个“支点”,在课后利用思维导图展现“一课一得”。当然,这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深入分析、挖掘课文内涵,舍弃旁枝末节,集中精力于真正的学有所得,使学习过程显得更有针对性和趣味性。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小小说。它讲述了村党支部书记在洪灾到来时,忠于职守、舍已为人的感人故事。将这一课的“得”定为引导学生体会支部书记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崇高精神,在教学中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领悟环境描写以及设置悬念的结尾对烘托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因为目标定的明确,学生在深入研读文本后,马上就找出相应的关键词句展现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精神。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的学习所得是因人而异的,如图3、图4所示,虽然学生所绘导图各不相同,可这正恰恰是他们各自的阅读体验、学习所得。
随着“一课一得”思维导图的逐步完善,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日益深刻,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思维成果也就水到渠成。此时,无需过多的赘言,每当学生看到或者想到这幅思维导图,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精神立刻在他们的脑海里涌现。
三、“1+X”联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1+X”联读是基于语文教材的课文“1”,加上与课文主题相联的一篇或多篇文章 “X”形成的“1+X”群文阅读教学。扩展学生阅读量是现今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受篇幅的限制,教材中的所选的文章数量是有限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应用思维导图进行“1+X”联读,将课外阅读纳入课内,开展多篇同主题美文的联读,引导学生采用串珠成链、纲举目张、横连纵比等思维方式进行群文阅读,拓展学生阅读视野,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单篇课文教学里,我们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精读、品读,深挖细究文本内涵。而“1+X”联读的文本从一个增加到与之相关联的多个,内容从一元向多元发展。这就不能再用单一的精读和品读方式,而是要构建以主题为依托,通过阅读比较、阅读发现,从材料中提取、整体感知,实现长文短教、群文拓展。在这一过程最有效的方法是应用图文并茂、左右脑相互配合的思维导图阅读模式。
例如,在《少年闰土》的教学中,老师可运用“1+X”联读策略,使阅读材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故乡》《有的人》《好的故事》等在相互印证下品味、感悟,实现学生与文本、与生活链接,学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和灵感,并能及时记录在阅读思维导图中,使阅读的触角延伸至更宽更广的空间,使阅读更有深度。
“1+X”联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教学改革,在思维导图“1+X”联读的带动下,学生不仅要理解课文“1”的内容,还要深入阅读和思考把握“1+X”之间的文本相互影响,使阅读教学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实践证明,当“阅读教学”遇见“思维导图”,以图的形式来外化阅读思维过程,不仅能让学生把握文本单元主题架构,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而且还让学生在阅读中参照思維导图进行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章莉.关注语言文字细节提升信息获取能力——以《只拣儿童多处行》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8(6).
[3]廖伟霞.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行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12(3).
[4]朱海珠.“1带N”涟漪型阅读教学与“1+X”联读之比较[J].江西教育,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