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荣荣/Feng Rongrong
现代教育主张鼓励学科间知识的相互借鉴,音乐与美术的知识交融可以加深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对自身专业学习的同时,开拓其他学科文化视野,增加学生实践机会,发掘学生创造性潜能。在教学实践中,如果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将音乐与美术从风格流派、表现形式等方面联系在一起,从应用视角去学习和领会,那么学生就可以了解各门艺术之间的联通性,提高艺术类专业能力,使艺术涵养和教养达到新的高度。同时,这样也可以让教师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与美术教学的整体效应,开展更加富有个性和创意的教学实践活动。
统观西方艺术发展史,同一时期的音乐与美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实例不胜枚举。巴洛克,这颗不规则的珍珠,作为一种引领时间、空间上的潮流的艺术风格带有较为浓郁的宗教色彩,具有华丽、装饰和壮观的特点,是音乐和美术发展的重要节点。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为代表,为后人留下了《G弦上的咏叹调》《四季》《水上音乐组曲》等众多的音乐作品。旋律富有表现力,气息较长,强调感情的表现和充满戏剧性的对比,在细节上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在乐章之内保持特定的基本情绪,不寻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这个时期的美术以贝尼尼、波罗米尼、鲁本斯和伦勃朗为代表,在作品中强调激情、运动感和戏剧性,追求光线和色彩的表现,宏伟壮观,充满动感,在建筑上则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交融,同时借鉴了文学、历史、歌剧等领域的因素以丰富想象空间。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和美术的确存在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些作品都充满了宏伟壮观的生命力。此时我们能够惊喜地发现,在如此多的才华横溢的画师笔下看到那时一些音乐家的身影,如勒南的《吕利》和鲁本斯的《格鲁克》。
俄国著名抽象派画师康定斯基曾说:“色彩如琴键,眼睛如音槌,内心如绷满弦的钢琴,画家是弹钢琴的手,他不断地寻求触碰每个音符来让人的情志发生种种波动和回应。”音乐中的节奏,是音符的长短和强弱,常被喻为音乐的骨架;而美术的节奏,可以是构图的轻重缓急,是作品整体带给人的视觉感。音乐中的线条好比人们说话的断句,一句话就是一条旋律线,或长或短;美术中的线条是构图的基础,是重要的形态元素,或明或暗。音乐有do、re、mi、fa、sol、la、si,美术有赤、橙、黄、绿、蓝、靛、紫。音乐有色彩,大调如暖色调,小调如冷色调;美术的色彩则是各种物体不同水平地吸收和反射的光量,用以表现各种事物的质感。音乐与美术表现方式不同,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空间的艺术。音乐使用声音表现人的主观情感;美术则运用形体、色彩、线条等表达客观事物的形象,抒发人的情感。
音乐和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看似两个存在差异的领域,实则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人类文明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它们诉诸听觉与视觉,源自于感觉又归之于感觉,因此它们具有同源性和对应性。因此,两门学科的结合对人类思想体系的构成和对社会需求的满足都是至关重要的。两门艺术相结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音乐与美术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构建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精神和学习态度,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角度认识音乐与美术的科学价值、哲学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是大学课程对音乐和美术学习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高等艺术类院校教育教学的新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音乐和美术的教育对人才的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要。好的音乐作品就是一幅风姿绰约的画卷,好的美术作品好似一段优美曼妙的乐章,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世界。为了提高学生对音乐与美术的鉴赏力,使音乐和美术在技法和情感上得到更大程度的表现和抒发,高等艺术院校采取两门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充分比对两门学科的异同是至关重要的。
音乐与美术的结合使音乐形象和画面更加情感化。二者的彼此和谐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启蒙和情操的培养。在高等艺术院校中讲授标题音乐时,老师可以向学生扩展音乐与之对应的文学和美术方面的相关知识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标题音乐带给音乐的特殊作用。标题音乐是音乐和其他类型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不仅增加了音乐的表达,而且还有实用方面的积极作用和影响。美国音乐理论家马克利斯在《音乐欣赏》中说:“19世纪,最值得关注的,是标题音乐。音乐家逐渐明白,他们的作品正不断靠近于诗文和作画。”标题音乐和美术关联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一是音乐家更喜欢直接从绘画作品中取材,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和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我的祖国》;二是作者通过风景的表达塑造,直接或间接表达彼时的感受,如柏辽兹的交响乐《幻想交响曲》和李斯特的《塔索》。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使学科之间能进行灵活转换,启发学生自身的深度思考与联想,找到音乐情感与设计思维相互碰撞的空间。
高等艺术专业院校中可以开设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选修课程。音乐课可以让学生用绘画形式表达对作品的感受;美术教学中可选择使用一些经典音乐,契合绘画内容主题,辅助学生理解艺术作品。学生受到音乐的感染,能够丰富他们的形象设计思维,听赏结合观赏,两者相辅相成,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工作质量。在英国的美术课堂上,老师会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音乐元素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在美国,老师会在讲授动画的课堂上,根据课程需要播放与之相契合的音乐,带领学生更快地走进课程当中,深入体会音乐与动画相融合的奇妙之处,从而在音乐中找到更多的情感交汇,制作出更加生动、富于内涵的动画作品。在法国,不少美术工作室的员工也是一边听音乐,一边试图把音乐内核倾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种种迹象表明,音乐与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从理论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音乐的律动与美术的画面从根源上是统一的,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的同质效应,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使学生在不同领域间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加有艺术魅力的作品。
达·芬奇曾说,音乐是一幅绘画,是一种“伟大的”心灵状态。音乐的魔力在于它能营造出绚丽多姿的思维空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质让学生在沉浸音乐时尽情驰骋想象。比如在古典音乐欣赏课上,除了让学生认真感受音乐外,还可以为学生设定新目标,依据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要求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创作一幅作品,加深学生对音乐中承载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底蕴的理解。虽然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有差异,创作技术水平不高,但在音乐的引领下,他们会充分发挥天赋,把音乐作品的核心思想通过现实印象表达出来,使音乐思维形象化。我们的小学课本,教材几乎都配有图画,这就是一种直截了当的表现形式。因此,教师不妨在高等艺术教学中加入这些原始元素,充分利用PPT等教学方式,用画面把音乐的内容展示出来,鼓励学生在已有初步的认知后再融合音乐去实践、去想象,感受视觉与听觉的共同冲击,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从而实现艺术素质的整体提高。
音乐与美术的表达规律和感情特征是相互贯通的。虽然现实中音乐不占物质空间,但它展示了客观现实世界婀娜多姿的画面;虽然美术没有标记音符,但它生动地表现了抽象和情感的乐章。音乐和美术都可以感染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它们极具感染力,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如现代心理学所描述的,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无外乎体现了“通感”这一心理现象。通感是多层次有条理的,有的偏重感官感受,以景取胜;有的则偏重侧面情感,以情取胜;有的情景交融,因人因情而异。
高等艺术院校中将音乐与美术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探索。我们必须用全新的视野去审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通过对学科之间的分析,巧妙地将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结合。这种形式有利于课堂生态的丰富,有利于学科的交互性,把音乐和美术共同融入我们学习和生活中来。这既是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充实过程,又是夯实学生艺术基础的关键手段,从而达到教师与学生艺术素养的双重提高,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