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象州马坪“壮欢”的特点及传承探析

2020-12-06 23:06巫奕枞李文波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4期
关键词:壮族民族文化

◎ 巫奕枞/李文波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

壮欢历史悠久,在广西区内流传甚广,是壮族人民最热爱的民族文娱活动之一,同时也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价值和较高的民族文化内涵。而象州马坪则有着“广西壮欢之乡”称号,当地壮欢更具独特的艺术特点及重要的文化价值。

一、象州“壮欢”的起源发展

壮欢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汉朝。壮欢最早的在汉刘向《说苑》的《越人歌》中有记载[1]。到了中唐时期,广西象州境内壮族民众开始即兴口头传唱壮欢,其内容较为单一且带有较大的变异性,主要特点为:主题不明确,故事叙述松散、不连惯和不完整。例如历史欢《薛仁贵》就有这一特点。到了明朝时期,有壮族艺人编写三国时期刘备、曹操、孔明等历史人物唱本并在民间所流传。随着即兴传唱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出现了“歌书”,即壮欢唱本,因有“书”为本、有“歌”可依,壮欢的演唱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到了清末,象州壮族人民把壮欢“唱”到了一个鼎盛时期。清末壮欢在象州境内流传更为广泛,壮欢是当地人民的一种娱乐活动形式。规模小的有歌圩,每逢“集日”,以马坪镇为中心,村民们到镇上赶集,壮欢爱好者聚集在一处即兴对唱,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规模大的则是每逢重大节日庆典,几乎每个村的居民都出动而唱,他们聚集在一起唱上几天几夜以示庆祝,而唱得好的则会被当地民众授予“歌仙”封号并得到物质奖励。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现今作为壮族艺术文化的壮欢得到了高度重视,得到了挖掘、补充和创新,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传递着壮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壮欢保存着壮族特有艺术特点。

二、象州“壮欢”的艺术特点

在作词结构上,壮欢的歌词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形式规范。象州壮欢开始时只有五字欢,后来逐渐发展到六字欢、七字欢、八字欢。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作词的创新,字数逐渐增多,句式也逐渐拉长。在表现形式上也呈现出多层次,多变化的特点。例如,以唐代肃宗年间为背景小说唱本《二度梅全传》,前期编写为多五字欢,如第一话中:

讲个二度梅 巨内他巨

召贯到咾眉 照书养昜读

侖个护唐朝 眉扶笑扶咍

唐朝个班你 也眉几千皁(方块壮字)

汉译:讲到二度梅 越看它越美(好)

当官到这里 身正气凛然

(谈)论到护唐朝 有兴也有衰

唐朝到现在 也有几千年

而到后期把诗歌引入唱本中则多采用七字欢,如小说中主人公在重台分手念绝哭唱道:

baeuqyah buqbaek cek byaimbwn

夫妻南北隔天遥

baeMwngz caepdienh ajga dahsien

愿尔蟾宫着锦貂

bajcek aenyienz vazgyaiqguek

阻隔姻缘华夏界

beijgoepgvej baijndaej doh gebgiuz

双双难得渡兰桥

此唱本的编写体现出“壮欢”的日渐丰富和多元化。

在声音韵律上,壮欢具有词的多样性,内容的多元性,而且在声律和韵律上都保持着十分严密的结构。唱起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十分灵动,有着壮族人民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承载着浓厚的壮族风味和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音乐曲调上,象州壮欢无论是几字歌,声调大多都较为平稳、和缓,少见大起大落。音乐曲调一般表现为两种,即单欢和双欢。单欢,声调相对较单调,虽有着易记易唱易成歌的特点,但因声调单一没有起承转合,听起来节奏不够婉转、曲折和韵味。双欢,音调较雄浑厚重,曲中富有转折和变化的调子。唱起来琅琅上口,有着鲜明而跌宕有致的节奏感。

在类型上,“象州壮欢有日欢、夜欢之分。日欢为白天唱的歌,夜欢为晚上唱的歌。日欢内容多为调情恋爱,或风霜雨雪,或山水奇观之类的‘欢’。夜欢唱的则多为沐浴、饮酒、洞房、人物、历史、神仙等‘欢’”[2]。相比之下,夜欢的内容较为广泛。唱欢时,日欢还是夜欢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演唱内容都围绕一个主题,叙述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由若干情节组成。例如日欢中的恋爱欢,包括相遇欢、试情欢、求偶欢、立信欢、送巾欢等情节。

在对歌规则上,象州壮欢有一人独唱,也有两个或多个人合起来唱。大多数都是以对唱为主,即“摆擂台”。对唱有严格的要求,如一方唱五字歌,另一方也必须接五字歌;一方用单欢的调,另一方就不能用双欢的调;一方提出什么问题,另一方就得回答什么问题,如果哪一方违反了规矩,或者唱颠倒了,就是输了一个回合。

三、象州“壮欢”的文化价值

象州壮欢是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产物,同时也是广西最重要的民族文化之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诸多文化价值不容忽视。

在民族情感的表达上,象州壮欢从“欢”的角度,唱出了壮族人民乐观向上民族精神,更展现出了壮族人民追求美好高上的情操。“欢”歌笑语中表达了壮族人民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朴素感情,是一种有着极强凝聚力和号召力的精神力量。

在生产实践的经验中,壮欢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积累实践经验而逐步发展的,记载了壮族人民的天文地理、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经验的传播,推动了历史、社会的发展,使壮族人民在“壮欢”这个民族文化艺术中成长发展。因此,“壮欢”更是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也起到的重要的作用。

在表现手法上,象州“壮欢”独树一帜,它富于变化,蕴含哲理性。在艺术手法的运用,壮欢充分采用了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借代、夸张、对照、对偶、排比、反复、递进等多种修辞手法,叙述生动且说理深刻,耐人寻味。象州“壮欢”作为壮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壮歌歌体,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现实的角度看,壮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它具有着很强盛的生命力,堪称民族文化的瑰宝。

四、象州马坪“壮欢”的发展现状

目前,壮欢在“广西壮欢之乡”马坪镇广泛传唱,是马坪镇壮族人民在民俗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据资料记载:“自2005年以来,马坪镇以政府引导主办、社会爱心人士协办的方式举办壮欢山歌会58次、壮欢山歌擂台赛28次、壮欢山歌进校园演出活动12次;2010年《象州壮欢》成功申报为全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马坪镇获授予‘广西壮欢之乡’荣誉称号,年成立了壮欢研究学会。现如今,象州县能唱壮欢的队伍达30多支,马坪壮欢山歌协会会员228名,全镇壮欢歌手1340名,分布在本镇11个村民委,共设有歌圩17个。”[3]近年来,政府正在努力加大对传统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力度。象州也在扩大壮欢的辐射范围,鼓励民间歌手创新创作等。虽然政府有具体措施加以维护,但是目前壮欢的发展仍存在“断层”现象,原因如下:

首先是语言因素。由于壮欢必须使用壮语声韵调及其注重押韵平仄的特点,使得壮欢的辐射范围仅存在于某些村屯中会壮语的人中。而当前年轻一辈会说壮语的人日趋减少,甚至某些村屯出现了壮语“断层”的现象,使得某些壮族村屯壮欢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其次是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经济大环境驱使乡村年轻人放弃在家务农转向大城市工作。象州马坪镇留在当地且会壮语的年轻人很少,当地壮欢的传唱主要还是以老一辈人为主,多为中老年人,传承发展面临着“断层”危机。第三就是兴趣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类纷繁复杂的娱乐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壮乡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摒弃原有的传统艺术形式,没有兴趣去学习、传承他们眼中“老旧”的文化。

面对现状,人们更应该思考如何从实际出发,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建设更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新风尚。

五、象州“壮欢”传承发展策略探究

当地政府要加强积极引导,给予资源和政策等方面有力的支持,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组织研讨活动,重视青少年的壮欢教学

在成立“壮欢”研究学会的基础上,每年召开壮欢理论研讨会,鼓励歌手收集、整理和翻译壮欢曲目,积极创新编创新曲目。建立壮欢山歌协会,建设民族民间山歌文艺队伍。培养和选拔一支高水平、基础好的壮欢文艺队作为马坪壮欢中心文艺队,代表该镇参加区、市、县各项赛事,辐射和带动全乡各村发展壮欢文化。扩大壮欢的宣传途径,让更多感兴趣的民众可以有学习的平台和途径。加强歌圩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镇各村立牌挂牌,研究歌圩历史沿革,建立档案并镌刻碑记,建立碑亭,打造壮欢文化历史人文景观,在镇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建立壮欢歌台提供表演场地。

发挥壮欢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的传承途径与人的学习和理解密切相关,离不开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让壮欢走进当地中小学生校园当中,是一个重要的决策,也是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之一。“让壮欢走进校园,从而传递给年轻一代,实现文化的待机延续。”[4]聘请壮欢传承人和较有经验的壮欢歌者担任指导老师,在中小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和专门的指导。当地政府应该更积极主动的去创新这方面制度政策同时鞭策好相关政策的实施方案和执行力度。让壮欢这一民族文化真正的建设在人民之中,用民族之“欢”来建设人民的精神文化世界,给予人民更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二)发动群众,共同创设壮欢文化精神

维护和发展好马坪当地的“广西壮欢之乡”称号,不仅需要当地政府的努力,更要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发动民群积极主动收集和整理壮欢剧目,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鼓励和引导好孩子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更多地参与进政府的文化活动中来。

每年的“三月三”,当地政府举办壮欢文化艺术节,开展对歌、赛歌等活动,需要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通过活动吸引更多人参加活动。通过壮欢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歌会友,以歌传情,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有效促进该镇的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也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文化鉴赏能力,拉动当地旅游业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利用现代传媒工具进行传播

“当今互联网的普及,民间民族艺术的传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通过舞台传播,还可利用网络这一现代传播方式进行传播。”[5]充分现代传媒工具,通过网站、APP等平台传播,把壮欢的文化艺术元素融合进入影视戏剧、短视频制作当中,创作、传播更多更好的壮欢作品。壮欢艺术工作者不断从民间汲取养料,把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结合时代背景创作新作品,再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广泛传播,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建设好民族精神文明有着重要作用。

象州壮欢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所传所唱的内容皆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传承着壮族人民生产生活所积累的知识文化和经验,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让壮欢继续传唱下去,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壮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谁远谁近?
壮族山歌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