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陈佩君 陈晓宇
“议程设置理论”最初的展现可以追溯到李普曼于《公众舆论》中所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拟态环境”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李普曼当时所提出的理论只是简单展现了“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但他并没有对此观点进行深入提炼和陈述。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克斯维尔·麦科姆斯和唐纳德·肖发表了《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该理论才在世人面前真正地出现。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1]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他们对8家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和全国性电视网)的同期政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之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越高。
“议程设置”可以分为政府设置议程、媒体设置议程以及公众设置议程三个方面。
“政府设置议程”最明显的表现方式就是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公众所关心的当下热点话题进行分析,比如今年的“新冠肺炎”事件抗疫新闻发布会。“媒体设置议程”,最为常见的是新闻传播媒体根据既定的新闻规律为公众采集、编撰和传播内容。“公众设置议程”也就是现如今出现的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向社会传递信息。
2020年1月27日,浙江省举行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首场新闻发布会。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7日开始将每天举办发布会,邀请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对省内新冠肺炎情况进行通报,并回答医疗保障、疫情期间饮食情况、复工返岗等大众所密切关心的问题。
作为危及公众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政府在召开新闻发布会时也应该学会设置议程。以浙江省政府抗疫新闻发布会为例,在每天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最先设置的议程就是对全省的疫情情况进行通报,这也是公众最关心的事情。紧接着就是针对医疗保障、物资供应情况以及政府针对此次疫情所作出的防控决策等进行进一步说明。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概念带到大众的视野中。2003年5月9日,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了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含义作了具体阐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2]该定义被我国的专家学者所接受并沿用至今。本文中所说的“新冠肺炎”事件正是属于典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通常是在人们毫无预料、毫无防范的情况下迅速扩散。“新冠肺炎”首例患者于12月1日甚至更早之前在湖北省武汉市被查出,此后病患不断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不同,其直接导致的受害或者遇难的人数较多,波及面较广。“新冠肺炎”从首例患者确诊到迅速蔓延,很快全国无一省市幸免。由于事件的爆发正值春节假期,人口的流动加剧了人员之间的接触,使得疫情扩散蔓延,同时扩散的还有谣言和公众的恐慌。包括此前的“双黄连可抑制病毒”事件,人们一哄而上抢购双黄连口服液。科技的进步带动信息流动的迅速,人们可以在各个平台了解到有关疫情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大众中发酵,随后带来一系列恐慌情绪。与此同时,绝大多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具有危害性。一旦与确诊患者或者疑似患者接触,就很可能被感染,此前,一名感染患者就传染了14名医护人员。
“新闻发布会”这一概念,最早是在现代公共关系学中被提及,被看作是组织利用媒介传递信息、塑造形象的公共形象手段。新闻发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新闻发布是指新闻发言人或机构负责人参与的新闻发布会,而广义的新闻发布是日常应对媒体采访和询问的统称,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信息发布,如授权特定发布、向媒体发布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微博发表公告和声明、召开记者招待会等。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将“新闻发布会”定义为“由一名公众人物和指定的新闻媒体进行会谈或向其发布公告的活动”,组织者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宣传自己所代表的政府、团体、单位或者个人的立场、利益,而记者可以在发布会中获取自身需要的新闻或信息。[3]广义上的新闻发布会和《大英百科全书》中对于新闻发布会的定义其实同属一个意思。而本文中所说的浙江省召开抗击疫情发布会则属于狭义上的新闻发布。
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媒体效能,即政府发言人对媒体记者传递信息;第二阶段是公众效能,即媒体记者将所接收到的新闻或信息传递给公众。只有政府议程和媒体议程高度一致时,才能更好地引导公众议程。但如今的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单向线性传播,公众也可以借助平台传递自己的信息。从新闻发布会的角度来看,直播形式的出现,可以让媒体记者和公众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政府部门所传递的信息。而要达到传播效果,不仅需要保障公众尽快接收信息,同时也可以恰到好处地传递公众所需要的信息。
自1月27日召开第一场抗疫新闻发布会,截至2月21日,浙江省政府已经召开了26场新闻发布会。每天的新闻发布会于下午三点准时召开,省卫健委相关负责人首先对前一日浙江省的疫情发展情况进行通报,并指出接下来浙江将采取的抗击疫情措施。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对于公众来说,可以实时了解自己当前所处环境中疫情发展的情况,并采取相对客观的自我防控方式。从传播角度而言,召开新闻发布会是一种相对权威的方式,公众对于发布会中所传递的信息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同时,政府采取发布会的形式来传递信息,其本身就带有相当的严肃感和权威性,会带给公众信任感,有助于建立政府的公信力。浙江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都能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公众权威信息,彰显出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水平和自信。
每一场新闻发布会,都有不同部门或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参与。据不完全统计,在召开的26场新闻发布会中,共涉及卫健委、交通运输厅、发改委、商务厅、经信厅、教育厅、农业农村厅、民政厅、人力社保厅、财政厅、市场监管局等39个省级相关部门。
除与会人员多样,发布会中所涉及的内容也充实详尽。据统计,发布会中所出现的内容大致分为复工复产、经济发展(税收与银行金融服务等)、粮食供应与物资保障、中小企业和外资企业帮扶、口罩供应与质量保障、快递、社区与自我防控、医疗防护用品保障、交通疫情防控、交通运输、浙江医疗方案(如疫苗研发)、教育保障等18个方面。每场发布会的内容有所不同,在2月11日之前,发布会中对于物资供应、口罩质量等情况关注的力度较大,在会上出现的频次较多。2月11日之后,关注较多的则是复工复产和交通运输等状况。主要原因在于“三返”被提上了日程,加之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防控。会议中议程的设置恰恰是公众当下最关心的事情,政府议程的设置与公众内心的内容设置不谋而合,达到了会议内容传达的最佳效果。从此可看出,在发布会内容的设置上,应当针对群众普遍关切的、抗疫及恢复生产迫切需要解决的以及最新发布的相关举措来设置内容。
浙江省政府抗疫新闻发布会也邀请了部分地方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发布会涉及的单位上到省政府各部门,下至镇级政府及社工,可以看出浙江省政府抗疫新闻发布会对于地方情况的重视度较高。温州市、台州市和宁波市是浙江疫情比较严重的地区,尤其是温州市,外来人口较多,人口流动的强度较大。在1月29日召开的第三场抗击疫情新闻发布会上,就“温州已经治愈出院3例,对于后续治疗有什么可供借鉴的方法”一问,温州市副市长汤筱疏清晰回答了温州市对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方案。嘉善县天凝镇镇长与会是关注地方疫情的一个典型案例。在天凝镇的一个村出现了2例病例,关于村里所采取的措施是最重要的内容,这对于其他的村落出现病例或者群体传播时可以采取什么样的防控措施提供了实例参考。
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持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在浙江人民阻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的定时召开以及所发布的新闻内容,成了群众每天关注的焦点,大大提升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新闻发布会根据疫情的发展不断变换的新闻发言人和不断更新的发布内容,以及在新闻发布会中使用的远程融媒技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浙江省政府的新闻发布会做得扎实、做得专业、做得深入人心,既给抗疫一线和广大群众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也体现出较高的政府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