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影视剧打发时间的若干感悟

2020-12-06 17:52:25时统宇
视听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人间正道豪宅现实主义

时统宇

白天在电脑上看一部国外大片,晚上看一两集国产电视剧——不知道我的这种战“疫”宅家的节奏是不是也有不少同路人。

不知不觉中,有比较才有鉴别的资料准备慢慢丰富了起来。

无论如何,《安家》是疫情期间比较接地气的一部电视剧,因为剧中人物就是咱家楼下天天见还经常在手机上显示的房产中介。并且,故事发生在“北上广”的上海,也很有些海派文化的味道。不幸的是,它遇到了获本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虫》,同样是在豪宅和半地下室演绎的爱恨情仇。如果说《安家》中的老洋房可以等同于《寄生虫》里社长的豪宅,那么影片开始的半地下室就是电视剧里的群租房,在半地下室逼仄的空间里四下寻找无线信号的镜头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当生活在这里的常住民一旦进入了豪宅,那感觉一定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所以,《寄生虫》能够摘得桂冠,让我想起一个老词儿:批判现实主义。反观今天的本土电视剧,多少年来形成的“星级宾馆富丽堂皇,大款小蜜情深缘浅”的套路一成不变,就连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未能幸免。

《新世界》是战“疫”开始时的热播剧,原以为该剧能够成为继《北平无战事》后又一部反映历史转折大时代的史诗级作品。可惜我对这部京派电视剧的期望有点高。除了剧中小耳朵的“豪横”成为网红热词外,基本上是一帮胡同串子在那里瞎杠悠。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我遇到了乌拉圭电影《地牢回忆》。看之前我犹豫了好一阵子——乌拉圭的足球还行,电影嘛,呵呵。看完后我明白是自己错了,人不可貌相。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历史命运在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必然充满了血与火、灵与肉,这里的文艺创作首先是态度决定一切,必须一个严肃的创作态度。对重大历史事件是抱有创作的敬畏还是视为儿戏,这至少跟钱多钱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关于影视剧的历史感,《北平无战事》中有这样一个难忘的桥段:“经伦同志”通过深情吟诵表达他对新中国、新世界的美好憧憬:“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这诗一样的语言是毛主席的名言,满满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出自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时间是1930 年。而剧中时代背景已是北平和平解放的1949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们不能小看了天若有情,我们更不能轻慢了人间正道。

《如果岁月可回头》大概是近期受到批评最多的一部电视剧——中年装嫩撒鸡汤,没什么实质内容,不合理的人设与缺乏逻辑支持的剧情;人物形象空洞模糊,故事情节零散拼凑,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等等,让该剧在豆瓣上的评分迅速降到了可怜的4.2。我们的都市剧、偶像剧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套路而不能自拔,这算不算行业的疫情?我们需要为这样的疫情付出怎样的代价?

说到套路,我们对宝莱坞式的歌伴舞、舞伴歌并不陌生,当年《流浪者》《大篷车》的插曲就曾风靡全国,所以,当朋友推荐的大片中有《一个母亲的复仇》时,很长时间没有理会。而当二婚、后妈、强奸、凶杀、复仇等影视的常见关键词呈现出宝莱坞版本时,背后凸显的却是类似新德里黑公交强奸案的重大社会背景,甚至是一个国家沉重的历史包袱。

疫情的下半场,影视行业复工的消息不断传来。假如从“停工一天就要损失几十万”的角度看,这当然是好事。问题是:把疫情耽误的损失夺回来,会不会变成萝卜快了不洗泥?影视行业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专门化组织,不是抢时间、争速度、大干快上的行业。“十年磨一剧”你可以看成“活久见”,但这真的不是传说。

猜你喜欢
人间正道豪宅现实主义
世事观
当代作家(2023年12期)2023-03-21 09:58:43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人间正道是沧桑(行书)
海燕(2022年1期)2022-01-09 07:15:36
新法律现实主义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6:32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中外文摘(2019年16期)2019-08-29 06:01:30
洗头
《滴答屋》让可口可乐家族的豪宅变成鬼屋
电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30
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间正道
杭州(2017年2期)2017-08-15 00:54:59
黄志忠故事:“人间正道”一狂人
大众电影(2009年13期)2009-07-07 09:52:52
豪宅名车
意林(2009年23期)2009-05-14 17: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