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立昂 (大连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历史(包括西方音乐的历史),作为过去发生过的事,从古至今一直沿袭着两条并行不悖的发展线索。一条即为使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各种历史资料和历史信息,即今日所谓之“正史、通史、断代史”之类;一种则是基于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口述而留下的资料,这些历史信息通过一代代人的口耳相传就成为了时至今日的神话、故事和传说、音乐等等。那么究竟哪一种历史是真实的?如何来学习历史?作为学习历史的人一定要有清醒的分辨能力。马未都先生有云: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历史是一条永远流动的长河,正所谓“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这条不息的长河中,每一个历史亲历者的口述,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小小的水珠。
德国二十世纪著名哲学家、美学家、阐释学家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认为,理解不是一个复制的过程,无所谓历史的真实面目,理解总是带有自己的成见。他认为,历史是先于我和我的反思,在属于我之前我先属于历史。历史是主客体的交融和统一,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一种可能和现实、过去和现在的统一过程和关系。因此,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理解过去意味着理解现在和把握未来。①
对于西方音乐史的真实性的学习与把握也是这样,在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年-1849年)于巴黎生活的年代(19世纪30-40年代),当时舆论界对其演奏的评价是带有忧郁的沙龙风格;而在新中国建国后,中国的音乐学者对于肖邦的评论与定位则基本上是一边倒的爱国的波兰民族主义音乐家(以丁善德先生为代表);二十世纪美国当代女权主义音乐学者则认为肖邦的音乐具有女性化的性别特征。很显然,有关于肖邦的历史真实性存在着不断演化的过程,它既形成于历史之中又植根于当代。而作为当代的学习与接受者理应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使得历史在当代寻找到了它存在的依据,并由此进入了当代的视域。
正如伽达默尔所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由于任何作者和读者都以自己的一定生存方式处于历史之中,这就决定了任何理解都是在历史之内进行的。在这个意义上,无所谓正确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理解的真正的本质,就是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认识和理解中的主观性是合法的。②
“口述西方音乐史”或言之“西方音乐口述史”(注:本文中之概念仅系借用口述音乐史的概念名称,但内涵并不相同,只是学习者自身对于历史内容的一种口述形式的理解与表达。)对于历史的理解情况也基本上符合上述路径,尤其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今,在西方现当代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知名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等)的采访及音乐家本人的自传,当然还包括各种音乐及时和相关评论应该说总体数量浩如烟海、不胜枚举。而这一切均构成了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此基础之上,基于课本教材以及课外相关参考资料,在教师的帮助指引之下,由学生在课堂上结合PPT课件对自己感兴趣、有把握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中的一个小的知识点作以口头讲述。在论题展开过程中大胆阐述个人当代的、当下的主观创见,将学生个人的主观理解事实上融入西方音乐历史过程中则具有了显著的诠释学学术特质。
课题组在西方音乐史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和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对比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兴趣、教学模式和考核办法,更注意及时关注当前西方音乐史学科教学发展前沿的新动向、新举措。决定在教学-考核环节引入“口述历史”的新模式,以期通过改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课程节奏的变化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分期量化的考核手段,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概括整合能力充分得到锻炼的同时,大幅提高考试的及格率,改变单一性试卷(闭卷)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评价的单调手段。具体操作办法和随之而来的任务点的数量和具体内容如下:
主要在于破除教师主导课堂(一言堂)的传统授课形式,在开学初制定分组考核计划。每堂课指定3人作为前台口述音乐史的演讲者,在本学期的课程进度内,可以依照本人所学专业自由选定演讲题目,提前准备相关文稿、PPT课件以及相关音视频资料。演讲的内容不作更多限定,可以从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时期、风格特点、乐派、音乐家、音乐作品等方向任意选择体裁,不一而足。原则是口述内容“宜小不宜大,宜精不宜散。”每人时间5-8分钟。鼓励学生自口述过程中脱稿讲述,最好能够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大胆发挥,提出个性化的见解(理论创新性),在讲述结束后,教师给与相应点评,并对学生演讲口述中的谬误予以指正,同时对于其优点进行鼓励和表扬。其后,通过学习通将PPT课件上传,作为平日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的每次课堂口述演讲,须上交讲稿或PPT电子版作为依据,以方便教师评分。在最终的成绩评定过程中,采用平日成绩(出勤、互动、作业及课堂纪律表现等)30%+实践成绩(西方音乐史口述演讲)20%+期末试卷(闭卷)成绩50%=最后成绩的方式来进行。
1、任务点对教学目标的支撑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课题组将严格按照学院网络课的相关建设意见要求,同时以“金课”的质量标准来规范课程的改革建设。在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项目,学生音乐史口述演讲相关专题的任务点设置对于教学目标的支撑性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1)通过口述演讲实践训练,能够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观念认知的转变,在查找资料,形成讲稿以及课下课上的演讲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通过口述演讲实践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又成为了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实际上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主要知识点二次重复学习的良性态势。
(3)通过口述演讲实践训练,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在西方音乐史领域对于某一专题的归纳概括整合能力,在通过实际口述过程中教师与其他学生的讨论参与,更加提升了自身的语言辩论能力。同时,对于相关选题的思索、材料的搜集整理、形成文字讲稿的过程对于学生个人的音乐学学术文章的写作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效果。
(4)在音乐学院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分层次分方向的教学培养原则。从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上来看,无论对于演奏(唱)员、教师、编辑,亦或其他各种工作岗位,在工作中结合自己本专业方向、领域的自如口语表达也凸显出了一个人的专业学养和综合素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述演讲实践训练的意义就更为宽泛,对教学目标、乃至于培养目标的支撑则是基础性的和通识性的了。
2、对任务点的控制方法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口述演讲实践训练的主要任务点的控制方法依托学院的泛雅平台来进行:
(1)首先,在课程改革的同时,课题组已经形成明确分工,已在短时间内在泛雅平台上将西方音乐史课建立完毕,相关教学资料丰富齐备。
(2)教师可以在平台上就学生在准备讲稿的过程中就相关问题进行详尽而极具针对性的指导,以使学生能够少走弯路尽快形成高质量的口述演讲文稿。同时,依托泛雅平台强大的功能,设置相关学习的任务点交与学生完成,同时完成学生口述讲稿的上传、批阅、打分。
通过此次西方音乐史考试方法专项改革,课题组对于教学思路、授课方式包括对于课程的反思和再认识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如何在西方音乐史的真实性和个人理解之间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也为课程寻找到了一条以“口述西方音乐史”为核心切入点的切实可行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由于“口述西方音乐史”是学生在课堂上有准备的即兴口述,其特点是:生动性、细节性和不确定性。正因为它是是即兴口述的,所以它也难免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材料不完备、逻辑不严谨,乏语言不通顺不严密等。但是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连带的PPT课件制作能力的提高相比而言,这些不足更显得微不足道。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新学期开学后,全国大中小学生全部居家线上上课。我们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中线上学生的口述西方音乐史教学环节进行的尤为顺畅,效果极好。可以说突如其来的疫情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考核验证标准,事实证明这一改革是成功的。最后,我们想以国内诠释学领域知名专家潘德荣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文章的结尾,也为我们的课题做出了绝好的注解。
“历史的真实性应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它是历史的演变着的存在,历史作为传统,表明了我们形成于历史之中,亦即当代植根于历史,但另一方面,正因为历史参与了当代的形成,便在当代中找到了它存在的根据,由此而进入了当代;然而对我们发生影响的构成着我们的历史乃是我们所理解到的历史,在理解中,历史被重新塑造了,它是基于我们的视界、基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被理解的历史,这样,我们通过对历史的理解融入了历史,成为历史的构成要素,在确定的意义上,历史就是向着我们打开的本文,是与我们进行着对话的另一方,历史的意义就在这对话的过程中展现出来”。
注释:
① 章启群.理解与审美——伽达默尔解释学及其美学意义[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05):101.
② 章启群.“现代的”与“古典的”之我见——朱光潜与宗白华的一种比较研究[J].哲学研究,1997,(0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