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之基本素养、方法、观念的思考

2020-12-06 15:24刘志燕长江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2期
关键词:调查者田野调查实地考察

◎ 刘志燕 (长江师范学院)

自孔斯特起,确立了研究者亲历“田野调查”的重要地位。“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的生命线……没有田野工作就没有自己的立脚之地”。(陈铭道)研究者只有深入田野,才能对研究对象获得真实而感性的认识与体会。自此,田野调查成为是民族音乐学的基石。

一、调查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吃苦精神和坚韧的毅力

“田野调查”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一件美好、浪漫、诗意的事情,田野工作者“在田野工作的地方吃尽苦头,经历了人生的大洗礼。”(陈铭道)人类学大师、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曾在其“田野日记”中透露了其真实的情感体验“土著的生活绝对没啥意思,毫不重要,他们的生活就像狗的生活一样离我很远……”拿破仑·夏侬对初到委内瑞拉印第安村落时的情况描述“当我蹒跚地走过村中的空地,第一次遇到印第安人时,简直无法忍受。……他们魁梧、赤膊、污秽而且丑恶……一大团绿色的烟叶粘在他们的下牙和嘴唇上,这使他们看起来更丑恶……在腐烂植物和污水恶臭的袭击中,我几乎晕过去。”这些描述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学家在田野中面临的恶劣环境。由于长期以来,民族音乐学者的考察对象多在遥远偏僻的乡村地区,因此,多数田野与上述描述环境大同小异。因此,从事民族音乐学田野调查和研究必须磨练吃苦的精神和坚韧的毅力,这成为田野工作者必备的素养。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田野工作是一件关乎“人”的事情,主要是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获得信息与资料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田野调查能否成功进行的重要一环。无论是与被调查对象间的日常接触还是有所准备的访谈,都离不开与人交往及沟通能力。田野工作中如何获得认可、与合作者(老师)和谐相处呢?最好的技巧是没有技巧,最有效的策略是没有策略。因此,真诚、平等、尊重、自然是最重要的原则。任何的掩盖与虚假终究会露出破绽而造成被调查对象的不信任。“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对象信任与否对调查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对象不信任调查者,后果是很严重的,这可能导致提供虚假信息,使整个实地调查崩溃。”(陈铭道)伍国栋老师在《民族音乐学概论》一书中论述了调查者与被调查者接触时消除隔膜的5条原则:1)与被调查者及合作者统一认识、统一目标,消除他们可能存在的种种顾虑和思想负担。2)诚挚交往、平等待人,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3)耐心、热情的工作态度和朴素、平易的语言交流。4)尊重民族情感和地方习俗。5)不要滥用被调查者的时间和体力。

二、“田野调查”的主要操作方法及观念

“参与观察”和“访谈”被喻为田野调查的两大法宝。二者在具体应用中就其操作方法和程度类型方面都有进一步的划分与观念的差异。

(一)参与观察

西方学界依据田野考察中研究者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完全参与、参与者的观察、观察者的参与、完全观察四种类型。由上研究者以何种观察视角和文化身份认识和理解被研究对象的问题,引出了“局内—局外”、“主位—客位”,及双重音乐能力等不同概念。

1、住居式体验

民族音乐学研究自马林诺夫斯基起,开始强调住居式体验的田野作业方式。要求调查者在自己调查的地区待上至少一年的时间。这样经历春夏秋东完整的四季,体验所调查社区周期性的各种仪式和音乐活动,包括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可以对所研究地区及对象有较全面的把握,这被称作“旧式实地考察”。现在的“新式实地考察”更加灵活,可以在一个区域待半年、三个月、一个月、十几天甚至几天。可以是进入数字化网络田野,也可以多次重复进入田野,还可以是短程旅行。

2、“局内——局外”(主位/客位)的视角问题

在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历程中,研究者对“异文化”的认识与阐释经历了从强调“局外”到“局内”,又到追求“局外”与“局内”相融合,再到试图打破“局外”与“局内”之间界限的不同视角的变更。

“局内人”视角的优点是由于与研究对象共处同一文化,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当地人的思维习惯、行为意义以及情感表达方式。缺点是会对被研究者的某些语言和行为所隐含的意义习以为常而失去敏感。“局外人”由于与被研究者分属不同的文化群体,能与研究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继而保持一种相对“客观”、“中立”的立场。能够利用自己的文化框架帮助自己理解异文化中的某些现象。缺点是由于“局外人”没有长期在当地文化中生活浸润的历史,很难对当地的人和事中隐含的微妙之处有深刻的理解,较难体察出当地人内心复杂的情感和深层的意义建构。

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派克提出“局内”、“局外”双视角互补的理论。用“局内人”的“受之入微,知之最多”补充“局外人”的“知之甚少”。用“局外人”的“旁观者清”警惕“局内人”的“当局者迷”或“熟视无睹”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随后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则质疑研究者是否能成为真正的“局内人”,在二者的界限愈益模糊的情况下,倡导“甘做局外人”,提供有限但独特的视角。

3、双重音乐能力

20世纪70年代,胡德在长期对印尼佳美兰音乐进行研究的田野工作的“参与观察”中,提出了“双重音乐能力”的概念。要求音乐学者应该像研究语言文化的学者必须掌握被研究对象的语言那样,参与两种音乐体系的训练。要求他们能够表演一种自己所研究的文化的乐器,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纯粹理论的层面上。

强调实践操作的技术能力及感知能力。即以学习音乐表演行为为切入点,通过体验局内人的音乐文化而达到“理解与解释”的经验式研究目的。在不否认人类学田野工作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作为民族音乐学家特有的一种能力素质:只有通过本身的实践理解了他文化的音乐后,才能更好地用言语来描述、阐释。

(二)深度访谈

深度访谈是一种无结构的、直接的、个人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一个掌握高级技巧的调查员深入地访谈一个被调查者,以揭示对某一问题的潜在动机、信念、态度和感情。

深层访谈法适合于了解复杂、抽象的问题。只有通过自由交谈,对所关心的主题深入探讨,才能从中概括出所要了解的信息。可分为“正式访谈”、“结构访谈”、“半结构访谈”、“非正式访谈”。此处不探讨各类访谈的概念及优缺点,主要从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心理及情感态度方面阐述应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一,访谈时间的长短应视受访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而定。一般而言,一次访谈的时间应控制在两个小时左右,过长的访谈会让人疲倦。第二,访谈的第一个问题应避免过于突兀或太具争议性,可先以一般性题目开场暖身,以便营造气氛,随后再逐渐深入问一些比较特殊、率直的问题。第三,访谈时,受访者的肢体语言可视为一种无声的信息,饱含了受访者的情绪、意见、性格、脾气、涵养等,值得访谈者密切关注,以决定问题进行的方式、时间、顺序等事项。第四,无论以何种方式结束访谈,都不要忘记对受访者说声谢谢。有可能的话,略花一点时间聊上几句家常。如唐纳德·里奇所言“切莫带着某人一生的故事——他们的坦白回顾,乃至极端隐私的言语——走出大门,就此扬长而去。”

此外,得体的装束也对访谈能否顺利进行产生一定影响,不应忽视。调查贫困偏远地区的乡民,不宜穿戴过于华贵、时尚;调查政府官员不宜穿剪着破洞的牛仔裤。不得体的装束会与对方产生过大的心理距离而难以让对方敞开心扉,或被对方误认为调查者不尊重自己而不愿意多谈,都会对访谈产生不利影响。

三、其他素养与能力

“田野调查”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调查者具备多重素质和能力,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还应具备以下素质与能力:必须了解所研究地区的语言;录音工程师和电影摄影师、剪辑师;必须长期呆在田野中,以坚强的毅力在艰难的物质条件下去理解极其复杂的材料;驾驶技能等等。

结 语

最后,关于“田野调查”的定位及重要性,笔者引用《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一文中的描述作为结束:“实地考察是一种成年仪式。如同中国传统礼俗‘冠礼’一般,有志于音乐人类学的学生们,需要经历一次地道的实地考察作业,以此从幼嫩走向成熟。实地考察是一种经验。每一位学者在经历数次甚至数十次实地考察后,会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书本上找不到的‘个人体验’。实地考察是一种活动。认识他者文化的唯一方法就是一起活动,在活动中体验他者和理解他者。实地考察是一种知识。是在认知框架上对被研究者的知识产品及其产生过程进行收集与归纳,进而增进学者对人类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的阐释。实地考察是一种视角。是从活态文化中不断提炼新的研究视角,为学科提供相关研究对象、目的、方法乃至理论方面的思考和升华。”

猜你喜欢
调查者田野调查实地考察
调查研究要善于共情
萧梅老师实地考察相关论文综述
边疆的社会事实考察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实地考察对思政课能力本位的项目化改革的意义思考
分析细节处理技术在园林施工中的实施效果
九成人认为作风有改进
冷战下的邪神!《克苏鲁的召唤》推出新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