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瑾 (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古筝最早出现于我国的战国时期,由陕西民众最先演奏传授,在中国已经拥有2500多年的传承历史。随着演奏人员的变动以及时间的变迁,古筝演奏技艺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五大流派,分别为河南筝、浙江筝、客家筝、山东筝、潮州筝,每一种古筝流派都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现代古筝演奏技艺不仅继承了传统古筝演奏技法,还能体现时代区域性文化艺术特点。传统古筝五大流派根据地域可以分为两大体系,人们通常把山东筝与河南筝称为北派体系,将浙江、客家、潮州三个地区古筝技法称为南派体系。以下讲述各个流派的不同艺术特点。
河南流派古筝演奏艺术又称中州之调、郑卫之音,主要被河南洛阳以及开封等地人们传承与弹奏。河南古筝最主要的两个组成部分为“板头曲”和“小调曲子”。板头曲属于比较严谨演奏技艺,一共分为68板,每一个环节的弹奏曲目、章节、乐词都具有鲜明的条例规定,必须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小调曲子相比于板头曲较为自由,可能因为它是由河南民间鼓子杂牌演奏法演变而来的演奏技法。鼓子杂牌主要演绎民间趣事,贴合底层人民文化,具有较强的活泼性与短小特征,因而河南筝不可避免拥有相似气息。据有关资料记录可知,古筝在秦汉时期受到广泛流传。随着朝代的更迭,秦筝被传入河南洛阳,至此发扬光大,慢慢与本土郑卫之音相融合,称为河南的地域性音乐文化,称为当今时代大为称颂的中州古调。河南地区人士有着较为粗犷和诙谐的地域性口音,让河南筝演奏也染上了明朗、高亢的豪放爽快艺术特点。例如,河南筝演奏中常常会引用“游摇”的演奏技能来表现山岗的特殊效果,让人们从独特的地域音调中听出高昂激越的河南情怀,以致于常常沉浸在戏剧性的震撼音乐效果之中。
浙江筝主要流传在浙江、江苏等地区,被称为杭筝,蕴含着武林韵味。浙江古筝最鼎盛时期是在汉代,最著名的发展源头是杭州的灵隐山一带,因为灵隐山被称作武林山,浙江筝曾一度被冠名为武林筝之称。传统意义上的浙江筝只包含十五个乐弦,乐器尾部呈现向下倾斜趋势,惯常使用五声音阶来进行调弦定音操作。浙江筝融合杭州滩簧、江南丝竹、索弦十三调等民间曲乐与民歌词曲,具有非常委婉静谧的演奏特性。欣赏浙江筝就如同欣赏一位江南柔女子,有着淡雅又宁静的温柔情怀。浙江筝最显著的演奏技法为“大指摇”、“快四点”、“夹指弹”、“提拉弦”等,常常以右手弹奏为主,左手间断性加以辅音弹奏的方式。演奏技法中“快四点”的弹奏方式,会让人品味到含蓄、清幽、婉约的玄妙音律,仿佛看到一位活泼好动的少女迎面而来[1]。
客家筝主要发展的时代是在宋末时期,当时由于中原人们躲避元朝士兵追击,不得不南下进入粤东和闽西一带,古筝曲艺也随之流传到那里,并与当地曲乐、语言、风俗等地区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客家筝艺术。客家筝由于受当地风情影响,演奏起来具有古朴大气、优美典雅的感官享受。客家筝曲目中串调板没有固定的规则,自由性比较大,成为它独特的演奏技法。客家筝的曲谱一般分为“软套”、“反线”、“硬套”。流传至今的手抄本以及油墨翻印本,将客家筝的主干旋律详细记录下来,并称之为“调骨”。后期演奏之人根据对曲谱的理解与自身音乐素养相结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客家古筝曲。流传较广的是“加花”和“变奏”两种技法,都是比较具有自由性的客家古筝曲调演奏方式,能够为古筝创作者提供良好作曲基础。目前,客家筝演奏较广的范围是广东一带,在台湾、赣南、闽西等地也较为流行,被称为广东汉乐。
提起山东,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其独特的弹唱风格,山东流派的古筝也有着这种鲜明的特征。秦筝流传到山东省菏泽地区后,与当地琴曲以及琴书的特殊唱腔小调相互融合,形成了自为一体的山东古筝演绎曲目。由于地区性差异,山东流派古筝曲艺具有异同之处,但是在整体演奏技法上要求弹奏时长固定、曲目结构必须为“八板体”规格。例如,菏泽与聊城两个地区虽然都属于山东古筝流派,但是演奏曲目却不尽相同,传承的体系也不一样。就如同一脉相承的“兄弟”,各自有其专有的发展道路。山东筝在演奏之时,主要运用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利用两个手指交替弹奏技艺,辅助左手颤音的配合,能够体现山东筝激发明快、流转、跃动等节奏感,让人在比较强的音乐旋律中体会感官盛宴。
潮州流派古筝演奏技法主要流传在广东潮汕以及闽南地区,有着鲜明的韩江丝竹的弹奏气息。目前较为全面的潮州筝演奏方式为:独奏、齐奏、伴奏等。潮州筝演奏时音色较为悠长,表现力十分丰满,具有十分浓郁的地域特色。潮州筝具有规范的分类曲调安排,常常以古二四谱起名。例如,根据演奏弹奏的不同形式,潮州曲调分为“轻六”、“轻三重六”、“重六”、“重三轻六”、“活五”等。潮州古筝技艺比较看重左手的演奏方式,在演奏期间主要以左手控制变音来实现各类古筝曲目的旋律表达。也正是这种独特的演奏技法,让潮州筝成为按弦转调演奏技法的独特演奏乐器,潮州筝曲目成为一种演奏艺术。例如,曲速三变是潮州筝按弦转调技法的最明显表现形式,它先以“二板”弹奏技法起调,再连接“三板”,两种技法相互转换,让古筝演奏旋律疏密有致、轻快分明,循序渐进之中,逐渐升至高潮,让人们沉陷在细腻、缠绵、悱恻的古筝乐感之中[2]。
古筝作为一种文化底蕴,随着复古思潮的兴起,又重新被大众所热爱,成为争先学习的对象。在学习古筝时,教师会带领学生认识古筝五大流派的演奏特色和历史传承等相关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古筝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古典艺术,不可能在一夕之间完全掌握,所以教师应采取相应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古筝演奏能力。通过搜集教育资料,可得出以下几点古筝五大流派的教学实践措施。
古筝五大流派的知识十分庞大,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快速结束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的古筝艺术培养工作收效甚微。这种教学弊端会让学生对古筝技艺一知半解,对于教师的教学口碑有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在传授古筝技艺知识,要做好规划工作,精简学习流程,让学生能快速高效的完成古筝学习课程[3]。这种繁就简的教学手段具体操作是:
第一,先将五大流派分成南北两大演奏体系,将难度从“五”降到“二”。总结概括两种派系的演奏特点和注意事项。第二,在讲解古筝技法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古筝演奏地域的知识。让学生埋下对古筝的初步认识,方便以下教学中,学生寓情于物,更好的感受古筝演奏旋律的变化特点,体会音乐之美,从而通过记住旋律的方法加深演奏技法的学习能力。第三,根据不同派系的演奏技法,找出共同之处与迥异环节,降低学生单个流派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重点掌握各自不同派系的演奏方式。不同古筝演奏技法对于左右手的要求不一致,左手着重揉吟滑按,右手侧重为主旋律的演奏,在不同风格之下,两只手的演奏方式各有差异。例如,南北古筝派系中对上滑音的处理就有各自的地域特点。属于南派的潮州筝、浙江筝以及客家筝,在演奏之时,演奏者两只手的演奏力度要相对轻柔,让古筝旋律呈现连贯、深情、华丽、灵动、悦耳等感官享受,就如同听见百灵鸟的歌唱一样。而作为北派的河南筝和山东筝,演奏技法要求力度必须要强,应给人稳准狠的演奏效果,曲调之间不能拖泥带水,扭扭捏捏,杜绝出现“小脚女人”裹脚布一般的繁杂感。山东筝与河南筝较为粗犷和豪迈,就如同“山东大鼓”一样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在演奏这两种技法时,要注重好演奏的轻重弦把握力度、曲调之间的间断性,务必要让人感受到“壮士出征”或者“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
在讲解五大流派古筝演奏技法的不同风格之后,教师应做好教学方案,让学生由浅入深,逐渐掌握古筝演奏能力。例如,在剖析五大流派的演奏特点时,可以联系各自的地域风情与演奏旋律,让学生由情入境,深刻体会古筝演奏弹奏的不同之处。在讲解潮州筝的演奏曲目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轻六”、“重六”、“活五”等演奏技法中不同旋律的音乐质感,从而产生感官上的共鸣,将潮州筝演奏技艺彻底牢记。学生会在脑海中存储:“轻六”技法注重轻,旋律感比较灵动轻快;“重六”技法较为隆重,乐感比较庄重深沉;“活五”技法相比较而言,比较具有“活性”,可以用来表现女子缠绵幽怨的情境。客家筝犹如客家人一样比较古朴大方,演奏之时应做到“余音绕梁”之效,让人无味无穷。浙江筝在演奏之时比较着重于明朗细腻、斐然旖旎、典雅清丽,让听者陷入江南烟雨的柔情里,久久不能移步。
北方古筝派系的演奏技法虽然也同样拥有上滑音,但是在起调时,却与南派演奏技法存在差异性。山东筝与河南筝演奏中4、7调的上滑音通常在3调上开始向上挑动,利用右手“弹”、左手“按”的演奏技法,达到铿锵有力的节奏感。南派的潮州筝却是在4调上起步,向4、7调转换滑动,并且呈现出的旋律包含婉转悱恻的凄楚细腻之感,与北方派系的演奏有天差地别的区别。
除了上滑音的不同之外,作为古筝主要的遥指弹奏方式在五大派系之中也有明显不同。例如,河南筝主要弹奏技法为大拇指关节型遥指法,山东筝是以大拇指小关节作为遥指技法的重心,浙江筝则是直接摒弃了大拇指遥指方式,以扎桩摇作为古筝弹奏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相关专业人士的演奏资料进行重点技法的教授工作。例如,在传授河南筝遥指技艺时,讲述曹正艺人的主要弹奏方式;在讲解山东筝大小关节快速托劈式遥指手法时,引用赵玉斋与高自成先生的大作。通过对应式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效仿先辈的演奏技艺,从中挖掘自身演奏才能,让古筝这种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迷人光彩[4]。
综上所述,古筝五大流派都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简学习流程与重点掌握技法两种措施能够提升五个古筝流派的演奏能力,期待我国古筝文化会得到有效继承,在未来发展中继续发挥古典艺术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