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乐然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这是习近平同志长期学习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大历史观。档案是历史的承载、历史的见证,而档案工作在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历史文明、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与习近平总书记的大历史观一脉相承。
而乡村记忆档案是基层乡村组织在生产生活和乡村治理等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和地方特色的各种形式、载体的原始记录。其是乡村记忆的源头,是记录乡愁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源头在农村,而做好乡村记忆档案的保护与开发对唤醒社会的乡愁记忆,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具有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同志曾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由此,乡村记忆档案工作必须以习近平同志大历史观为指导,抢救档案、保护历史、留住乡愁、鉴往知来。
2013年,国家住建部明确提出“一村一档”的中国传统村落建档要求,把建立传统村落档案作为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目标之一。多年前,农业主管部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曾提出农村建档要求。2018年,国家档案局联合民政部出台了《村级档案管理办法》;去年又提出了“档案工作服务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试点工作”的新举措。此外的文化、民族等主管部门也都从各自行业的角度对农村建档工作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从顶层设计上看,各部门虽从不同角度均有涉及,却缺乏共管共治,没有对乡村记忆档案工作提出统一、全面、规范的要求,而档案部门虽对乡村档案提出“收、管、存、用”的系统化要求,但并未将其针对且适用于乡村记忆档案,且不能影响到其他主管部门,也未形成共识。因而,对乡村记忆档案保护与开发的原则、重要意义、规范标准、具体举措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均缺乏有力支撑,也缺乏部门齐抓共管、积极引导而营造的良好氛围,工作的整体性、全面性、专业性和持续性不足。
乡村记忆档案包罗万象,从纵向来讲,涉及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资料,从横向来讲,涉及文书、会计、科技、声像、实物等不同门类、载体。较于一般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产生的档案而言,乡村记忆档案来源更广、历史更长、种类更多。但往往由于村级自治组织管理松散、制度不健全、人员更迭快,且村民普遍档案意识较为淡薄,村委会更多地忙于经济发展而忽略了档案的意义和作用,导致档案收集的难度大,分散化、碎片化、单一化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反映村史村貌的珍贵历史档案保护不到位,流失严重,一些反映乡村特色的物质文化记忆(实物)和非物质文化记忆的文字记载、实物、影像档案资料抢救不及时、征集难等现象普遍存在,而且,现实调研中发现,许多村档案工作基础薄弱,甚至是零基础。由此,收集就成为摆在乡村记忆档案工作前面的第一道难关,任务艰巨而又迫在眉睫。
乡村记忆档案的保护和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各类档案的抢救收集到整理归档,从档案的保管场所到装具设备,从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到档案的宣传、编研开发,每个环节无不需要财力、物力、人力的大量投入。但现实情况是,村级财政有限,县、乡级又无专项资金或项目开支,即便是这几年福建省、泉州市分别启动示范村项目建设,也只补助每个村6~8万元建设,尚不够一个村级档案室的建设,杯水车薪;且村级干部精简,既无专门人员更无专业人员,“既无米又无巧妇”,缺乏人财物的保障,档案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档案文化是一种记忆文化,乡村记忆档案是乡村记忆的源头,是乡村的精神和灵魂之所在。它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纽带,有了乡村档案文化,乡村的历史内涵更加丰富,让乡愁能看得见,摸得着,使游子认得回家的路,使人们通过乡村档案文化认识“她”,并了解“她”曾经的辉煌历史、丰富的人文而心生敬意。同时,也将通过乡村“一村一品”的特色档案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好的历史支撑和信息服务。但目前乡村对档案文化价值和作用的认识远远不够,存在只顾眼前显性的经济效益而忽视长远的隐性的社会效益的普遍现象。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历史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同样,乡村记忆档案是乡村历史发展的真实记录,其必须在收集、建档方面做到包罗万象,应有尽有。由此,笔者以为应该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体系化收集。村级组织可以与档案部门、方志部门等共同商讨,制定全面、体系化的收集计划,就收集内容、渠道、方向、方法进行整体布局,并做好宣传劝导工作,发动全体村民共同参与。同时,在收集过程中注重“内与外、上与下”的关系,既重视乡村内部的收集,又重视散落在外的各种档案资料的收集,既重视对下发动村民,也要重视与上级乡镇、档案、方志、文化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此外,在收集方式上以“全”为第一原则,除接收外,更多的要采取征集的方法,在征集时也要灵活应对,除接受捐赠外,也要采用寄存、复制共享等形式补充。二是精准化抢救。每个村的历史延续、地方特色均不相同,收集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历史遗存,而保护的重点在于对本村历史久远或独具特色的档案资料,特别是濒危的部分进行针对性的抢救,如泉州乡村有很多具有地方传统工艺、闽南传统古建筑、红色革命、历史名人、名胜古迹、民风民俗、非遗传承、侨台等特色文化,应该采取精准施策的抢救方式,对留存的相关文字记载能收尽收,能抢救尽量抢救,而有一些实物或“活化石”性的技艺,则可以采用影像拍摄、口述等方式予以抢救式的留存归档。三是全面化保护。保护的最佳方案是收集归档,对于乡村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门类载体档案应该从纵横两个方面做到“应收尽收”,因此,在正常的收集归档之外,还采用几种特殊方式加以辅助和充实:征集式,采取线下线上各平台广泛发布征集信息进行特色征集;反哺式,针对本村特色对有价值实物及技艺性项目进行摄录、口述等形式反向归档;补救式,根据收集清单对一些历史上缺失的档案资料,从上级部门档案馆、方志馆等多渠道进行补救式复制归档等。从而更加全面、有效地对乡村记忆档案进行抢救保护,保证其更好地体现“全历史、全载体、全内容、全特色”。
乡村记忆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收、管、存、用”。习近平同志曾言“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科学、规范地守护好、保管好、利用好乡村这部“历史百科全书”,既是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的重要保障,更是延续传承中华历史文明脉络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以为应按照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因地制宜,重视档案保护工作。为保持乡村记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必须因地制宜,做好档案的整理和保管工作。首先基于乡村记忆档案史料来源广、种类多、载体多的特点,必须按照文件材料的来源和形成的自然规律,坚持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与专业性互补,静态性与动态性兼容,内部性与外部性统筹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因“实”、因“地”、因“质”、“应整尽整”,规范整理质量。其次,也要科学地运用有效的保管模式,提高保管条件,将这些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的宝贵乡村记忆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在坚持以村级档案室为主体的集中式保管的基础上,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本村保管条件不好或对一些历史价值极其珍贵的圣旨、诏书、家谱等,采取寄存式保管,寄存到乡镇档案室,甚至寄存到市、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而对一些大型实体档案或因特殊原因还存放在村民、社会组织手中的特色档案,则采取建立特色档案分室或专柜的分散式保管,由村档案室指导协助所有者保管好档案。二是立足长远,建好档案信息库。乡村记忆档案信息化工作要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立足长远,经济适用,保障安全”的原则,实施“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既重视村级组织现有形成的各类电子文档和数码声像的及时归档,又要加强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建立一个完整、准确、安全、实用的包括目录、全文、多媒体的全覆盖型乡村记忆档案信息库,并配以规范的档案信息管理软件进行管理,既能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和提升档案管理现代化水平,又能推动乡村档案信息共享,更好地服务乡村百姓民生。三是以民为本,服务乡村治理工作。乡村记忆档案及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反映乡村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自治管理活动的真实记载,是夯实乡村治理基础的重要保障。因此,要树立民本理念,坚持“档为民所用”,做好“为民、民用、亲民、民享”的档案服务工作,可以在村服务大厅设置专门的“档案信息查阅服务”窗口,实行查档接待“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制”,配备计算机,为村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档案信息检索服务,并依据档案远程利用共享平台,建成“百姓家门口的乡村档案室”,逐步实现群众查档不出村。同时,做好档案服务乡村发展大局这篇文章,做到乡村发展到哪里,档案建到哪里,档案服务跟到哪里,通过档案工作的“反哺”作用,更好地夯实乡村治理基础,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村记忆档案是“乡愁文化”的载体,而大力挖掘开发乡村记忆档案,激发“乡愁文化”软实力,必须真正秉承“大历史观”的理念,把乡愁作为一个纽带,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扣紧历史、文化与发展,发挥乡村记忆文化阵地社会功能,助力乡村振兴,是乡村记忆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要整合资源,开发文化精品。依托、挖掘乡村记忆档案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整合开发乡村各种档案资源,立足本村特色,精心编修村史村志、家谱族谱,拍摄各种反映本村特色的媒体专题片,既能强化广大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认同感和归宿感,又能展示乡村特色文化的实力和魅力,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如泉州永春县大羽村利用档案资料,围绕“白鹤拳”文化(南拳的一种),相继编辑了《永泰白鹤拳传衍世袭分支图谱》《白鹤拳教程》等书籍,拍摄电影《永春白鹤拳之擎天画卷》,录制《永春白鹤拳》教程,全面、丰富、生动地记录和推广“永春白鹤拳”文化。二是要依托阵地,弘扬核心价值。充分发挥好乡村记忆文化阵地社会功能,强化价值导向,广泛宣传乡村记忆文化价值理念,通过挖掘、开发历史遗存的乡土传统记忆,精心打造、升级集档案文化、历史传承、旅游资源于一体的具有当地特色的档案文化阵地,如泉州永春县大羽村的“白鹤拳”史馆,丰山村的侨史展馆、“中草药展厅”,洛江区白洋村“俞大猷纪念馆”,惠安县潮乐村的“传统渔业展厅”等等。建设特色展厅充分展示乡村发展轨迹、旅游资源、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等,成为当地重要的爱国爱乡教育基地和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三是要打造品牌,助力乡村振兴。多元化、全方位激发乡村记忆文化软实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借助媒体宣传,搭建政府、企业、媒体合力推动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立体平台,以此提升古村名居知名度,如泉州市档案局准备筹划“泉州乡村记忆网”平台,建设以网络展厅的新媒体形式来展示反映泉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足迹的优质档案文化资源,并推介乡村记忆文化旅游资源,助力泉州乡村振兴。同时,也可以以特色乡村记忆文化元素和依托,培育村民乡村记忆文化价值观,激发村民创业热情,引导经营一些特色文化的培训、展示,文化产品的创作、开发、经营等具有浓厚传统乡土特色的创新产业,带动农民走向共同富裕。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乡村记忆档案工作是一项守护乡村历史,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唯有秉承习近平同志的“大历史观”,才能保护好、开发好、传承好这一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才能更好地发挥档案“知往鉴来”的价值与作用,才能更好地将历史与现实相连、相通、相融,据此,留住中国人的乡愁,守护中华历史文脉,进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