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然 西南民族大学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关键。课程建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艺术设计理论课是艺术设计各类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如何研究和开发艺术设计理论课,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修养,是艺术设计教育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艺术设计史纲课程为例,阐述了艺术设计理论课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拟从教学过程设置论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加深认知、建立多渠道教学平台开阔视野几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优化改革,从而更好地使艺术设计理论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往往会在本科教育的低年级阶段设置几门设计理论课,周课时在2~4课时不等,课程数量和课时量都较小。以艺术设计史纲课程为例,该课程作为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入门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外重要艺术设计史风格流派的演变,分析设计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展示设计演变过程中优秀的设计案例,逐步提升审美鉴赏力,探讨当下设计的发展态势,为之后的设计创作奠定坚实基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当前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目标缺乏专业针对性、课程内容缺乏深度、案例老旧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以及学生对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习主动性不高,同时,存在部分学生文化水平低、思考力和专注力不够的情况,这些都给理论课的开展带来了困难。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应用型学科,需要学生不仅对专业本身的内容予以掌握,也应对人文、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达到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解决未来纷繁复杂的实际状况。同时,随着科技进步与时代发展,设计思维与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这都要求学生具有更丰富的设计涵养和更全面的设计格局。专业理论课正好能提供这样的平台,教师在知识讲授中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设计视角,引导学生从“大学科”而非“小专业”角度去进行设计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认知维度和社会责任感。
相较于专业课,设计理论课实践环节相对较少,如何合理设计讲授环节尤为重要。基于论点的研讨式教学是需要教师从“提出问题”“营造问题情境”“解决问题”三方面展开的,课程进行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教师精讲课程背景内容,设置关键问题激发兴趣。在问题的展开与解决过程中,原本单一的“师—生”讲授知识传递路线,转变成了“师—生”“生—师”“生—生”等多向知识传递模式,使课程内容具备了开放性与辩证性,比单一的直接传授效果更好。学生在研讨式课堂中占据主体地位,通过自身建构把静止的知识内化为设计思维和思维演练。
在设计理论学习中,学生对课题的深入理解依赖于大量相关资料的支持,教师要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习惯,综合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科学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科学、文化与艺术之间的联系,使他们能在学科大背景的视野下理解设计艺术的内涵。例如,在艺术设计史纲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相关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并在阅读中认识创作的前因后果,从而加深对作品的深层理解;在现当代设计的授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原研哉的《设计中的设计》、佐藤大的《用设计解决问题》等,引导学生探讨设计与创造的本质,寻得用“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理论课如何更受学生欢迎?打破单一讲授的多渠道教学是极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配合线上视频资源,也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视频或者动画,使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起来。另外,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某个有趣知识点的深入课题讲座,还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置1~2次参观设计展,使学生更立体多维地感受现代设计艺术,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艺术设计的理论知识,在愉快的教与学环境中逐渐提升自身的艺术设计理论学习效果。
随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艺术设计教育的重点从单纯的技能传授转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的培养,从传统的偏重形式与审美的练习转向注重设计策划、设计运营的复合训练。艺术设计理论课需要在教学模式方面不断更新,做到理论与时代、理论与实践、理论与交叉学科的多元结合,引导学生更宏观、全面、系统地认识艺术设计史,从而让理论知识真正为设计实践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