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岩 皇甫淑君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
国标舞包含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10个舞种,都是从全球不同地域的多种风情舞蹈演变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从业人员对国标舞审美的不断追求,国标舞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中国的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不同,国标舞的演变过程反映出了西方人大胆的创新理念,注重与时代同步变化的过程,以及注重基本技术内容的规范性。在形态和表现语汇方式上,包括服装的样式上,也更加崇尚追求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其国际化尤为明显。在历史上,国标舞到了美国形成了美式摩登舞,到了苏联形成了交谊舞,但唯独双人舞的形式一直未变。存在于我国的交谊舞和国标舞也因为世界历史格局的演变和影响而先后进入我国。
决定国标舞走入世界的一个重要节日为英国黑池冬季花园的黑池舞蹈节Blackpool Dance Festival,这里的一座历史悠久的皇家建筑把国标舞带向了世界。但纵观近代以来英国黑池舞蹈节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国标舞并不是英国黑池舞蹈节的固定节目。英国黑池舞蹈节的举办地自19世纪从皇家用途转为对外开放用途后,举办过多种舞蹈的比赛,都是当时最流行和最受当地人群喜爱的舞蹈类型,直到20世纪初标准舞(Ballroom Dance)的出现。随着跳标准舞的舞者越来越多,该舞种才逐渐成为英国黑池舞蹈节至今将近百年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舞蹈内容。决定一个舞蹈是否成为该舞蹈节的重要内容,取决于不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们最喜爱的舞蹈是什么。如果未来某一时期国标舞的舞者少了,并被另一种能够引领世界舞蹈潮流的新式双人舞取代,那英国黑池舞蹈节也会随之改变舞蹈竞赛内容。那么问题来了,历史上有多少存在于西方的舞蹈因这样的发展形势而被人为地忘却和尘封?保留至今的芭蕾舞、国标舞、现代舞等西方舞蹈就是历史的宠儿,与我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等需举国之力去保护和传承的存在于民间的非物质化遗产类舞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国标舞具备社交属性,且反映了西方人对于双人舞的独特理解和情怀等文化问题,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当时确定了以竞赛形式的发展模式一直延续至今,其舞台的艺术创作形式直到进入中国后才有所突破。国标舞的双人竞技形式传递出了个性张扬的魅力,透露出西方人对于对抗和优胜劣汰的思维模式,具备与体育项目同样的观赏效果。赛场上各个年龄段的组别设置,同场同样的双人舞却有不同的组合形式,争奇斗艳。音乐相同,但每一对舞者的组合形式和音乐处理能力都有所区别。竞赛过程通常用淘汰和名次赛的形式进行排名。评分的形式是位于舞池周边站立的评委现场同时打分,以现场公布成绩为主。其节奏感、直观感更加强烈。舞者陶醉于其中,而四周围的观众也从不同的角度享受着观赏的快感,背后充满了竞争性与零和规则[1]。另外,国标舞频繁的竞赛形式也无形中加速了舞蹈的演变,每年的世界冠军和各个国家的冠军都是该舞蹈的风向标,新老更替给国标舞带来的变化满足了不同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业余培训、院校人才培养的授课教学内容也会随之变化。与F1方程式、汽车拉力赛、足球等项目相类似,赛场上的最新舞蹈技术对舞者们有强烈的引领作用,并被大量运用于院校和培训市场中。在这一点上,国标舞竞赛引领发展的模式在其他舞蹈上还未出现雷同。
以上国标舞所反映出的特点又与中专院校的人才培养、业余少儿培训市场运作和广大成人舞蹈爱好者的需求相符合,在国内短短30多年来获得了急速发展。但在国内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又出现了不同的情况。由于校外市场推崇频繁的竞技性,高校国标舞学生频繁地进行比赛实践,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这势必会导致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急功近利,缺乏有效的培育机制,而学生的心态趋于浮躁,国标舞专业学生的就业出路过于单一等问题。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说,高校国标舞专业普遍存在学术产出能力和科研质量较滞后的现象,高校的国标舞教师也缺乏可持续性的学术积累过程,导致国标舞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校外市场发展的脱节。而国标舞的发展是由商业化的市场环境来左右的,这与以往国标舞在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有关,国标舞在西方国家并没有在学校里成为单一的学科,而在我国已经有将近30年的学科发展过程,但又因为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从而造成在国标舞的领域并没有出现科研院所和舞团类群体。未来国标舞的院校发展该如何探索出一条非商业化的学术研究大环境,国标舞舞蹈本身是否能够通过研究加以创新等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
国标舞自成为国际性舞种以后,催生出了大量的业余培训市场,借助各级频繁的竞赛活动,使国标舞从业人员及教师从中获得丰厚的利益和发展空间,如每年众多的国际性、国家级、地方级竞赛活动,各地方的少儿业余培训考级,遍地开花的国标舞业余培训机构,源源不断的院校毕业生开班创业,各地方持续性的教师评审培训等,使国标舞这个国际性的舞蹈也借助中国快速发展的内需市场,更加稳固了市场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促使市场发展呈滚雪球式的井喷发展景象,由此催生出大量的周边产业,如服装品牌、舞鞋品牌、地方协会、竞赛运营机构、千人规模的艺考培训、旅游业、平面广告、音像产品、美容美发产品等,每年为国家贡献的服务型GDP产值也相当可观。市场经济特征的优势尤为明显,借助当下全球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国人走出了国门,更多的国外舞者也频繁来到中国参加竞赛和授课等活动。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和拥抱世界的政策,国标舞不但增加了文化艺术内需,还促进了我国与欧洲、北美、东南亚、澳大利亚、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更紧密的人文交流。
在此环境下,国内的国标舞发展出现了两个短板。一方面,国标舞作为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行业内的发展景象非常繁荣,但在行业外的知名度和宣传力度并不大。甚至到目前为止,广大的国内群众对于国标舞的认知还停留在交谊舞和拉丁舞上。在行业内围绕竞赛的活动已经运用到先进的巨屏、计分系统、评分系统、检录系统等高科技,但在行业外如幕课、线上交流、AI、App、专业的企业管理经营模式等领域还未踏足,导致国标舞的发展缺乏科技性和广泛性的推动。另一方面,国标舞专业的院校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的研究环境,导致院校成果只停留在舞蹈技术层面,与市场发展的综合性导向有所脱节。业余培训是为了竞赛和升学,中专也是为了竞赛和升学,而高校也成了为竞赛和创业而培养人的基地,高校的国标舞专业并没有找到一个正确的发展定位。科研教改项目及创造性的内容也习惯性地只关注已有的,并未思考未来发展所需的领域。
国外的从业人员都是以业余爱好来学习和参与国标舞的。而在国内,国标舞分为业余培训和专业院校两种体系。而学习国标舞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院校内,由于竞赛拿成绩的竞争需求,在校生学习舞蹈以外知识的机会并不多。这就导致国标舞本科阶段大量的毕业学生以创业就业的居多,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反而占少数。
相关研究表明,包括艺术类国标舞和体育类体育舞蹈在内的国内业余培训教师和学员人数占到全国行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运营类、组织竞赛类和周边产业类从业人员在5%以内,专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人数比例则占到15%以内。把专业院校的教师单独拿出来分析,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为200 ∶6。把院校的教师单独拿出来比较,中专院校的教师和高校教师的比例为7 ∶2。也就是说,在国内高校从事国标舞教学及科研型的教师占到全国国标舞从业总人数的比例远少于0.2%,每年能培养的研究生学历人数也处于“国宝级”,这也直接导致国标舞高校层面的人才培养在学科建设和科研领域的成果量对于国标舞的大环境发展起不到决定性作用。科研院所、创作型舞团就更没有踪迹了。这和综合类舞蹈的情况截然不同,不能说国标舞的行业市场发展得好,我们就应该都往单一的方面去思考。高校的国标舞专业该如何建设,如何培养人才,如何提高高学历人才的比例,如何扩大国标舞的学术性交流活动,如何借助区位优势积极与东南亚、日韩及欧美的艺术类院校开展学术研讨等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将用更加崭新的姿态来拥抱世界。其中,我国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发展和突破具有广阔的前景。以国标舞为缩影,其在国内发展至今,令人振奋的发展成绩硕果累累,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其发展的短板,未来国际舞的发展还需要什么?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并与不同行业的发展进行比较。国标舞的产生过程和市场发展情况都对国标舞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平台,应着重思考如何走好发展之路,以及如何在快速发展变革的全球化时代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