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育理念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作用

2020-12-06 10:45杨瑞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奥尔夫理念儿童

杨瑞 (德州学院音乐学院)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蕴含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由动作、语言及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以节奏为基础的创造性儿童音乐教育。“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强调的关键点。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面向儿童全体,基于儿童内心和心理特点,注重亲身体验,“从自己内心出发”,诉诸感性体验,不管是音乐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还是音乐教学手段方法的有效利用都强调自发性、主动性、实践性、灵活性,注重在感受体验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唤醒潜能、诱发潜质,深入挖掘儿童感知体验音乐的元素性,激发学习欲望,亲自动手参与掌握和创造以节奏为核心的原本性音乐。在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中发挥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反应、想象创造能力,使儿童的听觉、视觉、动觉、触觉、联觉协调统一发展,对培养和提升儿童的音乐听觉感知力、音乐的反应能力、音乐的即兴创造能力以及想象力和交流协调能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原本性”音乐教育思想。“原本性”是指属于“原始的、原本的、基础的、初级的、自然的、富于生命力适合于开始的”[1]的音乐教育观念。原本性的音乐是全面、统一、综合性的,它强调的是动作、语言及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不管是动作、节奏、乐器还是词曲关系、作曲法都是由适合于儿童“接进土壤的、自然的、肌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2]元素性的音乐构成。另外,奥尔夫音乐教育中教学工具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的合理设置、教材的有利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都贯穿着“原本性”这一重要的教育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儿童,而不是针对少数的特殊才能儿童的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选定、方法、步骤的选择等方面都是建立在最广泛基础上,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如:不管是从儿童感兴趣的童谣、谚语、顺口溜以及熟悉的儿歌甚至是孩子的名字中广泛抽取短小节奏进行节奏的学习,还是基于儿童容易领悟的下行小三度到五声音阶的音高序列的旋律学习,还是通过即兴创编、简单声势及固定乐器伴奏学习等教学内容都是将原始的音乐、曲词、演奏、动作、身心等方面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的体现,具有饱含儿童心灵沃土并且能够起到唤醒潜能、发挥联想、构筑人格的作用和意义。奥尔夫强调“儿童在早期所体验、被唤起和培养的一切,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3],奥尔夫教育是立足人才培养的具有根本性、奠基性的教育,它的“原本性”音乐基于儿童的本性回归,教育集知识、情境、趣味、活动性过程于一体,促进儿童审美心理的构建,达到儿童综合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奥尔夫音乐教育立足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以激发他们的主动亲身体验为出发点,在诉诸感性体验的氛围中学知识、练技能。不注重知识技能的理性传授,而在乎诉诸感性的自然的唤醒和孕育。不论是激发儿童主动参与亲身表演的奥尔夫乐器的演奏练习,还是以朗诵、演奏音乐与即兴创编有机结合的演唱内容,还是随乐曲情绪分声部打击乐器演奏配合的欣赏内容的学习都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老师是作为儿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导者和引导者,以激发儿童喜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唤醒为出发点,将鼓励儿童提出问题、探索答案的“游戏和生活”成为音乐教学的常态。

(四)奥尔夫音乐教育强调诉诸感性的境界,提倡儿童个性的解放,鼓励倡导在即兴创作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达成诉诸艺术感性的豪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奥尔夫音乐教育注重儿童自身寻找、创造音乐的教育过程,抓住儿童想象力的发挥和亲身探索体验音乐的关键点进行教学。从节奏、声势、和声、律动的即兴创作环节均能够体现儿童在唤醒、启发、诱导、体验发展的情境孕育中实现儿童从观察、模仿到个性化创作的成长过程,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儿童的听觉力的敏锐性、节奏感的精确性、音乐逻辑的把握性、音乐注意协调力的理解性等方面的儿童才智和创造力均得到全面拓展和彰显,让儿童在享受即兴音乐创作的个性化设计中极大地释放创作热情,拓展了能力,“解放了人性”。

二、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借鉴作用

奥尔夫的“原本性”是其教育体系的精髓。不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是以人的教育为前提。奥尔夫说:“把原本性的音乐引进学校,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一方面根本是对成长着的人的一种贯穿始终的教化手段,另一方面对专业音乐家的培养,在他们的所有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4]因此,本文认为“原本性”音乐教育不仅是指儿童音乐教育,它也理应是包括专业音乐教育在内的一切音乐教育基础的这样一种教育观,它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培养“人”为宗旨。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教学工具的运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学教材与形式的组织等方面均彰显“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当今我国音乐教育实践中培养“拔尖专门性人才”的传统观念仍旧存在,把原本属于全体所有人享受音乐的权利变成有选择的个别少数人独断的专利,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灌输和训练,忽视“人”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主导地位,轻视“人”对音乐潜能的唤醒、参与创造,造成以“重技轻艺”为表征的“乐与人”关系的颠倒。因此我们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该转变“育才”观念,执行“育人”理念和得力措施。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人,其首要任务是为了众多的孩子们着想,而不是培养音乐家,音乐是手段、教育人、培养人才是目的”[5]。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理念也特别强调指出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塑造“人”的工程的教育,在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层面与奥尔夫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要做到:第一,要真正做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建立人人平等意识,根据每人不同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使人人的音乐潜能得到全面开发并从中受益,达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标;第二,要摒弃“重技轻艺”的弊端,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全程贯穿“以审美为核心”理念,在体验创造、表现享受音乐美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智慧的启迪、情操的陶冶、修养的提高、人格的完善,最后促进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目标。

(二)音乐教育是以音乐教育内容、方法为载体,强调“以人为本”,激发兴趣、亲身实践、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创造性教育。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是以节奏为基础、强调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的主动学习音乐的教育形式。不论是以节奏朗诵和歌唱为主的“声音模式”,还是以动作、声势、表演等内容的“形体模式”,还是以乐器演奏为主的“表演模式”都是基于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自然天性、切合儿童身心特点最自然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是以动作、语言及音乐有机巧妙结合自然的方式引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感受、反应、想象、创造实践中更深层次地领悟音乐学习内涵,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真实音乐需求。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旧存在,甚至课堂上常常出现“隐晦艰涩”的专业理论名词,不顾学生的感受进行狂轰乱炸,导致学生“喜爱音乐而恐惧音乐课”的严重状况。针对此现象,教师要把握、计划好不同教学阶段的教育过程,强调要在注重学生审美心理和其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多样丰富,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把他们的潜能唤醒、诱发兴趣,在积极参与、亲身体验鉴赏和表现创造音乐的寓教于乐的音乐活动中开发创造性潜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实现对音乐本体自身特有的内涵意义的领悟体与理解。

(三)音乐教育的功能体现在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奥尔夫音乐教育是采用“接近土壤、自然、机体”,基于母语的说跳奏唱的音乐教育,具有本民族原本性原始素材音乐之开端适用特点的理念蕴含。奥尔夫强调各国音乐都有文化价值的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倡导教学中采用符合本民族人们审美习惯和传统的音乐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学习知识技能的提升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就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来说,“欧洲中心论”仍占教学主流。如从开始接触学习音乐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到进入音乐院校学习的诸如“四大件”等诸多课程,基本涵盖西方音乐课程的经典。建国后虽然有改观迹象,但时至今日,学校音乐教育领域的西乐教学主流状况并无实质性变革。本文认为,应适当调整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增加中国音乐的课程设置,如中国音乐音感练习、传统音乐概论及中国的“四大件”等整体系列富有中国特色课程;树立外国音乐为后辅中国音乐为先主的理念;拓展广阔视野,加强开发本土音乐资源;将当地民间歌舞、戏曲说唱等具有审美价值的乡土音乐(如一勾勾、豫剧、昆曲、京剧等)引入音乐课堂;在中国传统各民族音乐语汇(音、调、音腔、板、眼、板式等)基础上进行创编传播、创造编写出切合中国学生身心发展实际且富有民族特色的价值较高的教材和作品;使学生在大量传统音乐民俗活动的熏染中,感受熟知我国民族音乐,领悟探寻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规律和民族特性蕴含,继承、弘扬本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音乐教育的积极作用。

综上,我们要充分掌握和领悟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念精神实质,在学习分析、借鉴比较音乐教育体系先进理念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考虑基于本民族本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音乐发展水平,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教育理念,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因材施教,注重实践创造,发挥即兴幻想和创造性个性,挖掘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富有神蕴的“原本性”因素,“诉诸感性,回归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奥尔夫理念儿童
符号分析视角下的“奥尔夫热”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联合体育游戏对轻中度ASD儿童社交能力的干预研究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