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璞
(南阳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几千年来,勤劳智慧的中原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作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南阳汉画档案文化凝结着汉代先民的伟大智慧,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映射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传承南阳汉画档案文化中的优秀文化,有益于增强世人的民族自信心,为追求“人类命运的共同体”,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追求和谐完美生活而自强不息。
南阳汉画档案文化出土于汉代墓葬,为墓壁石、砖上雕刻的画像。南阳人有石、砖砌墓的传统,这是由南阳的地理位置和汉代冶铁业及商贸业发展所决定的。一是南阳地理位置优越。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与豫陕鄂三省交界,三面环山,山中有丰富石料,石质坚固,是墓葬画像载体的天然材料。二是南阳交通便利。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1]。三是汉代的南阳商业和冶铁业发达。早在战国时期南阳就是著名的冶铁中心,汉代南阳冶铁产业更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得铁制工具成了工匠刻绘画像的得力器具。四是光武帝刘秀铸就了南阳帝乡文化。南阳素有“南都”“帝乡”之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2]独特的帝乡文化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五是汉代孝亲礼仪的影响。汉代提倡以孝治天下,尤其注重丧葬礼仪,以致出现“框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垄必巨”[3]的厚葬风俗。繁盛的经济、厚葬的风俗、多山多石以及冶铁业的发展为南阳墓葬石刻画像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普通档案用文字承载内容,且载体是纸质,纸质档案易破损,文字易丢失。南阳汉画档案文化则以画像承载文化内容,而且载体是石、砖,即将汉代先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礼仪风俗等以画像形式刻绘于墓葬石壁上。如战胜旱灾的“后羿射日”,是在石壁上刻绘10只鸟代表太阳,树下刻后羿拉弓射鸟,由此反映先民勇战旱灾的精神风貌;而追求和谐的画像则是以伏羲女娲交尾的画像来表现,反映先民对阴阳和谐的追求,也昭示着人类灵魂深处潜藏的对自然力量的崇敬和与自然完美契合的精神。南阳汉画档案文化的内容都是刻在石砖上的画像,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同时,画像刻在石、砖上,内容能持久保存。鲁迅先生曾对汉画高度地评价: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唐人线画,流动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以画像承载文化,内容生动、形象,最具艺术魅力,并且刻在石、砖上千古不变,档案信息真实可靠。
著名档案学家吴宝康先生说:“档案承载、凝固的不仅仅是社会活动的原始记录,它通过各种载体形式表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政治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4]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礼记·曲礼上》云:“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5]礼仪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提高了道德修养。汉画就有不少刻绘礼仪的文化,如反映孝亲礼仪的“授王杖”画像、“庖厨图”中执鸠杖的老人画像、反映祭祀礼仪的“墓祀图”等。汉代奉行的孝亲礼仪是先民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创造的孝亲行为,这种行为具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价值,促进了家庭和睦,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除孝亲礼仪外,生活中也处处遵守礼仪,如唐河汉墓出土的“拜谒图”体现出拜谒礼仪、沙岗店出土的“百戏·宴饮图”反映宴请礼仪等。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炎、黄二帝教民耕种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渔猎文化。汉代农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铁农具和耕牛的普遍推广、使用使南阳的农业生产处于领先地位。如南阳市邢营出土的“耕耘图”、白河滩出土的“牛郎织女”图、英庄出土的“牵牛图”和“牛车图”等,都是通过汉画像石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面貌。捕鱼狩猎是汉代先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从汉画档案文化看,南阳的汉代先民渔猎方式多种多样,显示了先民的智慧和生存的本领。例如:王庄汉墓出土的“畋猎图”,再现了汉代利用猎犬捕兽的生动场面;南阳市郊出土的“宴饮图”,桌案上就有鱼。农耕渔猎文化充分显示出先民的勤劳和智慧,为生存不辞辛苦地开拓获取生活资源的进取精神。
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鼎盛期,而汉画档案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形象地再现了历史面貌。如唐河针织厂出土的“高祖斩蛇”画像,画面上一戴冠男子,双手执钺,钺折人仰,另一男子冠抛空中,瞪目张口,手执长剑力斩身前长蛇。高祖斩蛇后,举义旗,反抗暴秦,斩蛇画像彰显出刘邦的胆略和魄力。唐河针织厂出土的“鸿门宴”画像石,画面的右边刻绘项羽与刘邦相向对坐,画中为项庄舞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宴会暗流涌动,刘邦命悬一线,高度危险的情节和氛围渲染得逼真、生动,唐河针织厂汉墓出土的“范雎受袍”“聂政自屠”“荆轲刺秦王”等画像,均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面貌和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品格。
墓葬画像“既是汉代人观念信仰、价值取向的反映,又是汉代民风民俗的折光”[6]。汉画档案真实记载了汉代先民的民俗生活,再现了汉代社会民众的生活和精神风貌,如南阳邢营出土的“耕耘图”,反映了区种法的耕种民俗;挂神荼、郁垒则体现了汉代先民的节日民俗,春节将桃木削成神荼、郁垒的形象挂在门口以镇宅辟邪,而墓葬刻绘神荼、郁垒是汉代先民事死如事生的心理表现。汉代的宴饮民俗最有特色,即宴饮必有乐舞,如南阳出土的“宴饮图”,其中就有乐伎奏乐的场面。“庖厨图”彰显的是汉代饮食民俗。汉代民风淳厚,饮食丰腴,饮食民俗丰富多彩。除此之外,南阳汉画档案还反映了战争文化,如唐河出土的“黄帝战蚩尤”图,新野出土的“胡汉战争”图等。
薛匡勇先生说:“档案载体的民族文化价值是档案文化价值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7]南阳汉画档案文化寄情于石,寓教于画,包孕着先民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优秀品格,传承汉画档案中的优秀文化,对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发展、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黑格尔说:“中国百姓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8]爱国是中国人的本性,特别是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更能体现出爱国本色。南阳汉画刻绘了很多忠君爱国、义气当头、侠骨义胆的英雄人物,如“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晏子谏齐景公”中的“晏子”、“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要离刺庆忌”中的“要离”、“胡汉战争”中的抗胡勇士等,画像中的历史人物一个个侠骨义胆,忠心耿耿,在国家的危难关头赴仁蹈义、忠心报国,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当今世界还面临着强权主义的入侵和反华势力的浸透,需要我们树立爱国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而南阳汉画档案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引领世人树立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的爱国情怀,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实现复兴中国梦奋力前行。
汉代追求“天人合一”,表现了汉代先民的生存智慧。天人和谐是人的生存之道,天、地、人和谐,人才能生活在天地间。汉代先民与天斗,与地斗,战旱灾,祛水灾,努力追求天人和谐。南阳汉代墓葬出土的“虎吃女魃”“后羿射日”等画像,则是汉代先民抗击旱灾、追求天人和谐的生动写照。“天人合一”“阴阳和谐”是先民对人生的参悟,对自然的参悟,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当今地震时有发生,天旱雨涝也是常见,再加上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是人类的生存之道。而汉画档案中先民与自然抗争、努力追求和谐的精神,能警醒世人以正视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由此认识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性,建立和谐的生存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
汉代以孝治天下,将孝提高到政治高度。统治者导民以孝,使老人老有所养,既安定了家庭,又和谐了社会。在以孝治天下方略的影响下,汉代社会孝子辈出,行孝蔚然成风,出现了众多的孝子贤孙,从而传承了孝亲美德。南阳汉画档案文化中的“庖厨图”“祭祀图”等,展现出汉代社会的孝亲伦理。汉代的孝亲美德在今天仍有其价值,只有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才能维系社会的安定和种族的繁衍,而南阳汉画档案文化中孝亲文化有唤醒世人孝亲美德、扶正社会不良风气的价值。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务实就是讲究实际,这是中国农耕文化形成的一种民族品格。南阳汉画中的“耕耘图”“罟鱼图”“畋猎图”“牛郎织女图”等,无不彰显先民勤奋劳作的精神和务实的品格。这些图像能激发世人追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形成务实的品格。而今国民生活虽然提高了不少,但有些偏远山区仍处在贫困落后的状态。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国民勤劳实干,传承汉代先民勤劳务实的品格,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信”这一社会道德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核心要素。汉代是一个重义守信的时代,南阳又兴任侠之风,作为时代产物的墓葬石刻画像,依存着汉代社会“信”的理念和道德伦理观的内容。如汉画档案中的“荆轲刺秦王”“聂政自屠”“二桃杀三士”等画像,反映的都是信义之士的故事,他们的信义行为,维护了社会的道德规范。《论语》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礼记》亦曰:“言必先信,行必中正。”千百年来人们遵守儒家诺言,信义成为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然而当今社会却出现诚信缺失和信用危机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文明的形成与建设,甚至影响到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信义”来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提高公民的道德文明素质,而南阳汉画中有关“信”“义”的故事有利于激发人们树信立义,培养自己的信义品质。
1.利用旅游传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产业。到南阳旅游的人必去汉画馆看汉画,汉画馆一年要接待数十万次游客,汉画馆应时而改进,设置动画放映厅、汉代歌舞厅、汉代小歌剧,满足游客的兴趣。如将“高祖斩蛇”“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二桃杀三士”等汉画像石主题故事制成动画,游客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接受爱国主义和信义的教育,从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并促使其树信立德;同时可把“牛郎织女”“夫妻耕耘”等汉画像石主题故事编排成小歌剧、小戏剧,让游客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了解汉代先民的生活方式,从中悟出先民精神,从而塑造自己勤劳务实的品格。
2.利用网络传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发布的信息称“截至2018年12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12亿,占网民总体的73.9%,网络视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之一”[9]。而网络信息量极大,能满足人们的各种信息需求,由此,手机网络便利、快捷的特点对个体接受优秀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优势。汉画馆可以利用微信、抖音等形式将汉画中反映爱国主义精神和勤劳务实品格的故事,如“完璧归赵”“荆轲刺秦王”“罟鱼图”等主题,采用电视艺术制作手段,编制成小视频在网络传播。同时,也可利用三维手段,让画像中的人物、故事走近观众,使其得到精神滋养,增强爱国情怀,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1.渗进课堂教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关键在于教育。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阶段,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文化的涌入,严重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有些学生热衷过圣诞节,崇尚圣诞老人而不知孝敬自己的父母;戏说历史,恶搞名人,不知敬畏经典等。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丢,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从教育入手。教育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并增加其在中考、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应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应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优秀品格的培养。而南阳汉画档案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吻合。教师授课时,应适当地将汉画故事与课文内容融合,并通过多媒体将画像展示出来,对着画像讲故事,不但能“给学生提供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10],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如讲“完璧归赵”,可要求学生学习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品质,弘扬其爱国主义精神等。汉画故事与教学内容融合,要找准切合点,做到天衣无缝,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收编入教材。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弘扬传统文化一是要融入课堂,二是要编入教材,并强调:“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思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1]教材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教科书,因此教材的编写,必须以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为导向,选取适合培养学生优秀品质的教材内容。同时,选取教材内容还应立足于本土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而南阳汉画档案中的优秀文化是南阳地方特有的传统文化,文化内容有利于培养中小学优秀品德,因此将汉画中的内容适当地编入教材,如“鸿门宴”“后羿射日”等,让学生从这些教材内容中了解历史,懂得以国家利益为重,悟出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的重要性,以此热爱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进文化建设。
1.扩大学术交流范围,促使南阳汉画档案优秀文化的传承。南阳汉画研究学术交流日趋活跃,相关研究已全面铺开。如南阳国风汉画研究院、南阳汉画研究会等,每年都要进行学术交流,征集论文,刊发汉画研究成果,同时地方高校硕、博士研究论文,教师的科研方向也有选取汉画研究的,学术研究对弘扬南阳汉画档案优秀文化起到了助推作用。然而学术交流仅限于各省零星的学者和地方高校,交流范围狭窄,不利于弘扬中原南阳汉画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必须拓宽交流渠道,扩大交流范围,让国内外学者和汉画爱好者共同参与研究,定期进行学术交流,让南阳汉画档案优秀文化走向全国,走出国门,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提升汉画档案文化品牌,利用品牌价值扩大传承范围。南阳画像石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现象,深深地打上了南阳汉代文化的烙印,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南阳这一特定区域和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展现。因此,可将中原南阳汉画档案文化申报国家或世界文化遗产,提升汉画档案文化的品牌价值。南阳汉画档案文化符合申报国家或世界遗产的条件标准:一是南阳汉画文化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原汁原味的中华民族艺术形式”[12],具有独特性、艺术性,能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等方面产生影响;二是南阳汉画档案文化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融合的产物,可成为石刻绘画艺术的见证;三是画像刻绘的内容蕴含的精髓与当代传统思想、信仰有直接或实质关联,如爱国精神、诚信美德、忠义品格等。汉画档案文化其中蕴含的价值不但与中国的和谐价值观吻合,而且也是国家和世界人民所追求的,它可以激发人奋勇拼搏,为建设自己的国家、追求和谐生活提供力量源泉。因此,提升汉画档案文化的品牌,可使中原南阳汉画档案优秀文化传播范围更广,传承的力度更大。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力量之源”[13]。中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核心,而南阳汉画档案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14]。南阳汉画档案文化独特而有个性,其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历史时段的文化积淀,在这块文化沃土上,还需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15],才能创造出社会主义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