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洋 陈祥华
档案理论是开展档案工作的基础和根基,依托档案理论知识体系构建,对档案文化进行传播意义深远。在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依托于五大理论基础,充分了解各个理论的内涵,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文化传播方式,以此来促使档案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客观规律,促进文化传播的发展,提高档案文化传播的质量与效率。
档案价值理论包含了多种,如档案价值、价值形态、价值规律等。档案价值理论的基础则为档案的双重价值理论与双元价值理论。其中,档案的双重价值理论主要为档案构成的初始价值以及对外的附加价值。初始价值包含了对于法律、单位、执行等方面,其第一重价值主要是档案对于单位的价值,第二重则主要是档案对于个人的价值,两者的关系是先达到第一重价值,随后过渡到第二重价值。而档案双元价值,一方面是工具价值,即人们使用档案主要是借助了其结构功能;另一方面是信息价值,即档案中的信息内容对于工作与个人观念的影响。[1]在不同的文化工具与历史背景中,档案价值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其体现了地区、民族以及国家的特点。因此,档案的价值理论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推动档案文化的发展。
档案文化传播中,传播的主要理论便是大众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包含了多个方面的传播形式,如新闻媒体传播、个人传播、单位传播等。其传播的形式可以以金字塔的方式来表示,最顶端的为社会范围传播,如大众媒体传播;第二层为机构化的有组织传播,如政治体系或商业公司传播;第三层为集团之间或协会传播,如地方传播;第四层为小团体之间的传播,如家庭传播;第五层为人际传播,如两人之间或夫妻之间传播;第六层为自身之间的传播,如自身对于信息的处理。在档案的大众传播中,需要充分了解大众传播的理论基础,以更为广泛的形式进行档案文化传播,促使档案文化的影响力能够得到扩张,更加有效地体现档案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档案文化传播形式得到了拓展,文化共享理论也随着网络平台的构建而得到了发展。在文化共享理论中,最为重要的点便是能够促使受众人群更广、传播效率更高,尽可能减少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文化差异,确保人民的文化权益。实现档案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共享,不但要让人们能够共享档案文件,同时还要让人们能够创造共享文件,分享文化成果。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均匀,部分贫穷地区在接受文化信息方面的能力较差,而文化共享理论的运用就是要促使所有地区的人均能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档案文化。在档案文化共享中,人们需要具备三种身份,承担三项责任,即他们是档案的创造者与生产者,同时也是档案文化的共享者,他们需要肩负起创造、生产以及传递的责任。
信息资源是档案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档案文化中的信息资源主要包含了技术、设备、资料、各项活动等,需要针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地整理与统计,促使其能够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帮助。因此,基于信息资源开发理论,需要针对档案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以及现阶段社会对于档案文化的需求,科学构建档案资源体系,并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促使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按照规范标准来划定档案范围,确保档案的内容更加完善、更具价值。从文化传播方面来看,档案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传播性,因此,内容需要具备真实性、有效性、代表性等特点,用充实的档案内容,更好地促进档案文化的传播。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阶段各项工作中的主流思想,对于档案文化传播来说也并不例外。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档案文化传播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自身的作用,更新档案文化传播理念,更多利用信息化技术,不断提拓宽档案传播的途径。二是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接受者的个人感受,以人的权益为主体,以实现人们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尽可能地满足公民对于档案的需求,确保档案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三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能够有效促进档案文化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档案的主要作用是为人民服务,在档案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促使人们更加容易接受档案文化,充分了解档案文化的内容,并通过档案文化来获取相应的利益。也进而能够促使更多人参与到档案创造、传播与生产当中,有效地促进档案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档案文化传播是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为目的,依托档案信息资源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是发挥档案价值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途径。大数据时代里,一个好的档案文化传播活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其传播内容必须依托档案、取自档案,具有档案元素,包含档案符号。二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挖掘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内涵丰富。三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包括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2]因此,在信息时代下进行档案文化传播,必须做到利用档案重构来探析档案原始文化价值,从而与档案需求匹配。与此同时,利用网路矩阵,实现线上线下互动,进而扩大档案传播的社会效益以及影响力。
目前档案文化传播存在交融度不够、关注度缺乏的问题,档案部门通过社交媒体发布消息,内容大多局限于档案管理和档案信息,互动性不强。传播渠道不畅通,档案文献汇编重管轻用的现象严重,表现为用户对档案文化产品在线上和线下无法获取。依据大众传播基础理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疏通传播渠道,发挥网媒优势。互联网可以为档案部门和社会公众构建一个实时双向的信息通道,有利于实现档案与公众的“零距离”沟通。[3]继续发挥线下传播优势,考虑和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合作,增强群众对于线下档案文献汇编的认识;结合各类档案展览和档案论坛,做好线下宣传。同时,对于线上传播,除了在档案馆网站上进行链接展示,可以充分利用技术,发挥平台效益,尝试利用腾讯、微信、微博、手机、数字电视等新媒体进行档案文化传播。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文化创意灵感的源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宣传档案文化,可以使之形成独具特色的档案网络文化。将档案数字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整合档案文化资源,不断夯实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档案部门应开发宣传档案业务的专门网站,适时发布相关档案信息、工作动态,可以建立网上档案展览大厅,也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档案利用工作。开辟网上档案论坛,为档案人提供交流、讨论档案业务的平台。利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平台创建名词也是非常有益的传播手段。腾讯、微信、微博易于操作,而且使用的人数也较多。档案部门应将档案本身的吸引力,通过这信息途径展现出来。
档案重构有利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它是在不改变档案实质及原有记录信息的情况下,对相关档案史料进行分析整合,产生新的有创意的、有吸引力的档案内容价值。档案文化传播以内容为王,只有内容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才能广泛迅速传播。档案生动记录了个人、组织、城市、社会的发展变迁,构成了个人记忆、城市记忆和社会记忆的一部分,如何通过档案重构来深入挖掘其包含的主题信息,形成有吸引力的档案文化,成为档案有效传播的关键。[4]档案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事件策划、主题策划、概念策划、意展览的方式对档案资源进行重构,从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出发,建设有新闻价值、能吸引社会媒体和人民群众兴趣与关注度的档案文化。
档案人是档案文化传播的主要实践者和传播者,是档案文化传播的关键所在。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档案文化传播者需要熟悉并掌握新媒体知识和技能。档案文化传播者虽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新媒体如社交网站、博客、微信、微博等,但仅处于对新媒体的简单应用阶段,而对于新媒体的最新技术、传播特征、受众人群、工作方式、应用领域等并不十分清楚,很难做到快捷地向合适的新媒体提供相关的档案信息。因此,档案文化传播者需要提高自身熟练驾驭应用新媒体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档案信息加工,及时解决档案文化传播中的问题,以达到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效果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