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军
(临沂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0)
“九·一八”是让每个中国人刻骨铭心的日子,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发表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兵士劳苦民众,必须坚决一致在争取工农革命胜利自求解放的利益之下,实行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斗争。只有广大群众的革命铁拳,才能制止帝国主义的暴行,驱逐帝国主义滚出中国!”[1](P548)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凶残的兽性和膨胀的侵华野心,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除武装斗争外,还运用各种方式大力开展抗日招贴的文化宣传,强调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工厂中、村庄中、兵营中、学校中,张贴壁报、捷报、标语、图画、传单,或散发在群众中间”。[2](P137)
“七·七事变”则标志着全面抗战的爆发,中国共产党在积极进行武装抗日的同时,也更加重视抗战文化的建设,1938年10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其中指出:“在一切为着战争的原则下,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应使之适合战争的需要。”[3](P526)时代的呼唤,使此时的文化宣传融入到一切为抗战服务的大潮之中。
招贴宣传中文字鼓动的功效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明确清晰的语言,传达出承载和凸显传播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奋斗的目标,减少受众在面对图像时产生的歧义和猜测,毕竟在所有的传达途径中,文字表达的讯息最具明晰的指向性;二是通过文字即时准确地编排和逻辑的组织让讯息迅速传达给受众,发挥传播的时效性。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招贴宣传中的文字鼓动效应,1929年12月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中就指出“壁报为对群众宣传的重要方法之一。军及纵队各为一单位办一壁报,由政治部宣传科负责,名字均叫做《时事简报》。内容是:(1)国际国内政治消息;(2)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3)红军工作情形。每星期至少出一张。”[4](P14)
在山东抗战之初,中共山东省委就积极发挥抗日招贴宣传的文字鼓动效应。1937年10月,日军嗜血的刺刀捅过了鲁北和冀南,为了更好地鼓动山东军民的抗敌士气,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和在聊城专署任职的中共党员赵伊坪,组织委派了以共产党员和民先队员为骨干的青年学生——作为范筑先部的抗战政训服务员,奔赴聊城战场。与战场枪炮轰鸣的惨烈相比,更可怕的是前线官兵面临着线路不畅、讯息不达所造成外部消息的隔绝,它好比是让一个健全人瞬间失明失聪,不仅造成前线抗战官兵士气的低落,甚至影响到作战计划的合理制定。在这种情形下,热血救国的抗战政训服务员按照政训处秘书、共产党员姚第鸿的指示,办起了山东抗战前线最早的时事壁报,为了办报,枪林弹雨下“每天早上我们到长途电话局收听和记录新闻广播,回来以后,把收听的消息,写成大幅壁报,贴在大院里的墙上”。[5](P204)时事壁报的出现,开阔了山东抗战将士的抗日战局观,满足了大家渴望得到抗战最新战果的愿望,提升了军民的抗战斗志。
山东沦陷后,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全省发动武装起义,组建抗日武装。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12月,整合了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形成统一指挥的山东纵队;1939年初,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山东,与山东纵队一起创建了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区为基础的山东抗日根据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需要无数的“文艺工作者,起来!保卫与巩固抗日根据地!保卫与巩固敌人后方的文化堡垒!”[6]为了培养和造就这些文艺工作者,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创办了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山东鲁迅艺术学校培养的是一切为抗战服务的新艺术家,“这批新的艺术家,将不同于过去所有的一切艺术家的,在山东的每个角落里,会有他们的作品出现着,在每个战场上,会有他们英勇地活跃着”。[7]带着革命的使命和担当,他们呼喊出了“‘作品到街上去!’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口号”[8]的誓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工作者遵循着“贴、写都要在要道口,大墙壁,应以显眼醒目美观为原则”[9]的要求,用壁报、墙报、漫画、标语等街头艺术形式构筑起了抗日招贴宣传的绚丽彩幕。
随着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和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号召根据地军民充分认识到“山东是处在敌人的后方,是处在敌人经常的扫荡之下;因此我们的环境是战争的环境,我们的文化运动也应是适合于这个战争的环境与要求,担负起教育广大工农群众的工作”。[10]这个政治任务,要“尽可能的并用一切艺术的宣传方式(语言、文字、歌咏、戏剧、绘画……)”[11]来进行抗日文化宣传。
招贴宣传离不开对文字的识读,但民国时期的山东由于灾荒不断和匪患横行,到抗战前的1936年,山东全境的“学龄儿童失学率仍占60%,成人中的文盲仍占80%以上”。[12](P3)根据地由于大多地处鲁中、鲁南的山区,这种情形更为严重,因此招贴宣传在文字的运用上力求通俗易懂,多用妇孺皆知的民俗口语和日常用语,即“首先要求简明通俗,要用老百姓的语言说老百姓要说的话,每一篇稿都应短小精悍,不要拖泥带水。第二、要有丰富的斗争性,煽动性……因此,文章不仅要尽可能用民间的口语,而且需要利用民间的形式,如山歌、民谣、鼓词、小调等”。[13]“利用民间的形式”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宣传上的一个重要表现,是鼓动中国广大民众和军队抗日救亡宣传的必然选择。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所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号召全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民族化,其后朱德在延安鲁艺文学院所作《三年来华北宣传战中的艺术工作》的报告中也明确指出:“认清对象,便提出一个问题——艺术的民族形式和民间形式的问题,也就是大众化和通俗化的问题”。[14](P105)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招贴宣传即以追求大众化和通俗化的宣传功效为目的,积极推动墙头诗、街头报宣传的运动,因为“墙头诗以大众为对象,它的内容最容易而又最广泛地为大众所理解,它的形式简单,明了,易于记忆”。[15]并把“有街头报道最多者(全县计算)”作为“猛烈的展开十项竞赛大运动”[16](P397)的重要指标。这些宣传抗日救亡、保家卫国的招贴宣传文字,既有像“高粱叶子青又青,一九四二夏反攻,工农大众联合起,管叫日本把命送”这种借助于流传甚广的《九一八小调》中的“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歌词改编而成的街头诗歌,也有像“日本鬼,喝凉水儿,破了船,沉了底儿”读起来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还有带着叙述性民谣性质的“王老大,大老王,听我把家乡说端详,家住山东××县,家中颇有钱和粮,自从今年春天里,鬼子来了个大扫荡,家具骡马都抢走,剩下的东西火烧光,一心一意把仇报,把鬼子打到鸭绿江”[17]的墙头词语,它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在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民众之中广泛传播。招贴文字的宣传不仅有平易通俗的墙头诗、街头报,还有激昂简短的标语,如“驱逐日寇出中国、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还政于民、以民治国、民主实现”、“全体动员起来!清除汉奸!”等,这些标语文字正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抗日宣传中所要求的“宣传的内容务必尖锐的反映具体的政治号召,中心通俗,富有煽动性”[18]的具体体现。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招贴文字除了宣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民众教育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冬学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为根据地民众实施的扫盲脱盲的重要举措。1940年11月,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在延安成立,协会的任务和宗旨就是“帮助政府用新文字开展冬学运动和国民教育、社会教育等”。[19](P205)为响应延安边区的号召,《大众日报》发表社论强调“冬学运动不仅可以广泛的扫除文盲和政治盲,可以推动国民教育的开展,并且对于根据地的建设、民主政权的巩固与群众工作的深入,都是重要的一环”。[20]
冬学的意义虽然重大,但只有广泛发动根据地民众积极参与,才能将这种意义化为现实。为此,山东抗日根据地将宣传冬学和动员民众视为必不可少的一环,除宣传机关的报纸、刊物等刊发消息、撰写社论进行宣传动员外,更接地气的措施是要发挥招贴文字的宣传作用,即“在开办冬学的村里要大量贴标语,编写墙报,以简单明了的词句来鼓动,造成一个热潮”。[21]在这种号召和鼓动下,冬学运动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得颇有成效,以1941年鲁中抗日根据地为例,“共建立夜校1200处、学员34000人,识字班931处、学员70000人,识字牌共有3000个,俱乐部约1000处以上。在较短的时间内,扫除文盲14万人”。[22](P490)
作为招贴宣传的基础,文字以严整精辟、规范有序的逻辑性和通俗性让民众明晰地接收到中国共产党在建设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军政方针及抗战到底的决心意志,同时在文字表达内容外,招贴特有的视觉形式感起到了将这种宣传效应放大和强化的作用。顾名思义,“招”即指招引观揽者的注意力,“贴” 即悬挂和张贴,招贴的本义即有“为吸引大众的视觉关注力而张贴悬挂”之意。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视觉感知对认知事物的影响占到80%以上,是信息输入和采集的最主要途径,但视觉感知对被感知客体具有选择性,当被感知客体与以往的视觉经验重叠吻合时,视觉感知的指向性及目标性往往趋于钝化和封闭,若要激发出“吸引大众的视觉关注力”的效果来,就要求被感知客体具有不同于以往视觉经验的差异性和区分度。
因此,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壁报、墙报、标语等非常注重对招贴元素的细节把握,通过与以往视觉经验具有差异性的版面设计和字体形式区分度的空间布局和视觉表现来强化传递抗战讯息的功能,壁报、墙报等的版面设计要做到“排版的多样性……如果可能抄成一架飞机形、斧头形或耕牛形。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23]同时版面间的分栏也需要尽心设计,因为“分栏。——按文章的种类或体裁分为若干栏,各栏及每篇文章的标题,都要用颜色纸和颜料来划分和誊写。每栏彼此要有鲜明的界限;如有插图漫画,应与文稿的内容相符,既可吸引读者的注意,也可使读者易于了解其内容。”[24]同样,为了达到更好地视觉效应,标语字体的书写也要醒目规范,“在形式上,标语字要大些,不写新创的简体字,要有标点,最好写正楷”,[25]以避免在面对宣传受众时产生不必要的误读和歧义。
如果说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贴宣传中进行招贴元素的内化整合是为了使讯息更为流畅达意,那么对招贴样态的外化置放就是给招贴宣传营造氛围的设景传情。对于这种设景传情之举,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宣传工作者们深有感悟,他们用“猛烈的煽动,严酷的分析,真实的美丽,跳动的明朗,创造丰富的传播方法:小壁报,彩色粉笔,美好清楚的油印本,大众化的小书店,和音乐配合起来,和大众绘画配合起来,庙墙上题诗,戏台上标词……以及一切最富有情感氛围,文艺氛围的场合”[26]来增进和提高宣传功效。
山东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积极谋求联合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抗日救亡的斗争,1940年8月,在鲁中南抗日根据地沂(水)临(沂)边的青驼寺成立了“山东省各界救国联合会”,并隆重召开了“山东联合大会”,来自胶东、鲁南、鲁西、鲁北各抗日根据地的工、农、青、妇等社会各界代表共300多人莅临大会。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而言,这次大会意义非凡,因为“联合大会的开幕,正是处在我国抗战空前的妥协投降的危机时期……使我们抗战第四年的开端走上了空前的困难与空前的危险,这种危险与困难同样影响了山东今后的抗战”。[27]正是在抗战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刻,山东抗日根据地以这次大会践行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既定政策,为扫除“亡国论”“降日论”等悲观主义情绪,精诚团结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抗日,宣扬不畏艰难、抗日必胜的信念,招贴宣传通过在大会开幕现场悬挂张贴进行的外化置放,营造出了情感性的视觉氛围。首先作为特写场景的主席台,是会场的焦点和会议主题的表征,张贴在“台上革命领袖的画象,面向全场,更给鲜艳的会场加上庄严的情调,整个的大会会场沉在庄严,肃穆,鲜艳,壮丽的空气中,有力的暗示出:在广大人力的基础上,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不久即将出现!”[28]而后放眼会场全景,“墙壁上,高空中,都挂满了炫目的漫画,大大小小的锦帐,绿的、红的、黄的、蓝的、剪贴的、刺绣的,各色各样的,布面上的,各种精辟生动的词句里,充满对大会的赞美祝贺与拥护”。[29]此时,体现在宣传功效上的就不仅是招贴宣传在立体张贴空间的维度增加,而是通过图像、色彩的强化组合,将之前局限在孤立静止的视觉平面上的映象变成了互动交融的情与景的汇接。
山东抗日根据地招贴的宣传功效并不仅限于文字的鼓动和视觉的传情,呼喊口号标语所带来声情并茂的听觉震撼也是它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依宣传的类型划分,口号是招贴的语言表现形式,或者更形象地说,标语的张贴悬挂、传单的印发传看等招贴形式是口号的母体存在,由此可见,口号的呼喊并非是热血沸腾、豪起一时之兴的慷慨陈词,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凝练在标语、传单上具有气势、明了简洁而又目的明确的鼓动之语。早在抗战爆发前,刘少奇同志就指出:“在群众一切争斗中,口号的作用极大。”[30](P844)
山东抗日根据地在招贴宣传中将标语、传单转化为口号的呼喊就是一个常态形式,常常是集会之时,将“会场设于×村外树林中,以黄色布幕与苇席筑成,场中遍布抗战领袖相,鲜艳夺目之献旗贺匾标语写着各种生动词句,如‘农民救星’‘巩固扩大组织,创造莒南模范农救会’‘工农是全人类的衣食父母’‘一人一条心,穷到骨头筋,万众一条心,黄土变成金’,粗识文字的代表均一一朗诵,指点别人”。[31]可见,呼喊口号不单是免除了不识字的民众面对标语、传单等招贴宣传时无法辨识的尴尬,更重要的是那些由千百人众口一词呼喊而出的激昂之声在统一的节奏下汇聚成雄浑的和声,用强劲持久、厚重激荡的声波把招贴的内容弥漫于天地之间,将视觉的特定指向性空间拓展为声源的发散场域性空间,赋予了招贴宣传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的双重力度。
实现招贴宣传的这种双重感染力度是有序进行的,往往是标语、漫画在活动开始前进行视觉铺垫,“在会场的前面,由十八集团军随营学校文艺工作团、鲁迅宣传大队布置着一个图画展览会,大小数百幅,活生生的描画出汪逆卖国罪行。”[32]当活动随着讲演者们饱满激昂的情绪渐入佳境时,会“全场不时发出巨烈的呼声‘接受红军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拥护八路军,扩大八路军,巩固八路军,加入八路军,坚持抗战团结到底!’”[33]到了活动的尾声阶段,讲演者充满感染力的言行又会让现场的民众真切地感受到“每一个人的讲话都激起群众的同情、兴奋、激怒、吼声。……‘拥护国共合作!’‘打到一切反共反八路的汉奸!’的吼声,响成一片”。[34]此时,响成一片的口号正是活动的高潮,是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的双重叠加,也成为招贴释放宣传功效的高峰。
招贴除通过口号的呼喊去传递宣传内容,加深记忆理解,营造环境氛围外,还是表露根据地民众个人和团体意志情感的最佳途径。在建设和巩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救会组织积极配合抗日武装和民主政权,从事抗日救国活动,为根据地民众当家作主,因此“我们要选举真正好人到区农救会负责!”[35]就代表了根据地民众的真实心声,每当他们用双手选出了自己心目中认可的代表,看到“当选的七位区农救会委员走上了主席台,全场都欢腾了,群众伸拳头,高呼着口号:‘拥护区农救会成立!’‘接受区农救会领导!’‘改善农民生活!’”[36]不可否认,口号声声在这时正是他们兴奋喜悦心情的欢舞和激荡。
总之,招贴历来被视为时代政治的宣传利器,考辨山东抗日根据地招贴的宣传功效,离不开时代政治大潮对它的制约和导向,在烽烟四起、举国抗日的岁月里,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招贴宣传注定要摒弃商业和节俗气息,肩负起凝聚民族精神、传递抗战意志、动员民众奋起的抗战责任;由于时局和地域的限制,这一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招贴宣传的表现形式并非我们今天所言的招贴宣传画和招贴广告的样式和类型,壁报、墙报、漫画和标语等是山东抗日根据地这块土壤里生长出的最为盛艳的招贴宣传之花,它们共同释放出了文字的政治鼓动性、视觉的直观传情性、听觉的战斗震撼性的宣传功效,在可感、可视、可闻的三个身心感知维度上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凝结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招贴宣传中的时代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