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需要怎样的全能型记者

2020-12-06 09:32
视听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

杨 洋

随着新闻媒体平台开始“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传统媒介之间相对清晰的界限日益模糊。自媒体的出现,使“人人都是记者”成为现实,新闻事实发生的同时就在网络上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时间、地点等诸多限制。当下的传播不再是过去的“我播你听、我报你看”,受众可通过评论实时参与新闻讨论,还可以在自媒体发布信息、传播信息,这种双向互动性也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传统媒体开始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取长补短,以适应时代需求。这其中,作为关键一环的记者,他们能否转变观念、转型成功,决定着融媒变革能否成功。

一、融媒体记者的“变”

融媒体时代要求记者成为一个“多面手”。广播记者不能仅满足于录制采访,电视记者不能光想着拍画面,报纸记者不再只是埋头写稿,融媒体记者需要成为采、写、录制、剪辑、直播的全能型人才。记者在掌握“融技能”的同时,还应树立“融意识”,“跳”出传统媒介的“框架”,以融媒体角度思考新闻报道,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台播发。任何一家传统媒体机构都可以进行多介质运作,即可以生产视频、音频、文字、图画等多样的新闻产品。

近年来,全国各地传统媒体均投入媒体融合大潮。以南京广电集团为例,成立了融媒体新闻中心,电视、广播、新媒体的记者、编辑、摄像等人员全部划归融媒体新闻中心,从选题策划、新闻生产等方面形成统一管理。

对于一个新闻选题,派出一名记者、一名摄像,一次采集,稿件多次生成,多平台播发。如,南京广电集团策划“4·23”特别报道,寻访渡江第一船报道,记者除了常规新闻采访之外,在现场就进行了音视频直播,在南京电视台牛咔视频APP中实时播出;记者还拍摄了照片,以图文形式在“直播南京”微信公众号报道;在记者写稿时生成多个版本,分别供电视新闻、广播新闻、新媒体采用。

融媒体时代,一稿多发成为常态。记者不仅需要具备传统记者的采写能力、职业操守以及专业素养,还需要具备适应时代发展的全媒体素质。在采访中时常可以看到:报纸记者拿着手机在录视频;电视记者一手拿话筒,一手拿手机直播。记者的采访理念,不再是服务于单一渠道新闻,采访到新闻信息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通过新媒体平台,先把信息传递出去。

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是南京广电借力新媒体的一次有益尝试。南京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的采编人员,将相对枯燥的政策条文、数据等,用H5或图标形式可视化再现,放大了传播效果。在全国人大代表走进南京广电北京直播室录制节目时,记者通过手机录制的全国人大代表受访时的片段,在访谈录制还没结束时,网络版短视频就已在微信平台先行发布。

二、融媒体记者的“不变”

传统媒体记者在求“变”的过程中,也必须有所坚守。当下,信息繁杂,但往往缺乏增量及权威信息,新闻采访风气日益浮躁。为了点击量不顾事实、博人眼球的内容让受众不堪其扰。处于融媒体转型焦虑中的传统媒体记者,应坚守“内容为王”,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等优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记者在创新报道方式的同时,沉下心来做新闻,在深度、广度、专业度上精耕细作。

在新闻信息“碎片化”、海量信息鱼龙混杂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人更应发挥专业优势,从新闻的广度、深度、专业度着手,成为专家型记者。融媒体时代,平台越多,信息越杂,对于好的内容越是“渴望”, 因此,传统媒体不能失去方向,“内容为王”的宗旨不能丢。

当下,不少传统媒体开辟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需要警惕的一种思维是,用传统观念做新媒体。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新闻、视频、音频上传新媒体就可以的,依然需要发挥策划优势。2018年,受台风“温比亚”影响,潍坊遭遇特大洪灾,各级媒体纷纷赶赴现场,一个个感人事迹、一幅幅感人画面组成系列报道,新闻播出后,让人肃然起敬,但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而青州市融媒体新闻中心在移动客户端推出了《暖心!这些颜色担得起一句“谢谢”!》,用“希望绿、温馨橙、深沉蓝”等向人民子弟兵、消防官兵、蓝天救援队等人致敬,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三、体系亟待配套

媒体融合过程中,相应的管理考核体系、配套体系应及时跟上,这也是确保媒体融合成功的重要保障。

当下某些传统媒体在进行“新媒体转型”时往往一味地追求介质齐全的“全媒体”,而不关注各个媒介介质之间是否能“融”;一味地追求记者的“全装备”,却鲜有关注记者是否具备了全介质的“理念”。这种不科学的思路造成了理念的偏差和实操的误区,以至于一些媒介机构在实行全媒体记者战略后导致记者疲于奔命。比如,某报道派出一名记者和摄像,采访现场需要在新媒体客户端中直播,直播时间定在上午9点半,记者9点左右需到现场协调直播时接受采访的人员、站位、与台内直播室试信号等;待半小时直播结束后,记者需拍摄画面,编写精炼文字,以图文形式发出新媒体报道;此后再进行常规新闻采访。一番工作结束,已是中午。下午的写稿过程中,记者以往只需写一篇稿子,现在要写出风格各异的三四篇稿子,供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多平台播发,待走完所有审稿流程发稿时,已到傍晚。这样的生产流程虽然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平台分发”,但多少牺牲了效率与时效。因此,制定合理的融媒体发稿流程是当务之急。

如果把融媒体报道理解为“让记者一人做完所有的事”,这是对融媒体的误读。与其把记者变身“三头六臂”,不如充分梳理、整合不同媒介的发稿流程,明确每一个流程上需要的“螺丝钉”,让其发挥最大效能,以最小的成本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这才是融媒体的核心要义。比如以上述报道为例,可以由一名文字记者、一名直播记者与一名摄像前往现场,彼此分工明确。直播记者负责新媒体平台的现场直播;文字记者先用手机拍摄短视频或照片,传到台内,由新媒体编辑在岗迅速编发,如此流程可确保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新媒体平台已有多形态报道体现;文字记者再负责采写广播、电视等传统稿件,新媒体编辑可根据文字记者提交的完整稿件,编发详细版的图文内容,在“两微一端”等平台跟进报道。相比于记者角色的“大包大揽”,设计科学合理的发稿流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传播速率更高。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浅析县级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中的优势
短视频模式下的传统媒体运营转型
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影响与冲击的策略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
传统媒体微信运作六要诀
以资本运作纾解传统媒体困局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传统媒体应用大数据技术需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