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报道

2020-12-06 09:32:07孙建祥
视听界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受众战略

孙建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十九大修改《中国共产党章程》时,也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我国新时代七项战略之一。这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繁荣的重大决策,而且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自此之后,新闻媒体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农民和农村,为新闻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提升认识,增强创新

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的乡村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性非常强,想要明确报道立场和把握报道尺度,必须首先将涉及政策的相关内容掌握清楚。增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才能在新闻报道中找到创新的角度。在此之前,虽然业内对“三农”方面的报道量已经较大,但是由于对国家战略的认识深度不够,大多呈现出碎片化、单一化、表面化的问题。很多报道仅流于形式,针对实际问题的深层次内容较少。当前自媒体平台层出不穷,传统媒体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对市场环境认识不足,不重视农村平台,因此在进行乡村振兴报道时也不够投入,造成很多农民难点、农村热点、农村经验、农民呼声、农业科技不能在第一时间反映出来。一些记者虽然专职跑农村一线,但仍然是表面文章做得多、深层采访做得少,很多工作都是应付任务,找不准乡村振兴报道的主体,偏离报道方向。

媒体应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立足实际、结合国情,响应十九大的号召,更多地深入到农村,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前线履行记者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应有的作用。时刻坚持新闻媒体的总方向,将乡村的精气神、创新内容、竞争环境、未来发展体现出来。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在报道中多思考,更要多研究和探索,选准报道的重点,从而给新闻报道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把握和解读中,既要做到高瞻远瞩,又要做到脚踏实地,从全局出发,履行职责、把握定位,提升媒体的竞争力和传播力。要在体制上大胆追求创新,扬长避短,从大的环境背景和主体创意中推陈出新,提升报道的影响力。

二、端正作风,改变文风

(一)重视基层传播

深入农村基层一线是写出好新闻的前提。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上很多有关“三农”的报道,没有抓住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广大受众关注的要点,只是将目光集中在对乡村政策的解读、对乡村领导的跟随、对乡村典型的追捧、对时事新闻的炒作等方面,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深入关注、对农民呼声较高事件的剖析、对落后偏远乡村的走访、对新闻背后的思考较少,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记者必须深入到采访一线,才能够切实体会到乡村人民最关注的实际问题。例如,很多记者在报道农民种植反季蔬菜时,都是截取各地政府的汇报数字,临时拼凑出新闻,很难写出精彩。想要深入报道,必须跟随农民在田间地头一起劳作、一起运输,尝尽营销艰苦,才能够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能够反映农民酸甜苦辣的好新闻。在思想性、真实感、现场感等多方面的作用下,必然会引起受众共鸣。由此可见,新闻工作者不能将目光集中在各地政府的政绩报告中,应当更多地走进乡村,转变传统的工作作风,适应新时代对新闻记者的要求。闭门造车形成的报道无法发挥良好的传播效果,不能满足农民的切实需要,贴近乡村振兴战略的精髓,才能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二)重视“内容为王”

很多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将标题作为噱头,使受众产生反感情绪,且一些缺乏深度的报道和简单的复制占据了报道主体。在新时代背景下,媒体应当树立“内容为王”的新闻理念,不仅注重全媒体的报道形态,更注重新闻的内容特色,切实践行中央有关“坚持内容建设为本”的要求,回归本来内容,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重视“内容为王”要求新闻要注重挖掘性和原创性,充分利用新闻资源采编第一手新闻,借助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海量信息优势,拓展并丰富原创报道内容,从而吸引受众。

(三)重视用户的习惯、从用户角度出发

新闻报道在写作时要尽量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来构思,按受众对事件的认识来安排事件要素。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注重用户的习惯,关注社会现象,重视用户体验。例如“倒金字塔”式的新闻报道方式因符合受众心理得到了业内普遍的认可和效仿。在新闻的导语中写新闻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最突出、最新奇、最有价值的部分吸引受众,然后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顺序依次写下来,最不重要的最后写。通过重视用户的习惯和从用户角度出发,能够报道出更多好的新闻,得到受众的认可,更好地传递乡村振兴战略主旨和要义。

三、选准切入点,增加新亮点

(一)抓住要矛盾和实际问题

近些年乡村改革不断深化,乡村在各个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改变不了乡村经济结构、文化体系、社会环境相对落后的情况。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新出现的问题如水土环境污染、耕地资源占用等问题却越来越严重,成为了乡村社会的主要矛盾来源。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深度挖掘乡村现状,找到乡村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够写出有深度的文章,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新闻报道不仅应当起到新闻传递的作用,还要发挥舆论引领作用,担负起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二)精准把握农民脉搏

要精准把握农民的心理脉搏、吃透农民心里话。第一,农民对农村新科技、新知识有着很强烈的渴望。在报道农村科技时,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查找农村存在的农业科技建设薄弱、农业科技人员奇缺等问题的解决途径,加大关注无技术、无信息、无市场、农产品买难卖难等关系到农民生存的民生问题,特别是一村一品牌、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政策的落实。第二,农民迫切希望在乡村振兴文化教育和文化自信,很多乡村目前在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都比较落后,乡村迷信现象还比较严重,存在深层次的问题,亟需弘扬正能量。第三,关注农民对乡村教育的焦虑,随着留守儿童问题愈发凸显,乡镇或者村一级的幼儿、小学教育还面临很多瓶颈,出现了教师留不住、不愿来,教育条件简陋,有些地区配备了先进设备却无人会用的尴尬局面,使得很多农民产生严重焦虑。第四,农民担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规划,影响美丽乡村建设进程。记者应当以农民住房难问题为突破口,反映农民呼声,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第五,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担忧比较多,大多数媒体报道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关注相对来说较少,在招商指挥棒因素影响下,农村招商的企业往往科技水平不高、环境意识差,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媒体切实给予关注。

(三)投入真情实感引起共鸣

在报道时,不管新闻内容的侧重性如何,记者都应该投入真实情感,找到农民期盼解决的关键问题,解决农民群众的燃眉之急。这样富有真情实感的新闻报道才能够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引起受众的共鸣。新闻报道中切忌使用干巴巴或文绉绉的言语来完成新闻内容,使得农民群众无法理解进而产生厌烦。2019年6月,吴江启动了“走基层 强四力 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系列报道。记者分赴全区各地,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农业新变化,对话农民新理念,感受农村新气象。报道中不仅有记者体验式口播,还有村民、村干部的现身说法,充分展示了吴江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果,一条具有吴江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形象、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为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示范。

(四)选取新颖的报道形式

新颖的报道形式能够更好地吸引农民的注意力,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记者可以深入田间地头、乡村一线与群众一起互动,与土地专家、致富能手交流沟通,邀请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用得上、看得懂,形成媒体与农民之间的良好互动效果。2018年,吴江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特别节目《致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记》,记者在古村行走采访中,选取南厍这个点,传统村落蕴涵着丰富而深邃的历史文化,但是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强烈冲击下,传统村落正在急速消失。全文以人文视角呈现文化流变,以“广播纪录片”的形式雕刻文化印记,赢得受众一致好评。

四、结语

新闻报道从本质上讲具有一定的组织化和个性化,每一个报道者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一个媒介也有各自的原则。但是不论何种形式的报道,都不应偏离报道的主线。在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报道的时候,应当注重简洁化、直观化、快速化地满足受众的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从各个角度报道受众切实需要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推广。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受众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战略
战略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