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新
方骏老师走了,这一突如其来的噩耗令我心头一阵隐隐作痛。南京艺术学院又少了一位学养好、有风骨、受爱戴的好老师;当代中国画坛又少了一位品位高、有建树、影响大的好画家。
我在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教学、工作整整40 年,与方骏老师有比较多的接触,他曾经是我的老师,我的领导,我的同事,先后攻读硕士研究生,我们还是同一师门。在南艺中国画专业中,方骏老师是一位受大家尊敬和爱戴的好老师,是一位能起到主心骨作用的重点学科带头人。南艺美术学院尤其是中国画专业能有今天的发展,与方骏老师所付出的努力,所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1980 年,我考进南京艺术学院本科中国画专业学习的时候,方骏老师已经是在读的中国画硕士研究生了,那也是全国首届中国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此后不久,方骏老师就和其他老师一起带我们班的工笔人物课。在课堂上,他指导我们的工笔人物临摹、写生与创作,经常与我们交流对中国画传统经典的感悟、对当代中国画创新发展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体验与体会。我们一起去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一起去大禹渡、黄河壶口、平遥古城、嵩山少林寺采风考察;一起去晋祠、半坡、双林寺、始皇陵、龙门石窟观摩写生。一路上发生了许许多多有趣而难忘的故事,成了我们经常回忆、回味的美好往事,这一行也让我们各自亲历、体验并积攒下了满满的获益。在教学过程中,方骏老师总是循循善诱,因人而异,从不刻意强求,从不越俎代庖,总是比较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做法。遇到问题和分歧,方骏老师总是一副与学生讨论或建议的口气,若是发现学生的想法与做法有了苗头或是处于犹豫焦灼的状态,他往往会近前来聊两句,在不经意之间给出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建议,而这些建议往往是方式方法虽有余地,质量标准却不降低。这么一种外松内紧式的教学氛围,好似一曲悠然轻松且颇为应景的背景音乐,反而着实地影响了我们。记得大二时,我在创作我的第一幅工笔人物作品《纸花花》的时候,人物造型线条忽而有了些许抑扬波动的形质,方骏老师看见后对我说:“我觉得这种感觉不错,挺适合的,也好看。”他的这个意见虽然显得很不经意,但恰恰是在我刚有了一些感觉,却还一时拿捏不定的关键时候的重要提点,坚定了我抓住自己的感觉,继续深入构建线条造型语言的信心。
在先后担任中国画教研室主任和美术系主任的时候,方骏老师一直非常重视教学、科研与创作整体品位的维护与提升,在这一基础上,美术系的教学研究、学术交流、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都得到了切实的推进。方骏老师与大羽老师、沈涛老师、孟奇老师等一样,做事的方式方法总是很学术,很清正,很在意守着底线,从来不说官话,从来不搞形式,从来不追求表面文章的漂亮,总是务实求效。即便是面对上级领导交办下来的任务,也会在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不惜据理力争,不惜当面黑脸,不惜顶着那些“吃不了兜着走”的压力。这样一种堂堂正正的风骨做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直到现在我依然以为,南艺美术学院尤其是中国画专业之所以能够形成突出的学术气象,有突出的影响力,正是因为有了像方骏这样一批具有“南艺风骨”的老师们在挺立坚守,这份遗产弥足珍贵。
在南艺任教和工作的那段时间里,我经常与方骏老师一起到各地参加各种专业展览、学术会议和教学交流活动。方骏老师非常健谈,我们也有许多共同语言,在旅途中,在活动间隙,我们往往会神聊不倦,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聊我们各自以往的生活经历和趣闻;聊自己的创作体验与得失;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忧虑;聊当下中国画坛的动向和预期……有的时候我们能聊得很细节,很忘我,很开怀。有一次方骏老师问我:你对我现在的山水画有什么建议?我脱口而出,说了一个很具体的建议:画面前景树叶或松针可以再提高一些密度,比如一小组松针由原来的5 根变成9 根,加强与松树枝干的对比度,形成更有节奏感的造型层次和空间关系。过了一阵子,方骏老师居然又来问我:听了你上次说的,我做了调整,你看了么,现在感觉是不是好一些?
方骏老师是一位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突出影响力的画家。在南艺读研究生的时候,他的绘画创作主攻方向是工笔人物,研究生毕业创作是一组绢本工笔,画的是江南水乡生活景象:美丽的姑苏村姑,古朴的乡间石桥,朦胧的湖岸苇影,错落的溪边桑麻。那时候方骏老师的绘画表现语言已然有了严整而轻松,精致而写意的格局,画面构图总有一种梦境般的灵秀,总是呈现出悠雅、淳朴、清逸的艺术气息,在简简洁洁、平平静静、淡淡然然的意趣中,不事张扬地凸显出其文致而独特的个性韵味。
方骏老师的绘画创作总是精致的、唯美的,也总是独特的、自由的。在我的印象中,方骏老师的山水画创作与他早先的工笔人物一样,从一开始就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面貌。在绘画表现语言的构建过程中,走自己的路是他一贯坚持的艺术信念,他一直在努力探索、构建、完善着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从来没有左顾右盼或摇摆不定。在他的山水画创作中,每一根线条都经过了精心设计,用心修养,千锤百炼,进而展现出干干净净的写意表现性,自然而然的结构融合度。在他的潜心经营下,画面中的每一块色彩都具有精妙的肌理质感,具有鲜活的生命气质,既清透灵动,又丰润醇厚。他的山水画创作的每一个构图都经过了用心布置,有些甚至反复推敲,几易其稿,直到他自己满意为止。那是一个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峻峭起伏的山峦,悠然聚散的行云,时隐时现的村舍,蜿蜒交错的溪径,疏密层叠的丛林,曲直起伏的小桥……好似世外桃源,却是人间烟火。方骏老师的山水画有一种高雅而野逸的气质,画面整体格局与技术语言落脚点,总是能够踩在既精致入微,又轻松自由的节奏上。这是中国画语言始终要面临的一个艰难跨度,那是两个无处不在,难以苟合,且有无限可能的极点,只有自然而独特地链接起这两个极点,才能够领略中国画写意表现的自由境界。这样一个难度极高的语言构建难题面前,多数人或不明就里,或胡编滥造,或退求其次,或望而却步。而方骏老师则用自己的方式破解了这个难题,他的答案很独特,也很完美。
方骏老师是一位研究型的画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是理性的,他的每一个脚步都是坚实的,他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是有完整质量的。方骏老师的研究与探索从来没有止境,他一直在寻求突破,在不断更新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追求艺术语言的新视野、新感悟、新构建。他的艺术思想与表现语言已经形成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完整的体系,那是一个活的体系,一个可以不断变换角度,不断取舍转型,不断生发新意的自由世界。方骏老师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相信,他的突出贡献已经留在了中国当代美术发展历史的记忆中。
2020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