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振娜 杨玲玲 鲁娟娟 刘霞 余进松
河南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南阳473000
急性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具有进展迅速、病死率高的特点,如未及时实施干预,可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相关研究表明,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清除脑内血肿,改善神经功能。术后实施整体干预,有助于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本研究对术后整体干预的方式和效果进行分析,为改善脑出血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05—2019-10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脑出血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2)无微创手术禁忌证。(3)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并配合本次治疗。排除标准:(1)合并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上消化道出血、呼吸衰竭的患者。(2)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本次研究结果观察的患者。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男52例,女28例;年龄52~85岁,平均59.21岁。高血压病程4~21 a,发病至入院6~12 h。基底节区出血52例,脑干16例,脑叶8例,丘脑4例,出血量33~101 mL。轻度昏迷6例,中度昏迷60例,重度昏迷14例。均由同一组医生实施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
1.2 术后整体干预方法
1.2.1 病情监护和心理干预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和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生。由于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病情笃重,清醒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和恐惧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及时与之沟通,针对性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安慰和关心,减轻其心理压力;通过介绍成功康复案例,缓解其负面情绪、建立治疗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1.2.2 预防并发症 (1)基础护理: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康复进程。严格记录出入量,观察尿量变化。给予低流量吸氧以改善脑供氧。(2)引流管护理:将引流管放置在穿刺部位下方10~15 cm处,固定在床头。将患者的头枕在钻孔对面,使穿刺部位悬吊,头部活动不宜过于频繁,振幅不宜过大;妥善固定引流管,帮助患者体位变换时,动作要轻柔缓慢,防止引流管移位和脱出;及时检查引流管是否受压、扭曲,维持引流通畅。(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患者翻身、叩背,1次/2 h,促进排痰。昏迷患者应定期吸痰,蒸馏水100 mL+庆大霉素160000 U+糜蛋白酶4000 U+氨溴索15 mg,雾化吸入,2次/d,防止肺部感染。加强口腔护理,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口腔,2次/d,预防口腔炎。(4)皮肤护理:按时翻身(在不影响引流管的前提下),移动患者时避免推、拖、拉,动作要轻柔。保持床平整、干燥和局部皮肤干净。给予红花油按摩受压部位皮肤,改善血液循环,以防压疮。(5)营养支持:对昏迷患者,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补充高维生素和丰富蛋白质食物,防止发生内稳态失衡[2-3]。(6)预防术后出血:积极控制高血压是预防术后再出血的重要措施。密切注意患者呕吐物性状、大便颜色,观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胃肠功能恢复后,应及时拔除鼻胃管,改为经口进食流食,防止消化道黏膜损伤引发出血。
1.2.3 康复锻炼 帮助患者制定康复计划,从大关节到小关节,从健侧到患侧,从近端到远端进行锻炼;活动量从小到大,活动强度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开展床上、坐位和下床训练。最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锻炼。病情稳定后给予冰冻棉棒刺激软腭,出现呕吐或者咳嗽后可进行吞咽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整体干预前后的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分、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以及吞咽功能障碍和偏瘫等后遗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前后血肿量、NIHSS评分、SF-36评分、ADL评分比较 干预后患者血肿量、NIHSS评分、SF-36评分、ADL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患者血肿量等指标比较(±s)
表1 干预前后患者血肿量等指标比较(±s)
注:与干预前比较,*P<0.05
时间 血肿量(mL)NIHSS评分(分)SF-36评分(分)ADL评分(分)干预前 67.37±5.24 21.11±2.24 59.11±4.27 41.52±2.6 5干预后 6.21±1.11* 6.33±0.21* 95.15±5.24* 84.24±2.22*
2.2 吞咽功能障碍和偏瘫等后遗症发生情况 康复干预后患者出现吞咽功能障碍4例、偏瘫1例、压疮1例,总发生率为7.50%。
脑出血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指脑实质内非创伤性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4]。脑出血的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损害,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5-6]。
对脑出血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由于缺乏有效促进血肿溶解和吸收的药物,故病死率较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减少血肿引起的一系列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研究显示,及时进行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将受损脑组织周围的损伤程度降至最低,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术后的观察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术后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防止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为患者回归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本研究通过术后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整体护理,使其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和护理,建立康复的信心,提高锻炼了积极性。结果显示,整体干预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SF-36量表评分、生活活动能力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肢体功能和吞咽功能逐步恢复,后遗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7-9]。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实施神经内镜微创血肿清除术后,基于整体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