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志兵 殷宪玉
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档案部门主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最佳表现。档案编研工作主要以馆藏档案为对象,以满足社会客观需求为主要目的,对档案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编辑、研究,汇编成档案史料、参考书、工具书以及参加与馆藏档案有关的编史修志活动等,并以这些方式为社会提供各类档案信息服务。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县级综合档案馆编研工作的成绩不佳,这是馆藏档案利用服务的缺憾,也是县级综合档案馆编研工作人员必须着力探寻的突破点之一。
(一)编研工作资金短缺。县级综合档案馆受工作职能所限,日常经费划拨有限,用于编研工作的资金就更寥寥无几。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档案编研工作人员即使有能力编研出档案资料也常没钱印刷出版,这严重挫伤了编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导致编研工作难以推进。
(二)编研人才接续断层,传帮带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当前,县级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处于一个更迭期,从事编研工作的同志大都年龄偏大面临退休,新进人员少且都安排在馆办公室,编研科年轻人才缺乏,老同志就是有心培养也找不到人。等有经验的老同志都退了,再补充年轻人,他们就只能靠自学、自悟。这种传帮带作用的缺失,让编研工作人员多走很多弯路,也让编研工作阶段性地停滞不前。
(三)馆藏档案资源有限、内容单一,导致档案编研素材匮乏。县级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多是机关事业单位的文书、会计档案,很多反映当地地域地貌、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民族宗教、特色文化、百姓生活、名胜古迹等方面的档案散存在民间,其内容、价值、数量、地点县级档案馆不掌握,这给档案的完整保存留下缺口,也给档案编研利用带来不便,使档案编研工作缺失了很多丰富素材。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更好地寻求地方政府部门对档案工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地方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使用分配方面,很重视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考量。作为地方档案部门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除了每年“6·9国际档案日”的常规宣传外,还要多开展“档案走进市民”等活动,向社会展示档案编研成果,让各界加深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支持档案工作的开展,并自觉保存日常生活中的档案。同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挖掘馆藏档案资源,编辑为政府施政决策所需的资政参考,以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和档案工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部门在财政资金分配时愿意多向档案部门倾斜,做到有作为而后有地位。
(二)善于发现具有编研特长的人员,加强人才储备,为编研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人才支持。县级综合档案馆受编制所限,人员少,可从事编研工作的人员更少,这就要求分管领导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一是从单位内部人员中筛选那些文字功底扎实且热爱写作的年轻人作为目标人选,在工作中重点安排一些文字性工作,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多鼓励他们看一些档案业务文章,读一些档案编研书籍,增强他们的档案文化底蕴。另外,还要考察他们对编研工作热爱程度,看其能不能坐得住潜心钻研的冷板凳,耐得住十年磨剑的寂寞。另一个方面就是从外部入手,关注同级县直部门档案室及乡镇档案室的档案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多具备一定的档案业务知识,热爱档案工作,培养起来上手快。这就要多组织档案从业人员业务交流会,对辖区档案室档案从业人员的情况有一个了解,并适当开展一些档案编研成果征集活动,激发档案从业人员的编研热情,对成绩显著的人员重点培养,让其参与某些档案馆的编研任务,为档案编研工作广开人才渠道。
(三)加强编研工作交流,培养接班年轻人。在县级综合档案馆编研人才的新旧更迭期,要想保持编研工作的顺利延续,就要加强对年轻人的业务能力培养。多组织一些编研工作交流会,让编研工作老同志分享个人编研工作经验,并共同研究破解编研工作难题之策。同时,在编研工作中要多给年轻人压担子,加强业务指导,更好地实现传帮带,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四)加强档案征集,完善馆藏档案资源,为编研工作提供丰富素材。一是拓宽档案征集范围。县级综合档案馆的档案征集范围主要是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及乡镇街道,这就导致档案征集渠道单一、范围狭窄、内容不丰富,不能为编研工作提供丰富素材。为此,要拓宽档案征集范围,除常规的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外,还要将一些重大活动、重要企业、民间社团等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档案纳入征集范围。二是拓宽征集内容。县级综合档案馆在征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外,还要重视征集反映当地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民风、民族宗教、特色文化、百姓生活、名胜古迹以及民生等方面的档案,让馆藏档案内容更丰富、范围更广阔,为档案编研工作备下充足素材,让档案编研工作可以按照档案资源的特色、档案工作的特点、档案人员的心愿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