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意识、物理与逻辑:档案世界的存在形态与管理模式*

2020-12-05 00:56:42
山西档案 2020年5期
关键词:管理学逻辑物质

(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南宁 530006)

1 缘起与过程

1.1 打开档案世界中物质与意识、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之间的通道

在这个研究领域中,有两对主要概念:物质与意识、物理与逻辑。在这两对概念中,笔者首先注意到的是“物理与逻辑”这对概念。笔者最早注意到的是数字档案的逻辑管理问题。笔者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这与我曾于1997、1998年上半年担任辽宁电子出版社业务主管的经历有关。那个时代,正是计算机、互联网进入中国的时代,从事电子出版工作的经历使我较早较深入地接触到了IT业,也使我成为中国电子文档管理研究的先行者之一。我较早地树立了这样一种思想:电子文档管理是一种以逻辑管理为主的管理。我在《论电子档案革命的本质意义》[1]《论电子文档的逻辑管理》[2]《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3]等文章中阐述了这种思想。在《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一文中,我正式提出了“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这对概念。

需要指出的是,这时笔者的“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的思想还不够成熟,虽然该文发表后得到了各种形式的赞许,但我本人对这篇文章提出来的思想并不满意,总觉得对“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的解读还有缺陷,没有达到通透的境界。于是,我一直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十多年过去了,问题一直在我的头脑中盘旋。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我思考另一个问题:既然世界是由物质与意识组成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这个基本问题在档案世界中也一定会有所反映。档案的世界也一定是由物质与意识组成的,档案世界中的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也一定是档案工作中的一对重要的关系。那么,档案世界的物质与意识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呢?档案世界的物质与意识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它与档案管理的关系如何呢?找到这个问题后,思考的过程就变得比较简单了,我的思路豁然贯通:物质与意识以人化自然与物化意识的方式具化到档案管理过程中,成为档案管理的物理工具与逻辑工具。这不就是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吗?!十多年苦苦思索的“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档案世界的“物质与意识”“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被联系到了一起,理论上得到了很好的贯通。回过头来,从物质与意识出发,又重新梳理了在档案管理领域中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这对概念。两对概念对接到了一起,笔者在这个领域中的理论也渐趋成熟起来。于是,笔者先后又发表了《档案管理活动中的物质与意识——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4]《论档案的逻辑管理》[5]《档案管理思维论》[6]等相关文章。其中,《档案管理活动中的物质与意识——兼论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是纲领性的文章。

总的说来,档案工作中的物质与意识、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起初是各不相关、各自独立的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一旦都被找到并较清晰起来时,两者的关系就豁然开朗了。在两者的关系中,“档案的物质与意识”是头部问题、哲学原理性问题,“档案的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是腹部问题、具体问题。于是,就发生了从腹部找到头部,再从头部证明腹部并贯穿了全身的过程。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这么长时间才解开的绳结,在我的研究中并不常见,是一个较特殊的案例。

与时间与空间涵盖一切一样,物质与意识亦涵盖档案世界存在的一切。即档案世界是由其人化自然和物化意识组成的,包括人本身,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环境中的人看成是被环境改造了的人化自然。所以,研究这个世界中的物质与意识(即物理与逻辑)也包含了档案学的全部。因为物质与意识、时间和空间从两个角度代表了存在本身,它们一个代表了存在的形态,一个代表了存在的形式。即一个从形态上解释档案管理世界的一切,另一个从形式上解释档案管理世界的一切。即一切都是物质与意识,一切都是时间与空间。这就是研究两者的根本意义所在。

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我们说物质与意识的时候,时间与空间也同时存在在那里;我们说时间与空间的时候,物质与意识也同时在那里。它们犹如硬币的两面,你看任何一面的时候,另一面亦存在着。它们都代表着这个硬币,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当你对着硬币的正面说“这就是这枚硬币”时,其实也包括了硬币的反面;当你对着硬币的反面;说“这就是这枚硬币”时,其实也包括了硬币的正面。这就是物质与意识、时间与空间之间最重要的逻辑关系。

在打开了“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与“档案世界的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理论通道之后,笔者还致力于将这种哲学理论与档案管理实践相结合,在笔者总主编的《新世纪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9册)中(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2014年8月。),设置并出版了《档案逻辑管理学》[7]《档案物理管理与保护》[8]两书,将“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的理论运用于档案管理。

此外,在这一领域中,笔者和我的学生分别对档案人化自然和物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发表了《简论档案人化自然》[9]《论档案管理中的物化意识》[10],理论体系进一步完整起来。

1.2 怎样认识虚拟问题:学术之争与学者间的友谊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电子文档在中国刚刚出现,所以档案界的研究重点在电子文档的属性、特点等方面。这也是笔者在那个时期的重点研究内容。上述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问题,特别是逻辑管理问题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与这个问题并行的,还有一个虚拟档案与档案虚拟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与逻辑管理问题相通的,所以在时间上两个问题的研究几乎是同时的。笔者最早发表的关于逻辑管理方面的文章是在2001年初的《论电子文档的逻辑管理》,而最早发表的虚拟方面的成果是2001年下半年的《关于电子文档数字化虚拟的哲学研究》[11]。

笔者较深入地研究档案虚拟问题是源于与胡鸿杰教授的学术争议。在2001年全国第一届档案学博士论坛上,胡鸿杰教授的一位博士生在发言中提到了档案虚拟的问题,笔者在交流时对其观点提出了一点异议,而胡鸿杰教授也表达了与笔者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次学术争议促使笔者更深入地研究档案虚拟问题,写出了一篇字数较多的文章并投给了胡鸿杰教授主编的《档案学通讯》。这篇与胡鸿杰教授意见相左的文章命运会如何呢?结果是,这篇文章不但发表在了《档案学通讯》上,还以《档案虚拟论》[12]《档案管理虚拟论》[13]分两期连载刊出[14],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此事令我对胡鸿杰教授的胸襟、人品极为钦佩,并从此成为挚友。

档案虚拟的重点是符号虚拟,因此笔者继续对符号虚拟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档案·虚拟·历史——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15]《档案·虚拟·历史——关于档案虚拟的符号论解析(续)》[16],进一步深化了相关研究。这两篇文章的重点不在于虚拟问题,而在于符号问题。符号问题在档案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中国档案界到目前为止仍然对此问题重视得不够。

关于人类虚拟问题,是我一直跟踪研究的问题。虽然因为时间的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新的成果出来,但一旦条件成熟,笔者会继续进行相关研究成果的写作工作。近期笔者的经验哲学的研究既与其相关,又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它对我的人类虚拟问题的研究是有益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2 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

2.1 档案管理教学的困境

在中国档案学教育中,档案管理学一直是核心内容。但如图1所示,档案管理的教学教材体系一直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缺乏核心和真正具有原理性功能的部分。在档案管理学教材体系中,“档案管理学”一直是作为核心和主干部分存在的,但中国档案界的“档案管理学”其实一直是“文书档案管理学”,并不真正具有“档案管理学原理”的功能,不能真正起到核心的作用,而且其内容与档案学概论、科技档案管理、专门档案管理有所交叉。这些内容交叉的问题一直是困扰档案管理学教材编写者们的老大难问题。没有真正的原理性著作,是导致档案管理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

以此将各观察指标小于等于截点值定义为低比值组,高于截点值定义为高比值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见表1和表2。

第二,虽然课程和教材很多,但其内容并不能涵盖全部档案管理的内容,有挂一漏万之嫌,且内容上又有所交叉。虽然现在的档案管理教学内容涵盖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重要的档案种类,但档案无处不在、种类万千,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涵盖一切。

第三,目前,文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企业档案管理学)、专门档案管理学被称为档案学中的三大管理学。但从名称上看,它们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逻辑,这本身就说明其结构是不合理的,它们不是按照一个统一的逻辑结构设计的。

第四,档案保护与管理处于分隔的状态。档案保护本是档案管理的内容,却被作为一种“技术学”,没有把它们作为管理工具与手段来看待。

第五,电子档案管理学并没有融入原有的档案管理的体系中去,它成为一个独立的新体系,新老两个体系同时存在,相融度很低。

图1 传统档案管理学课程体系

2.2 解决之道:采用“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的逻辑架构

上述问题的解决之道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采用“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的逻辑架构。

如图2所示,档案管理按照“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的逻辑架构展开。所谓“普遍性问题”,就是“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两个部分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原理性意义;所谓“特殊性问题”,主要是普遍性问题之外的各种档案类型的组成、分类等问题。

这个架构的核心是“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其中,逻辑管理主要解决档案管理的逻辑规则问题,主要包括:档案管理基本流程的设计,各环节的管理方案与管理规则的原理与制订,包括各种法规、标准、办法、方案、制度等,如档案归档范围、档案分类方案、档案保管期限表、库房管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等的制订;档案计算机系统设计原理及各模块内容的基本内容等。物理管理主要包括档案物质载体(纸张、光磁载体等)、保护保管工具(传统装具、服务器等)、档案库房、馆房建筑及其他辅助工具等的制作与使用,分为传统与数字时代两个时代的物质工具。

采用这个架构的好处有如下几点:

第一,高度的原理性、普遍性是这个体系的最大优点。这种具有普遍性、原理性的内容,它不以某种具体档案类型为对象,能适用于所有档案管理领域。即使档案无处不在、种类万千,它都能解决其本质性的问题,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第二,“档案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构成了这个体系的核心和真正具有原理性功能的部分。两者之间的逻辑界限和分工十分明确,既能涵盖档案管理的全部原理性内容,两者之间又不交叉、重复。

第三,档案物理管理成为一个统一的概念,传统档案保护的内容、档案库房与档案馆建筑问题等被统一纳入档案物理管理的内容,与档案管理学不再处于分离的状态。

第四,传统档案管理与电子档案管理融入一炉,它们不再是两个体系,而是一个体系内的两个不同阶段。很好地把握了不同阶段的连续性和本质上的一致性问题,它们之间具有极高的相融度。它完全可以成为数字时代的档案管理学。

第五,特殊性问题的设置比原有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的涵盖性更强,更具有针对性。

图2 新档案管理教学体系的逻辑架构

它的确是一个更为科学的体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这种架构,更具有原理意义,更具有包容性、扩展性。但它能否被中国档案学界所采纳不得而知,毕竟传统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笔者只是尽人事而听天命、无愧己心而已。

3 档案虚拟与人类虚拟

虚拟是人类意识及其创造物的存在形态与表现方式、实践方式,它包括思维虚拟、符号虚拟、知识虚拟、规则虚拟、信仰虚拟、人工物虚拟、艺术虚拟等。它是我们将意识应用于实践、进行创造的工具。虚拟首先是意识(思维)虚拟,其次是意识的外化、物化,而且主要是指这种意识的外化、物化,主要是指意识的创造物。

档案(不止是电子档案)与虚拟问题关系密切。首先,档案是符号虚拟的产物,形成书面记录这是人类发明符号的最初目的,而这种事物发明之后,人类才进入到了文明的时代。如杜威所说:“符号的发现或发明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件事情了,没有符号就不可能有理智上的进步;有了符号,除了天生笨人以外就可以在理智上发展无限。”[17];其次,档案管理是思维虚拟、人工物虚拟、规则虚拟的产物。高超的虚拟能力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18]虚拟是档案管理活动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管理活动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存在;第三,档案学是一种知识虚拟。数字虚拟是档案虚拟的高级阶段。数字时代的这种优越性主要是通过数字“万能符号”和超越传统时空的网络平台实现的。

笔者对虚拟问题的研究,其理论意义不止局限于档案学,其部分内容(如以上笔者做出的虚拟的定义、虚拟的类型划分等)具有哲学上的普遍意义。在这方面,笔者第一次发现档案学对研究哲学具有独特的优势,这种感觉在笔者最近研究经验哲学时再次感受到。

虚拟问题,不只是属于档案学,语言学、艺术、计算机等领域也都关心这个问题,它更是哲学所关心的问题。可惜的是,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还很不令人满意。学界对这个问题近期也有些沉寂了,但这种沉寂只是暂时的,这个问题会长期存在,因为它对于人类具有重要意义。

4 物质与意识的统一——实践的智慧

在人类的世界中,我们虽然把世界划分为物质与意识两个部分,但从本质上讲,人的世界是统一的,在人的世界里,物质与意识已经无法截然分开。且不说意识原本就是物质的特殊功能,只要放眼望去,“人的世界”里的所有组成部分,无不同时具有物质和意识两种烙印。而这些烙印只有一个原因——人的实践。物质与意识,统一于实践;而档案世界中的物质与意识,则统一于档案管理的实践活动。物质与意识的统一,进而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统一;物质与意识的一元论,进而发展为理论与实践的一元论,理论与实践亦统一于实践。而档案管理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物理管理与逻辑管理,它们是统一的,也是可以加以区分的。在统一中我们也可以将其加以区分,这种区分是统一的进一步的说明和阐述。

以上观点,并不只是笔者个人的认识,也是马克思主义及许多现代哲学家的认识。其中,杜威的观点尤其值得我们借鉴。杜威说道:“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当我们把认知活动的实验实践当作是哲学上关于心灵及其器官的主张的一种模式时,便避免了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分隔的现象。它揭示出认知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它是不断前进地和稳妥可靠地使自然存在[19]具有明白意义的唯一的行动。”[20]“在广大和自由的社会领域内,实践行动的需要会使得我们的专门知识统一起来;而专门知识又会使得控制行为的价值判断确实可靠。”[21]“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科学探究的实际事业中已经怎样废弃了知与行、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状况,人们怎样借助于动作来进行认知。”[22]“旧的中心是心灵,……。新的中心是自然进程[23]中所发生的变化不定的交换作用。”[24]

猜你喜欢
管理学逻辑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逻辑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创新的逻辑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金桥(2020年8期)2020-05-22 06:22:42
浅谈管理学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