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娟/李钰佳 (太原师范学院)
就实际艺术表现形式来说,歌剧自身具备着较强的融合性和多元化特点,其中包括了诗歌、演唱、舞台美术、舞蹈和音乐、器乐等等,这些元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具备规模的艺术表演形式。其自身最早可以起源于古希腊剧场音乐,至十九世纪初传入我国,将传统歌舞、戏曲、民乐进行一定融合,形成了一个具备自身特色的中国民族歌剧。在这一过程中,《白毛女》是十分具备典型特色的民族歌剧,多年以来经久不衰。而其中戏曲与民歌也围绕着歌剧进行了一定融合,所表现内容与戏曲、民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白毛女》所富含的内容具备着一定典型性,而其自身在整体创作过程中,也具备着明显的曲折性和真实性,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延安文艺工作者为中共七大献礼所创作的一部歌剧,内容取材于当时陕西和甘肃一代白毛仙姑的故事。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地主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并要侮辱其女儿喜儿的故事,而为了躲避黄世仁迫害,被逼无奈只能躲入深山,成了白毛女。直到八路军到来之后,主人公喜儿才从深山中重见天日,全过程及主体内容深刻揭露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社会矛盾,也同时说明了旧社会将人变鬼的一个过程,反向说明新社会将受到迫害的人重新变回人的过程,明确了解放战争是农民翻身做主,做国家的主,做自己的主的必经之路。其自身主题特点十分鲜明,同时在艺术形式方面自身也具备着一定特异性,特点也相对较为明显一些。
就其自身艺术形式来说,民族歌剧其自身包括了诗、歌和舞三个方面,三方面无缝衔接并密切融合,才形成了最终具备整体性和系统性特点的艺术形式,整体主题也相对较为突出,具备自身特色和特点。而此类作品自身特异性十分明显,全过程都采用了戏曲的分场结构,场景变化相对较多,不同场景对应主题、内容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差异之处。而在歌剧语言方面,其内容兼用了中国戏曲的唱与独白形式,并充分吸取北方民歌和传统音乐元素,在这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再改变,进行深度融合,萃取了西方歌剧音乐表现形式同时,也形成了自身独特民族风格,主题更加突出,特色更加明显一些。另外其自身内容相对较为细致,整体特点十分突出,大多数表演形式中运用了传统戏曲元素,尤其注重身段、韵律,台词优美自然接近历史背景,更接近民俗和民生。在漫长发展过程中,该作品属于我国国内此类艺术形式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民族歌剧逐渐走向了成熟和完善,夯实发展基础。此类作品问世之后,紧接着《小二黑结婚》《红珊瑚》和《江姐》等一系列为代表的优秀民族歌剧作品相继问世,创造了整体民族歌剧的辉煌,将其自身推向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完备的阶段。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这一系列作品都与当地民歌、戏曲等内容进行了一定融合与结合,例如《江姐》则主要取自于川剧,这些歌剧虽然本质上不是戏曲,但是整体发展方面都是以戏曲和民乐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最终效果十分突出,戏曲和民歌在作品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价值都相对明显,令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总的来说,民族歌剧整体发展历程中,《白毛女》的地位和价值十分突出,作用也相对较为明显,然而在该作品中音乐设计又离不开戏曲和民歌的支持,具体特点也相对较为明显,需要充分认识。
秧歌是极其具备广泛性和亲民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其自身群众性和代表性十分强烈,不同地区也有自身特点,风格样式各具差异,其自身历史性和文化性十分明显,尤其在我国陕西省有着广泛的艺术方面影响。秧歌一般都是采用锣鼓等具备着明显节奏性、规模性的乐器来进行伴乐,并将歌曲和舞蹈进行一定融合,最初其自身起源于一种民间祭祀活动,可以追溯至南宋甚至更远,结合具体表演形式按照场合可以分为过街秧歌、大场秧歌和小场秧歌三种。一般由于形势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具体表现方面也会存在一定不同之处,过街秧歌一般都是在街上行走并伴随音乐进行舞蹈和队形方面变化,而大场秧歌则主要是在表演开始、结束时进行一系列集体活动和集体表演。小场秧歌在这一过程中十分具备特色,主要是在之前大场开场之后,表演一些具备着清洁特色的歌舞,这样艺术形式在近代发展过程中为政治思想等方面的传播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之处,所起到价值和意义十分明显。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秧歌一度成为敌后宣传工作的重点,也是相关宣传工作最为关键一类措施,所起到作用更是十分明显。一些革命文艺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秧歌进行了进一步发展,逐渐编制成为新型秧歌剧,其中以《夫妻识字》《周子山》具备较强的代表性,这些秧歌剧也一定程度上为后续《白毛女》的民族歌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在后续创作与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该作品也充分借鉴了有关的秧歌剧作品,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创作提供了具备深度性的实际支持。在具体创作的过程中,更是将戏曲、话剧进行了深度融合,而秧歌舞蹈在这一过程中更是发挥了自身较大的价值和较为实际的意义,一定程度上让整体作品更加贴切和亲民,所起到作用和价值十分明显。在创作的过程中,具体表演对话加入了话剧的特长,在歌曲演唱方面增加了更多的民间小调、民谣、陕北民歌,这样一来其自身特色性日益明显,作品风格也十分之突出。在这基础之上,配合整体舞蹈动作、肢体语言,与之前秧歌的元素进行一定融合和联系之后,一定程度上让自身的特色性更加明显,综合性和完善性、系统性也相对较为突出。总的来说,秧歌作为十分重要一部分民间戏曲元素,在该歌剧中所起到价值和意义十分明显,尤其一些特色具备代表性的作品被该作品创作时进行借鉴,从而进一步深度进行融合,提高了整体音乐设计的亲民性。而此类元素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也与其自身历史背景等有着密切联系,利用场景、舞蹈等各方面的设计、设定,让整体效果更加可观,内容更加贴近当时社会背景的综合实际情况。由此可见,秧歌元素在整体作品应用中所起到价值和意义十分明显,作用也相对较为突出,尤其让舞蹈、场景更加生动,令其自身更加符合与贴切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令整体亲民性和综合性更加明显,除此之外地方戏曲元素应用十分明显。
地方戏曲元素是十分关键一部分音乐设计所应用元素,尤其《白毛女》之所以自身存在较为明显的成功,与其音乐作品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例如《北风吹》《雪花飘》一系列小调至今让人耳熟能详,其中也吸取了大量地方戏曲特色,具体设计成效也是独具一格。在作品中有诸多让人耳熟能详的音乐,这些音乐与民间戏曲、地方戏曲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其自身本质意义上属于一种创新,建立在民族戏曲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打破了原有歌剧或戏曲的限制,更加具备多元化、实际性特点,尤其在整体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并非仅仅运用了陕北民乐、陕北戏曲,其自身全面性较强,也进行了一定加工创造。例如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就大量运用了河北梆子里经常使用的打击乐器,由两根长短不等且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棒木所组成,在明末清初得到了一个较为广泛应用,属于中国戏曲中一朵奇葩。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格局第三幕的第三场,喜儿早遇到了变故但仍然抱有强烈的活下去的信念,这一段中的“我要活,我要活……”重复,就是河北梆子改变创造的成果,其中体现了梆子的凄凉悲壮,同时也展现了主人公此时的内心活动。具体在实际应用时,为了进一步体现其自身的反抗精神,唱词中也数次用到了滚板、倒板和散板的形式进行了一定处理和操作,丰富了人物感情同时也让内心世界更加丰盈、丰沛起来,艺术感染力也随之而来有所提高。由此可见,在整体艺术形象与艺术感染力方面,对地方戏曲有着一个较为明显的借鉴、创新和融合性运用,题材感染力和最终戏剧张力方面更强大。
总的来说,相关元素在音乐设计中有着一个较为广泛的实际性应用,应用价值和意义也相对较为突出,所起到作用也十分之明显。在整体每一个环节中,各类元素应用并非是仅仅应对某一个元素,更主要一点是在进行再创造、再创新,然后深入融合到相关作品中,更加具备深度性和实际性,对于作品的感染力、亲民性和系统性等方面做出了合理有效的保障。由此可见,相关戏曲艺术在该作品音乐设计过程中应用价值和意义十分明显,作用也相对较为突出,而除了有关戏曲之外,在民歌和民间音乐方面也存在着一定引用和创造。通过一系列应用、创新和创造之后,令整体的内容更加丰盈起来,所起到作用和价值也相对较为突出,尤其对整部作品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十分之明显,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认识,明确具体体现等多方面综合情况。
音乐在歌剧中所起到的价值和意义十分明显,作用也相对较为突出,除了能够烘托气氛之外,也可以渲染主题、升华感情并将整体作品的效果进行一定优化,进而将所有元素连接、联系一起,形成具备标志性的作品音乐体系。音乐可谓是歌剧的灵魂,是歌剧中十分关键、十分重要一部分内容,而在进行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民歌等民间音乐与之有所联系,进行了一定融合,这样一来让整体作品更加丰满,也可谓是民歌集大成的一个体现。不同民歌所展现的内容以及所体现的特点也会存在着一定程度差异之处,而例如山西秧歌《捡麦根》则主要在作品中体现出了杨白劳的朴实、简朴,而《十里风雪》则主要是体现了事件背景,这些民歌进行创作过程中都是与地方音乐进行了融合,才呈现了最终具备情绪变化、耳熟能详又能深刻反映同一人物不同情境下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然而进行创作的初期,也经常会面临一定程度困难,创作之初主要先是找到了秦腔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而进行排练过程中则发现如果完全按照秦腔的方式,则整体效果不是非常好,无法进行融合,与歌剧主题也无法契合,二者无法有效衔接。而通过民歌吸取、创新和再创造之后,整体就开始逐渐变得全面化、系统化起来,例如河北民歌小调《小白菜》,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还有类似的以《青阳传》曲调为素材制作的《北风吹》。
如上所述,民族歌剧《白毛女》在音乐设计方面大量使用了戏曲与民歌元素,而这些元素并非是独立存在,更主要的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密切联系,整体联系性较强同时也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定再创新、再创造,从而更加全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