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文
(河南大学,河南 开封 475001)
作为一个拥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国,别具风情的民俗特色和民族风俗在悠久的音乐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种类繁多且截然不同的音乐艺术作品。在这浩瀚如星空一般广阔的音乐艺术宝库中,古筝凭借着其宽广的音域、优美的演奏、丰富的表现力和引人共鸣的独特魅力脱颖而出,成为众多乐器中最亮眼的一颗星。它特有的特征和魅力吸引了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世人留下诸多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和文献。
古筝是在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一了古老民族乐器。《古今注》有载:“邯郸女子,秦氏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见欲夺之,罗敷乃弹筝,做《陌上桑》以自明。”由此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筝就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到了唐代,古筝的发展进入兴盛时期,当时,宫廷内和民间的主要弹拨乐器基本上都是它。文人墨客对古筝也十分青睐,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刘禹锡等许多诗人都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古筝诗篇,赞颂古筝的优美。而在当代,学习古筝的人也不在少数。
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古筝艺术中究竟具有哪些美感?本文将从音色、音域、曲调、演奏方式、音乐风格、乐曲特色、情感共鸣等方面探讨。
古筝的音色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和拓展性,既清脆又高亢,既纤弱又浑厚,既流利又圆润,采用古筝特有的勾、托、抹、按、揉、滑音、遥指等技巧,再辅以演奏者扎实的弹奏经验和艺术修养,可以演奏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以知名的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例,这首曲子因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而被人们熟知。伯牙善演奏,子期善欣赏。这首“巍巍乎若泰山,洋洋乎若江河”的曲子,兼具了从低音到高音,从高音到低音到滚奏的手法,使听曲者如同置身于绮丽壮观的大自然美景中,耳听潺潺流水之声,营造了一个可以充分想象的音乐氛围。由此可见古筝音色的丰富和动人。
又比如古筝名曲《夕阳箫鼓》,它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名字——《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古筝乐曲。《夕阳箫鼓》的第一段运用古筝特有的技巧模仿古韵,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美景;而在第五段“水深云际”,运用古筝浑厚的低音营造“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景色。乐曲全篇的曲调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的商调式上,通过流畅多变的节奏和委婉质朴的旋律,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一幅春江花月夜之景,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江南水乡的优美风韵。
除了上述提到的两种风格,古筝也演绎了其他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如气势磅礴的《打虎上山》、节奏激烈的《战台风》等,古筝艺术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意义可见一斑。
古筝乐曲不仅在题材方面具有表现的多样性,在体裁地承载上也十分优秀。从简单的曲式结构到复杂的奏鸣曲节奏,从一般的小曲到大型的套曲,古筝都能完整独立地完成,而且效果十分完美。
一般来说,节奏、旋律、音区特性、和声、复调等要素共同作用,构成了音乐情感和人格性的表达,但中国的音乐调式则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构成的。人们普遍认为: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主题,而和声和复调则是整个主体的内涵,具有美感的特征表达。从这点上看,古筝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古筝独特的构造使它在演奏时在弹奏调式和声以及复调时十分便利。
古筝在我国传统乐器中占据重要地位,和它音域的宽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音域上看,古筝21条线成弧形状铺在弹奏者的面前,从低音到高音,洋洋洒洒,触手可得。此外,古筝和声的高可塑性和演奏方便的复调,使让它与众不同。无论是旋律流畅、极富诗情画意地描绘夕阳西下渔人唱和的《渔舟唱晚》,节奏明快、充满喜悦地讲述知音的《高山流水》,曲调幽怨、表现受压迫宫女惆怅的《汉宫秋月》,还是情景交融、刻画与暴风雪搏斗不放弃的蒙古族少女的《草原英雄小姐妹》,古筝都有着自己极其出色、亮眼的表现。
一般我们认为,音乐给人的美感首先是曲调带来的,通过给人潜意识的刺激感和满足感,让欣赏者难以忘却。比如传统的古筝名曲《四段锦》,以其委婉清丽让听众记忆深刻。又比如现代著名的古筝曲《战台风》,一改传统古筝人淡如菊、古朴雅韵的气质,生动地刻画出上海人民顽强抵抗台风的景象,表达出他们不放弃的精神,全曲一气呵成,曲调统一,铿锵有力。再比如深受大众喜爱的现代古筝乐曲《静水流深》,通过运用肢体变化,层层递进地呈现主旋律,打破了传统和声,给人回味无穷的美妙感受。
从古曲到现代曲,虽然演奏的主题跟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但不改的是人们对曲调美的追求。好的曲调不仅直指人心,还能让美妙的旋律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传统乐器是优美的,传统乐器的演奏更是优美的。仪态也是古筝演奏的一个重要部分,说是脸面也不为过。当演出的大幕拉开时,在欣赏者听清演奏者的音乐之前,他们就已经先感受到了演奏者的气韵和强调。所谓“演奏”,“演”就是塑造形象。演奏者的仪态是直观地传达美感的方式。
古筝演奏的动力和基础来源于气息,演奏时,气息的快慢和长短对演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不同乐曲的需要,演奏者可以适当地调整气息。举个例子,节奏紧张、激烈欢快的乐曲,演奏者的气息应短小、急促且有弹性;而悲愤抑郁的乐曲,演奏者的气息就应该长且有力。
演奏者的气息如果不能控制好,他的音乐情绪就支撑不起音乐演奏,在音乐处理时就会有所欠缺。有时,我们听完一场演奏,明明演奏者的技法部分没有任何问题,但就是吸引不了听众的耳朵,总感觉节奏拖沓,这就是气息不稳导致的。对气息的精准控制可以为听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不辜负古筝的美名。
人们常说:“三分弹奏,七分韵。”古筝的韵味离不开丰富的音乐风格和鲜明的乐曲特色。音乐风格和乐曲特色往往和地域性紧密相关,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民俗特色对乐曲的影响是深远的。古筝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与各地戏曲、说唱、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地域特色极为明显的流派。
当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和信息的透明性,导致人们往往将真实想法藏于内心深处。聆听音乐,可以把人们积压于内心的想法和能力宣泄而出。当我们聆听一场古筝音乐演奏时,能够引起共鸣的一般来说也是和欣赏者人生履历相关或相似的部分。甚至可以说,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也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古筝艺术对人们情感的影响非同一般。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美感来源于很多方面。从作曲的角度说,需要丰富的艺术手段和优美的旋律使音乐的形象鲜明;从演奏者的角度讲,需要他充分了解作品意图,在此基础上调动一切手段来展现作品品质;而对欣赏者来说,则是通过直觉、表现感受演奏乐曲的内涵。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中,古筝的音响效果是相对来说比较好的,因为古筝的共鸣体比较庞大,所以可以发出给人气势磅礴感觉的音响。乐曲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给人耳的感受会更加强烈。因此,在欣赏《打虎上山》《战台风》这一类气势强大的古筝作品时,往往能使人感受到排山倒海般充实的美感。
音乐可以起到塑造人的效果。古筝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己及彼,从精神上发散并感染周边的人。在小朋友的成长中,如果缺少音乐的陪伴,那他的生活可能就是枯燥乏味的。但如果能让小朋友学习古筝,那么古筝一定会带给他美的感受,而且还会起到磨炼他的意志的作用。因为古筝的修习可不是简单就能完成的事情,必须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和耐心。同时,通过学习古筝还能让他明白,当他想要得到某一件东西,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只有付出了他才会有收获。此外,古筝的学习也需要长期坚持才可能成功。这也能教会他培养耐心,要足够耐得住寂寞,对古筝乐曲坚持不懈地练习,也要坚持执着、一直保持热忱的心。这些课程对他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坚韧的性格。此外,不同风格和流派的古筝演奏家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力也不一样,通过聆听还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各色各异的音乐艺术。
音乐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情绪。自古至今,音乐一直是人们寄托情感的载体。有的时候,我们的某些情感无法通过语言或者文字来表达,而此时音乐能起到关键的作用,“音乐治疗”学科的出现就是最好的佐证。
古筝曲也是“音乐治疗”中常用的曲目。音乐本身自带的审美价值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在“音乐治疗”时,音乐不仅会对人的生理和心里产生影响,还能唤醒人潜意识里的某些情绪,有些即兴音乐甚至还能达到与情绪进行沟通的效果。音乐强大的感染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缓解了人内心的压力。
作为我国民族乐器宝库中最能营造美感的乐器,古筝艺术将美学特质和气韵合观的魅力合二为一,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具特色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