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菠益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所谓民歌,是指不会作诗的人将自己的情感通过音节表达出来,这种音节和人类两者之间的契合造就了民歌,好的民歌朗朗上口,人人传唱,流芳百世。
民歌是指长久以来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在社会劳作过程中创作的一门音乐文化,是一门艺术,雅俗共赏。通常用它来传承我国民族的历史,表达思想感情,配合各地的风俗活动,有些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时的一时兴起喊出来的口号,因其是即兴创作,通常,民歌是没有记录的,主要靠一代一代的口头传唱下来,有些歌可能在传唱的过程中被演唱者加以更改处理,一点点变化,最后形成一个稳定的版本,因此具有变异性。[1]
传统民歌是从古流传下来的民间歌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各有各的特色和传统。结合上述,传统民歌具有民族性、地域性、普遍性、民间性的特性。
民歌是最早产生的语言艺术之一,文字的产生在其之后,长久以来,人们通过唱歌抒发情感,表达心中所想。比较经典的是《孔雀东南飞》,它起源于古代的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门阀观念的罪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不满情绪。所以说,民歌可能是起源于古代的情感爱恋,也可能是起源于古时候劳动人民劳动时喊的口号,用吆喝的方式做到节奏统一,提高劳动效率。还有说,民歌源于宗教,侗族人民在过年时供奉神明,围成一个圈唱祭祀歌曲,因而有此一说。对于传统民歌的起源,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我们没办法去追溯回过去,但是,民歌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我们只有不断的研究才能得到更接近的答案。[2]
中国传统民歌是古代人民的劳动结晶,因此,我们不能摒弃,应该将其继承传扬发展下去。目前,大部分音乐院校专业课中已经将“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音乐老师教学生们演唱不同民族的民歌,并且按照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对学生进行讲解,给学生布置关于民族音乐的实践作业,当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的时候,认识到眼下关于中国传统民歌,最需要得到重视的是民歌的继承问题。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在山里的少数民族有很大影响,年轻人去城市里务工,留下的只有年长的老人和孩子,随着时间推移,老人逐渐老去,传统民歌无法传承下去,面临失传的可能性。
对于中国传统民歌,现在的各种音乐文化不断交融,使得音乐教育缺乏了地方特色,在中国传统民歌的传承上出现“断层现象”,这对于中国传统民歌是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很多地方民歌因为方言种类过多,导致不好学习,一些民歌的曲调种类多达86种之多,从音乐学的专业角度来看,这些曲调较普通的五声调试体系具有太多的“抽象性”和“特殊性”,传承上有着极大的难度。
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民歌,许多地区出现了民歌无人继承的问题,需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通过媒体传播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传统民歌,对于其魅力和重要性大力弘扬。各地政府应该采取行动,对本地的民歌文化加以保护。教学是传统民歌传承的平台,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应该在各高校中普及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课程,让学生意识到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目前正面临失传的局面,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民歌的重要性。也可以考虑举办有关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少数民族可以开展民歌比赛,奖励冠军,激发人民对于传统民歌文化传播的积极性。例如,内蒙古有艺术馆专门举办可以免费学习的民歌培训班,根据民歌的不同分类和曲调,对想学民歌的进行培训。这样的平台为民歌爱好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些边牧游民也会大老远赶来学习。为了更好地提高大家学习的积极性,培训班在一些庆典中增设民歌环节,让学习的学生进行表演,并且举办民歌比赛,吸引眼球的同时也将传统民歌的文化传播了出去。反过来,我们思考一下,上述情况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还有学校的传播和教育,政府和学校都是功不可没的。
现如今,中国传统民歌的发展局面越来越严峻,各种流行音乐占据市场主体,导致民歌的发展停滞不前,呈下滑的趋势。改革开放后,港台与内地的流行音乐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的发展,以及欧美日韩国外流行音乐对人们的渗透,对传统音乐造成极大的影响和文化上的冲击。流行音乐曲风多变,种类繁多,旋律优美动听,让人流连。歌词不再晦涩难懂,而是朗朗上口,让人们对流行的曲风更为喜爱,导致民歌的受众逐渐下滑,成为不可改变的势态发展着。虽然民歌界的文艺工作者无论老少都在为此努力,试图改变局面,但是,还是无法力挽狂澜。这种局面长久以来未能被打破,直到“新民歌”的出现,使得人们又重新将眼球回到传统民歌上,重新审视它,并考虑着如何为传统民歌找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走更适合其发展的路。新民歌音乐的创作分为三种情况。
(1)继续沿用现有的民歌调子,在里面填入新的词,调子上基本保持不变,后期在曲调的音调上适当调高、调低,在语调的速度上进行处理改动,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方式。在创新的作品中,大多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如《五卅运动》就是根据革命战争改编的,因添加了新的歌词,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2)有的沿用传统民歌的大致曲调框架,在内部将音调等做局部改动,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绣金匾》就是在传统民歌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
(3)还有许多作曲家按照不同民族的风俗和特点编写符合当地风格的歌曲,因为带有浓浓的民族特色而被大众喜爱,脍炙人口。例如《洪湖水,浪打浪》里的歌词有这么一句:“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让人朗朗上口,但是,这种改编的歌曲并不被列入中国民歌的范畴。
在以往的传统民歌中,最注重的就是情感的表达。所以,在演唱的过程中不要刻意关注发声方法,这样会使得歌曲没有感情,变得很干,难以打动听众,反而丢掉了歌曲的精髓。但是,现在新民歌要丢掉以往古朴的演唱方式,运用各种手段使歌曲从单一变得多元,不再是干巴巴的演唱,而是有新的东西融入演唱方式中,使民歌从传统束缚中走出来,用最新颖特殊的方法展示最传统的民歌,实现“潮流”和“历史”在音乐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是一个国土广袤的大国,民族众多,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歌艺术,目前,在音乐层面,应该做到百花齐放,这需要歌坛的文艺工作者努力进行收集、改编、完善,将最美的民族艺术呈现出来。
建国以来,民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更是实质性的发展起来,从演唱到创作都蓬勃发展,呈现出一个空前盛世的局面。这样的发展使民族音乐在音乐风格上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动,与新时代完美接轨,有了新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在创作中,民歌自由地进行改变,实现了多样性的创新模式。例如《东方红》本是一首地方民歌,但随着对民歌的改造,变成了一首颂歌,音乐风格上也变得温柔了,更有新意,较之前让人更乐于接受。
近些年来,随着音乐的发展和创新,中国民歌达到空前繁荣的局面,各种民族歌曲百花齐放,在原本的民族音乐中融入许多不同的音乐元素,例如摇滚乐、重金属这些听起来比较劲爆的音乐元素,在某些APP上有很多被改编的音乐得到大众的赏识和喜爱。这使得中国民歌无论是从曲调上还是对于艺术的表达都更加具有创新性,能让人听懂又便于理解,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体现了我国的文化底蕴。
民歌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民歌之所以在悠久的历史中流传至今,就是因为民歌的内容都在表达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向往,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表达,所以,其歌词通俗易懂,更加贴近人民生活。但是,民歌里还有许多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民歌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有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取材于民,是民间文化的艺术表达形式,经过时间洗礼,呈现出更加顽强的生命力。民歌的传承为新民歌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未来发展中,中国民歌必将走出国门,让世界接受、欢迎。因为通过中国民歌,可以了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特色、风俗,也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发展的缩影,相信中国民歌会在未来唱响世界。
综合来说,随着社会发展,音乐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时刻都有新的文化产生,在繁荣的文化世界中,更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现在,音乐文化中流行音乐占据主流,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认知更加模糊,因此,要对民族音乐进行大力推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创新,将现代音乐元素揉合进去,顺应音乐潮流发展方向,让更多人关注传统民歌。[3]在传统文化的保护过程中,要谨记只有发展才能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