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丽榕
(中北大学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百善孝为先,万事义当先。孝义,凝聚了中华民族美德的精华,集聚了华夏文明的内涵。根据《史记》与孝义旧城的碑文记载,公元前479——420年间,孔子的学生卜子夏利用“影乐”的形式“设教”于孝义。据专家考证,孝义皮影具有较为久远的历史,距今长达二千四百余年。
1.乐班来源
清代早期,孝义必独村的武氏家族创建了孝义“二义园”乐班,现今市博物馆收藏有清代的影戏单,“二义园”最擅长的皮影戏为皮腔纸窗影戏,代表性经典皮影戏有《七剑书》《闹朝歌》《黄河阵》《攒心钉》等,这些均由《封神演义》所改编。由于当时没有发达的通讯设备,皮影一般都具有指定的接班人,并且传授的主要方法只有口口相传,手把手教习,在当时没有照明设备的情况下,乐班主要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所以当时被称作灯影班,现在被称作最早的电影,是一种最早的娱乐方式。明清改革以后,由于社会的发展,皮影班和木偶班分开表演。
2.乐班人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艺术文化开始迅速发展起来,专业性的艺校兴起,开始从社会招募一些人才,艺人进入艺校开始学习皮影木偶,经过三年系统的学习皮影木偶,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之后,艺人进入社团工作。大多数艺人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都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属科班出生,改变了以前民间艺人的老套路,皮影剧团开始走向正规化、专业化。
3.乐班的演奏乐器
孝义皮影的伴奏音乐有“皮腔”和“碗碗腔”两种,音调独特。“二义园班主要演唱皮腔,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演奏乐器一般有唢呐、笙、管子、大胡、鼓板、二五眼、狗娃子、木头、亮锣。”
小唢呐:又被称作“孝义吹腔”,是主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领奏乐器,发音尖细但色调非常明亮,吹奏时用单吐、双吐、花吐等各种吐法,非常活跃。
笙:是主奏乐器中的中音乐器,音色柔和,音质非常宽厚,吹奏时多吹和声音型。
管子:是主奏乐器中的低音乐器,发音沉闷凄凉,吹奏技巧非常高。
胡呼:是主奏乐器中唯一的中音弦乐器,演奏者手戴指帽,一般有揉、压两种按弦技巧。
亮锣:用响铜做成的G调小锣,直径约为30厘米,音色比晋剧的小锣柔和,比京剧的小锣明快,多用于唱腔的起板和结束。
狗娃子:形似小盘,响铜铸成,直径约8厘米,音色响亮尖脆,好似狗娃的叫声,所以取名为狗娃子。狗娃子伴奏于唱腔和曲牌的全过程,演奏时用一檀木片相击,一般是一拍一击。
二五眼:是用两个和狗娃子相似的铜小盘安装在一个小铁架上制成的。这两个铜盘,一个为G调,一个为D调。二五眼并不会经常用,只是用于排宴、婚礼等场面人物情绪欢乐的唱腔。演奏时相向而击,一般是一拍两击,上拍击G调盘,下拍击D调盘。
木头:是掌握唱腔节奏、速度的一种击拍乐器。它是用枣木制作的,一为圆形,一呈扁圆形(同晋剧的木头一样)。演奏时按音乐拍子的强弱而击,一般只击强拍。
另外,皮影演出时的伴奏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的演奏乐器主要有唢呐、笙、黑短管、胡呼;武场的演奏乐器有亮锣、鼓板、二五眼、狗娃子、木头等。
4.乐班演出剧目
乐班所演奏的主要剧目都是皮腔纸窗影戏,多以敬神为主的演出题材。主要有《七剑书》《黄河阵》《绝龙岭》《万仙阵》《五贤牌》《对金鞭》《孟津县》《阴阳镜》《闹朝歌》《攒心钉》《汜水关》《青龙关》《锁阳关》《风沙阵》《渭水河》《马当山》《森罗阵》《通天河》《九龙柱》《火焰山》《真武出家》。
著名的曲牌有“三吹、三打、三嗨嗨”等。由于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对于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演变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表演时,操作皮影的主杆安插在胸腰,借吊在纸窗后面的亮影,皮影由艺人操作,有时会伴唱,也有其他艺人伴唱的。
孝义皮影雕刻时用的工具有冲子、直刀、半圆刀、斜角刀、平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大约二三十种,除此之外,还有衬板、垫板等工具。
孝义皮影雕刻包括制皮、谱样、雕刻、敷色、出水、装订等。
1.制皮
孝义皮影选用的材质一般是牛皮,而且是大约三岁的小牛的皮,这样的牛皮薄厚比较均匀,柔韧性好,色泽透明,如果选用太小的牛的皮制作的话,牛皮会太过单薄,制成的皮影容易破裂,如果是太老的牛皮,皮会很粗厚,不容易在牛皮上雕刻花纹,制成的皮影也不够美观。
2.谱样
谱样就是在牛皮上起稿和描样。起稿就是将要雕刻的内容在图纸上画出来,接下来的步骤便是描样,首先要将牛皮打磨干净,然后用铁笔或其他比较细的笔将在图纸上画的内容画到牛皮上,接下来用比较湿润的塑料袋将牛皮包起来,压大约半个小时以后便可雕镂。
3.雕刻
雕刻是一种高难度的工序,若功底不扎实,技术不娴熟,是雕刻不出水平高的皮影的。自古流传的最古老的一种雕刻皮影的方法是推皮触刀法,必须灵活掌握刀口,用力准确恰当,双手默契配合。
4.敷色
主要采用红黄绿三种颜色,当需要用及其他颜色时,便由这三种颜色调制而成。首先将色素融化,之后放入皮胶固色,当胶色温度高时敷在牛皮上,这样敷的颜色容易保存。
5.出水
当以上的程序都完成以后,皮影还需要熨烫才能将牛皮中的水分完全吸干,这样可以使皮影的外观比较平整美观,保存时间长且不变形。
6.装订
如果是用于演皮影戏的影人,要把雕刻成的各部件组成一个整体。孝义的影人一般由头茬、上身、腰、两个上肢的上臂、前臂、两条腿等九块组成,需要装三根耍签,以此来操作皮影。签用细竹竿做成,即使是用来观赏、装饰、收藏的皮雕艺术,需要组装的也要组装。
一场精彩的皮影演出人员的分工显得格外重要,在孝义皮影中,对于人员的分工,当地人称之为“七紧八慢九消闲”。
1.所谓“七紧”,即由七个人组织为一场演出,由于演出角色较多,七人分配表演任务就显得较为紧张,具体分工如下:4人奏乐,其中,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这4人中2人演奏文场,2人演奏武场;其余3人负责在幕后演出,操作皮影,3人分工为1人主杆操作皮影,承担所有角色表演,其余2人分别在幕布的左右,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主杆从幕布的左右两侧传递皮影,这种工作方式称为贴窗。
2.所谓“八慢”,即由原来的曲目演出人员再增加1人,演出时,人员分工上多1人分担演出任务。具体分工如下:原来的演出人员工作性质不变,增加的1人主要是从后台给左右两侧的贴窗传递皮影,使得表演的人工作量减小,同时可以给灯添麻油,在灯芯暗后挑灯捻子,不影响表演效果。
3.所谓“九消闲”,即在原来的演出中加入了宣传皮影的部分,及一些闲杂事情的处理,使得整场演出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了艺术表演的完整性,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孝义皮影的剧目及曲调,使孝义皮影艺术得到广泛传播,经久不衰。
“二义园”乐班主要演奏“纸窗皮影”,唱腔以皮腔为主。皮影演出时所用的纸窗,以麻油灯衬突亮子,6张(30×50cm)麻纸糊窗做荧幕,配以简练的胡琴、唢呐、亮锣、二五眼吹奏为主的腔调,形成一种独特的孝义皮腔影戏。
在音乐调式上,唱腔和过门音乐以徵调式为常用,其稳定音是“5”,其他各音都围绕“5”音进行,曲首也大多从“5”起。在曲子结束的部分,除去转板或一些流水板结束在宫调以外,曲子中大部分尾音都落在“5”上。皮腔的唱腔分上、下两句,上句尾音可进行到任何一个音上,而下句一般总是结束到“5”上。
1.平板:属混合节拍型。其板眼形式以一板一眼为主,也有有眼无板之处,记谱时用2∕4和 1∕4节拍。平板在应用时节拍稳定,变化较小,平板是皮腔的主要板式之一、活泼舒展,稳定开朗,曲调婉转动听,既善于叙事又善于抒情。
2.流水:板眼形式为一板一眼,记谱时用3∕4节拍。在唱腔运用中,又分为大流水和小流水。大流水节奏较快,高亢激昂,情绪骤烈,而表现人物异常激动、愤怒等情感;小流水节奏稍慢,适宜表现人物在紧张状态中焦急不安的情绪。
3.扬腔:属于一板一眼型,记谱用2∕4节拍。演唱时节奏较快,情绪活泼,诙谐滑稽,多用于风趣人物和喜剧场面。
孝义皮影是众多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在非物质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笔者从乐班的来源、人员、演奏乐器、演出剧目以及其风格和特色等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了孝义皮影的经营模式以及未来走向,最后对其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建议。皮影是为数不多的工艺美术与戏曲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见证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我们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新文化的崛起以及老艺人的离世,皮影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当今物质文化繁荣的时代,如何保护和传承孝义皮影,以及怎样让皮影走出去,打开广阔的市场,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