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猛, 高 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当时正在黑暗中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时,他们将之与当时各种流行思潮进行反复比较和鉴别,最终选择了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改造旧中国的科学理论。青年方志敏就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员,他坚信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无比正确,完全相信“全世界的光明,只有待共产主义的实现”,甘愿为实现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为当代共产党人树立了光辉典范。今天,我们重温方志敏烈士的英雄事迹和光辉著作,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敢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品格。这对当前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四个自信”,培育“四个意识”,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矢志不渝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能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不论风吹雨打,不怕千难万险,坚定不移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奋斗[1]6-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将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本党终生奋斗之目标,无数忠于革命理想的有志之士为了革命的早日成功而披荆斩棘、前仆后继。方志敏是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并甘愿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信念献出宝贵的生命。在南伟烈读书时,青年方志敏接触到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先驱》,他“非常佩服它的政治主张”,遂决心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8月,23岁的方志敏正式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他以南昌为活动中心,创办了南昌书社,把《青年声》周报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并积极开展中国共产党江西地方组织的创建工作。他于1923年先后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南昌地方组织、江西“民权运动大同盟”和“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组织,在创建这些组织的过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坚定了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锻炼了自身的领导能力。1924年3月,方志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呵!”[2]24方志敏是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员,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党组织的忠诚与赞美,并始终将党的政治立场和主张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因为他坚信共产党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它有完整的革命理论、革命政纲和最高尚的理想,它有严密的党的组织与铁的纪律,它有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它有广大的经过选择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党员群众,并且它还有得到全党诚信爱戴的领袖;它与无产阶级和一般劳苦群众保持亲密的领导关系;它对于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努力、奋斗和牺牲精神,只要不是一匹疯狗,都会对它表示敬意!”[2]23-24正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信不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锻造了方志敏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誓死忠于革命的英雄气节。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区被俘。能抓住方志敏这样的大官,敌人满怀期待地想要从他身上搜出金银钱财,结果只能是落了个空,敌人哪会晓得,一个忠于理想信念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早已把自己献给了党和革命事业,哪会为个人留有私产。在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里,当敌人妄图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逼迫方志敏放弃自己的信仰时,他予以严词驳斥:“朝三暮四,没有气节的人,我是不能做的!”[2]156在狱中,他著有《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约30万字的文稿,向党表达了以死明志的决心。在《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他掷地有声地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2]141哪怕身陷囹圄,共产党人方志敏依然坚守初心,不忘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使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少了理想信念就容易得“软骨病”。要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3]35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共产党人一贯遵循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智慧源泉。方志敏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榜样,他在狱中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忘学习和思考,写下了《清贫》《可爱的中国》等不朽的名篇。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比以往更加严峻,全党更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全体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胜信念,磨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使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经受得住严峻考验,继续保持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做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潭死水,而是鲜活的、涌动的。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就曾说过:《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4]376。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形态,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民不断摸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40多年来的伟大成就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要做到对党绝对忠诚。对党是否忠诚,是衡量一个共产党员能否坚守理想信念的客观标准。方志敏在狱中遭受磨难,仍坚定地写道:“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2]159-160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保持着对党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挑选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看是否对党忠诚;我们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千条万条,第一条就是教育他们对党忠诚,坚决防止政治上的两面人。”[5]28-29之所以强调忠诚,是因为我们党是一个具有广泛群众性基础的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基础在于广大无产阶级党员,党的事业需要全体党员共同来完成,如果缺乏忠诚的党员,党的事业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党的社会基础就得不到巩固。我们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根本任务之一就是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做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就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弘扬共产党人的品格。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个伟大的革命者,必定是忠诚的爱国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就是爱国主义的最高体现。方志敏的爱国情怀首先体现在他对祖国所遭受的苦难而痛心不已。在《可爱的中国》一文中,方志敏痛诉了他在青年时期的所见所闻:在中日条约签订后悲愤地捶打课桌的青年教师,在长江上肆意游弋的外国兵舰和轮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压迫和欺凌深深刺痛着青年方志敏的神经。“中国人真是一个劣等民族吗?真该受他们的藐视吗?我不服的,决不服的。”[2]122在方志敏心里,中国是生育我们的母亲!怀有赤子之心的方志敏将中国比作自己的母亲,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他将中国比喻成“天资玉质的美人”,一山一水,一丘一壑都足以美得令他沉醉。可是当“美丽的母亲,可爱的母亲”在帝国主义的践踏下蒙尘受辱,当“天生的丽人”变成了“叫化的婆子”,他悲愤地写道:“难道我四万万的孩子,都是白生了吗?难道他们真像着了魔的狮子,一天到晚地睡着不醒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伟大的团结力量,去与残害母亲、剥削母亲的敌人斗争吗?”难道他们不想将母亲从敌人手里救出来,把母亲也装饰起来,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出色、最美丽、最令人尊敬的母亲吗?”[2]130一连串直击灵魂的发问喊出了他渴望驱除外辱、拯救中国的革命理想。他希望全国民众能团结起来,“手执武器”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并且他坚信“这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方志敏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他对祖国的光明前途充满希望。“中国真是无力自救吗?我绝不是那样想的,我认为中国是有自救的力量的。”[2]134他相信,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凡是有骨气的中国人绝不会坐以待毙,他们都会奋勇反抗,向着那些压迫人民的敌人作殊死搏斗。方志敏坚信“可爱的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悲叹,笑脸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健康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欢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2]138方志敏对中国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和满怀期待,这不仅缘于他对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因为他对祖国怀有最深沉的爱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哪怕最后粉身碎骨,他也盼望着能化作一朵花,继续为革命呐喊助威,其爱国热忱,苍天可鉴!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也必定是人民解放事业的践行者。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长期遭受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压迫,尽管近代以来各阶级的抗争从未间断,但是由于他们或是缺乏先进的领导阶级,或是无法提出科学的救国纲领,因而无法真正唤醒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反帝反封建的抗争中去,无不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411只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才是向着人民解放的目标而奋斗的,它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本党之宗旨,以先进的无产阶级为领导力量,以占全国绝大多数受压迫的农民为同盟军,建立了一支声势浩大的革命武装。方志敏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来认识人民的主体作用。他痛恨那些“不劳动专坐食的寄生阶级”,痛斥他们霸占了人民的劳动果实。他对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表达了崇高的敬意,认为社会的财富“都是在工人的铁锤和农民的锤头跟镰刀之下创造出来的”。他誓言不会再让这种不公平的剥削持续下去,在开创和巩固赣东北苏区的过程中,他大力推行土地革命,为农民争取土地权益;他积极筹办红色俱乐部,并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来提高苏区民众的文化素养;针对当时农村盛行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他还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和女性自由,为女性争取民主权益。在根据地政权的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提出选举产生的苏维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人民有权对他们提出批评、指正和罢免,为实现苏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障。方志敏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苏区民众才会在他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赣东北苏区的革命事业才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方志敏忠于祖国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对新时代党员干部如何守初心、担使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每一个公民必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青年时期的方志敏看到中国大地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便激发了的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立志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奋斗。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组织学生上街游行,带头抵制日货,并亲手销毁了自己那些价格不菲的东洋货。后来他在《可爱的中国》中谈道:“在我幼稚的脑筋中,做了不少可笑的幻梦。”[2]121尽管当时的方志敏还处在年少气盛的冲动之中,但是如果在国破家亡之际,连这点热血的冲动都没有,青年方志敏又怎么去表达内心的愤慨之情呢。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他一步步走向成熟,逐渐成长为一位理性的爱国者。盛世不忘昔日殇,居安犹记今不易。如今的中国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并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但是我们面对的国际环境仍然复杂,猖獗的反华势力妄图故技重施,运用和平演变的手段来对付中国。坚守初心,忠贞爱国,处在和平时期的我们要接过先辈们手中的旗帜,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将对祖国和人民的爱融入血液中去。
其次,要将爱国主义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告诫全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只有把爱国主义精神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爱国情怀。当大革命失败后,党内的投机分子纷纷脱党另攀高枝,怯懦分子慑于白色恐怖纷纷隐退。面对革命的低潮,方志敏毫无悲观失望情绪,他坚信中国革命的复兴,革命新的高潮必将很快到来。于是,他深入乡村,发动武装暴动,开辟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当中央电令方志敏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时,他毅然决然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生活在当下的我们,虽不能像先辈那样为革命冲锋陷阵,但“莫以善小而不为”,将爱国行动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作中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最后,要坚持贯彻执行好群众路线方针政策。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群众路线方针是我们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他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的坚实执政基础。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6]7将群众路线方针作为我们党确保执政地位、带领人民攻坚克难并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重要保障。在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方针方面,方志敏给我们作出了表率。在苏维埃建设时期,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改善群众的生活,使其日渐向上。与群众一起,把群众生活和革命战争联系起来,既做革命战争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又做群众生活的良好组织者和领导者,得到了群众的信仰和拥护。新时期,我们要把维护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时刻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如何看待群众的问题上,要始终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做到人民群众期盼什么就努力实现什么,人民群众拥护什么就始终坚持什么,人民群众反对什么就坚决改进什么。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将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作为党最重要的工作方法长期坚持,进一步夯实我们党长期稳定执政的根基。
真正的革命者要准确地把握国际与国内形势的变化,始终走在时代和人民的前列。辛亥革命没能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面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也没能看到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无产阶级正在觉醒。1917年,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无产阶级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当即指出,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他高喊道:“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7]367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自此迎来了转机。当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已然到来,是继续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还是像俄国一样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这是时代留给中国知识分子亟待做出选择的问题。青年方志敏一开始就把准了时代的脉搏,选择与时代同行,“只有苏联,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实行了无产阶级专政,才把全国农村,不是改良而是彻底地改造了,千千万万的农民都得到完全的解放,这是我们应该走的一条正确路线。”[2]12方志敏亲眼看见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仍逃脱不了被蚕食鲸吞的命运,看清了资产阶级民主和社会改良主张的局限性。之后在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过程中,方志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与改良主义的正反对比,认为不彻底的改良主张无法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只有彻底的革命才能挽救中国,而革命前途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方志敏之所以能走在人民的前列,在于他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实质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民主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大革命浪潮的席卷下,中国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方志敏敏锐地察觉到农民身上蕴含着强大的革命力量。1924年,他在《反左运动与吾人》一文中写道:“农民运动所以占中国国民革命中极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国尚在农业经济时代,农民生产占全生产百分之九十,其人数占百分之八十以上。故中国之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农民苟得解放,即国民革命大部之完成。”[2]2821924年11月,在方志敏等人的筹备下,江西成立最早的农协组织——扬子洲农民协会。1927年2月,方志敏还当选了江西省农民协会第一届执行委员兼秘书长。之后在他的领导下,江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到了1927年6月,江西农民协会会员发展到了38万人。此外,方志敏也懂得如何去争取农民力量,农民出身的他很清楚要解决农民问题,首先就要解决土地问题,他是党内较早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土豪”“减租减息”运动的领导者。大革命失败后,方志敏开始领导农民进行武装斗争,在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初期,他把时间都用来开会、演说、做群众工作。“吃不得苦,革不得命,苦算什么,愈苦愈要干,愈苦我愈快乐。”[2]98在他看来,只要是为了革命,为了群众,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工作中,方志敏还形成了“三不”“三要”的风格:“不向困难投降,而要战胜困难;不怕生活艰苦,而要忍受一切的艰苦;不怕工农群众文化知识的低下,而要不惮烦的去说服,去教育”[2]55。就这样,在他的领导下,赣东北苏维埃获得了“苏维埃模范省”称号。
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最大优势。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曾指出: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时刻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其革命历程中,方志敏非常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主动查找不足,以便改进。《在狱致全体同志书》中,他就赣东北苏区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反思,诚恳地指出了过去工作中的错误和不足。作为一个具有近百年历史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之所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永葆青春活力,始终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伟大政党,它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敢于正视自我,勇于自我革命。我们党有信心、有底气进行自我革命,这是因为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它的宗旨在于为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而不是为个人、少数人的特殊利益服务。同时,我们的底气还缘于党具有自我革命的历史传统,从延安整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整党整风运动[8],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我们党无不是在自我革命中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仍然存在。风险考验越大,我们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决心就更加坚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铁必须自身硬”,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针对党内存在的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腐败现象,要做好长期进行反腐败斗争的准备。通过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净化党内政治生活,把党打造成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无产阶级政党。
继续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我们党之所以能站在群众前面领导他们,正是因为我们党来自人民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向而行,在制定党的政策时始终以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旨归。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2]164我们党把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传家宝”,来凝聚党心、军心、民心,使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成了一支无坚不摧的人民武装,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赓续艰苦奋斗精神,告诫党员干部要牢牢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在前进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大力弘扬艰苦朴素、埋头苦干的精神。一是要打牢思想根基。深入学习党在特殊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补足精神之“钙”。二是要在行动上落细、落小、落实。不能只是把艰苦奋斗写在纸上,贴在墙上,而是要实实在在落到实处,做到严以律己、勤俭修身,在工作上不搞形式主义,在生活中不贪图享乐,自觉抵制不良作风的侵蚀。三是要做到久久为功。凡事贵在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要长久地传承下去,要时时讲、处处讲,让每一位党员干部终身受教。
方志敏永葆初心,贯彻始终,树立了伟岸的丰碑。今天,党领导人民群众踏着革命先烈的足迹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我们要自觉肩负起“守初心,担使命”的历史重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以方志敏为榜样,弘扬方志敏精神,像他那样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一心干事业,不屈不挠,奋斗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