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陈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17)
伴随和平发展的时代境遇,革命语境渐趋消弭,革命文化似乎被世人所遗忘,逐渐演变为一种与现实生活有明显距离感的革命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格局和国际视野出发,就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传承红色基因”“保持革命精神”,强调革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自信的理论来源。伴随着新兴媒体、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社会图景,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呈现出多元思想文化的互鉴与交流,但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价值选择迷惘、文化认同困惑,对于历史人物、革命斗争相关的看法和认识产生了错位和偏移。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和主力军,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更是促进国家繁荣昌盛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促进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养成,以期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助推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内涵式发展。
“认同”一词最早源于哲学中两事物相同时“甲等于乙”的同一律公式,表示事物在变化中呈现出同一的形态。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特定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与融入,文化认同包含丰富的内容,但它的核心是特定文化类型所蕴含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与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等方面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将革命文化中所凝聚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心理过程,其不仅为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供理论来源和鲜活素材,同时也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提供不竭动力和智慧源泉。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明:“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总的来说,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及命运、助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以及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时刻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当意识到“一个世界、两个制度”的基本事实。这也就要求当前面临重大抉择和判断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从政治上看待问题。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作为弘扬先进文化的主力军,创造性地提出了革命理论,进而转化为先进的政治思想,并将此付诸于革命实践,生成中国共产党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也就是革命文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就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党组织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是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重要动力和坚实后盾。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其实也就是要做好大学生历史传统和历史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革命文化当中汲取合法性和正当性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能够正确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的历史进程,并将其中的思想精华和精神特质转化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当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面临新的环境条件和时代机遇,其对国家的认同和民族的热爱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应当密切关注并重视当代大学生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时代走向,合理把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所面临的时代境遇,通过理清革命文化实质、凝练革命精神、宣扬革命气质,从而最大程度上加强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获得感,这对于社会进步以及国家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革命理论知识,提升其革命文化素养。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部署,也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一流大学一定是与一流人文和一流科技相匹配的,对于新时代的高新人才而言,一流的科研水平必须与一流人文精神相匹配。因此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良好转向,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另一方面同时要提升他们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但当前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面临国内外的双重严峻形势。从外部环境看,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面临着轻视或蔑视中国传统文化、捧杀中国文化等挑战;从内部环境看,当前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理论认知仍不够全面、深入,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本身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因此,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是高校贯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举措。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机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3〕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中的主力军和佼佼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奉者和践行者。革命文化中内蕴的理想主义精神,不是个人关于自身的前途、命运方面的理想,而是共产党人关于国家、民族以及人民的理想,最为根本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共产党人这种胸怀大志、理想主义的精神是最根本也是最高层次的革命精神,它是所有革命精神的灵魂和核心,并且衍生出其他的革命精神。新时代背景下,重视历史传统教育、加强革命文化认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大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斗争与实践,切身领悟和体会当时国家的危亡,才能领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斗争实践的不易与艰辛,才能体会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坚定不移,才能坚定广大学生对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理想信念的决心和信心,进而以期培育担当民族大任的时代新人。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是基于心理认同的革命文化接受过程,“认同”作为心理专业术语,表示个人对事物所产生的一种信服的态度,并从心理上产生的一种赞同和认可。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是一个不断深入、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是一个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实践的逻辑过程,是主体对价值客体不断深入领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过程〔4〕。认同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意志深化、实践转化分别对应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首要前提、必经阶段、根本条件、最终归宿环节,这四个环节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
马克思曾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5〕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大学生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主要是指大学生能够掌握革命文化的基础理论知识,理清革命文化的形成脉络及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结合国情和现实需要,全面、客观地看待革命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特别是针对当前西方思想文化及社会思潮的强势冲击下,当代大学生由于社会资历较浅且鉴别能力较弱等现实因素,容易陷入极具冲突的价值冲突和文化认同困境。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理性认知是一个渐进式的上升过程,总体过程呈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的前进。理性认知是文化认同形成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它构成了大学生价值观认同的实质内容和基本轮廓〔6〕。只有具备较为理性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为理论指导,用以指导实践活动。对革命文化全面、理性的理论认知,是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内化起点,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奠定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积淀,同时还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环节做好必要准备和搭建中间桥梁。
理性认知是掌握理论知识和丰富理论素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较浅显且基础的,但也是重要的一环,理性认知的完成有待进一步深入和提升,上升为情感共鸣。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情感体验,情感体验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它是由理性认知向意志深化以及实践转化的重要动力,它确定了革命文化认同的倾向和对外部世界改造的选择功能。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活动,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也始终伴随着某种需要或者利益为驱动力,只有符合大学生需要以及利益的革命文化的价值理念和精神标识,才能被他们选择和认同。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情感共鸣,主要表现为对革命文化的接受和认可,并进而转化为内化于心的意识形态和价值选择。大学生需要在掌握了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之后,基于情感共鸣将其深化于心,实现从心底对革命文化的共鸣,这种情感共鸣是不易改变且深远持久的。为了提升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激发他们的内在情感因素,发挥情感共鸣的推动力量。
一般情况下,情感共鸣上升到意志认同阶段,最终成为支配行为的稳定信念。意志深化在心理认同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控制着情感共鸣,调节着理性认知和实践转化,是理性认知转化为实践环节的关键环节。意志深化可视为外化阶段的最高境界,人的行为是意志认同的外在表现,只有经过了意志深化阶段,才可以将革命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融入思想并用于指导实践。意志深化是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内化的最高境界,人的行为可视为人的意志的外在表现,只有经过意志深化这一阶段,革命文化中的深刻意蕴和精神标识才能真正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并得以指导实践。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组织方式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理念。另外,伴随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文化意识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极大冲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于主流文化以及革命文化的认同和肯定。革命文化作为一种在历史脉络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结合体,要想发挥革命文化的现实价值,就必须充分理解其科学内涵与实质核心。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意志深化阶段是大学生在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并接受革命文化的深刻意蕴和当代价值,并遵循其在社会当中的现实效用,对自身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行改造与重塑。可见,意志深化是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根本条件。
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如果仅停留在思想层面是不够的,实践转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实践转化可视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最终归宿。单纯机械的宣传教育并不能使革命文化中精神特质和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现问题,并探求合理的解决方式。实践是检验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评判标准和唯一准绳,对革命文化的认同需要真真切切的实际行动来证明。实践转化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对革命文化心理上的认同能否转化为实践层面的行动,使得革命文化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意志深化是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必要环节,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将这种革命文化认同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真正的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必然是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意志深化以及实践转化四个方面的统一。未能付诸实践的革命文化认同只能被认为是有待提升的思想观念。离开了现实生活,离开了实践活动,再好的革命文化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认同形态。马克思曾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7〕需要注意的是,实践转化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的结束,实践转化使得大学生对自身的理解和认知进行调整和规范,从实践转化又回到理性认知,开始一个新的循环周期,如此往复,不断向前。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所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这不仅是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素养的理论逻辑,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需要。可通过整合各类课程资源、注重实践活动转化、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路径,全方位、多层次、全覆盖地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
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价值选择,并不是自然而然就可以为人们所普遍接受,需要坚持不懈的引导与教育。为此,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必须将革命文化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一方面,将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融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教化人、培育人和塑造人的重任。增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要充分意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课堂的作用,使革命文化理论教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代主题。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过程当中,高校教师应当将革命历史与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充分挖掘革命文化中的榜样力量,深刻理解革命文化的教学价值和育人价值,将革命文化有机融入学生的爱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近代中国探求解放与独立的革命精神教育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其他课程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元素。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其他课程要自觉担负起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革命文化理论素养的责任。运用全新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将教学设计内容与革命文化教育相结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革命文化理论素养。如在选修课程当中,可以开设“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革命精神及当代价值”等通识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在专业课程当中,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理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逻辑关联,进而加深学生对两者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再如“伦理学引论”课程当中,通过介绍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理念以及实质核心,结合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实现两者有效融合与渗透。
马克思曾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8〕因此,落实当代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最终也必然落实到实践活动当中。首先,将革命文化认同融于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需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革命文化理论知识、领会革命文化精神,自觉将革命文化中的精神理念转化为自身的行为规范,如革命文化中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求真务实等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都应当为当代大学生全面深刻理解并自觉践行。其次,将革命文化认同融于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要将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融入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当中,引领当代大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要将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融入校园礼仪活动当中,深入开展升国旗、唱国歌、入党等仪式活动,在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革命文化素养和革命文化认同的同时,以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践行革命文化中的深刻内涵。要将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融入校园节日庆典当中,如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民族节日以及“八一”“十一”等中国重大节日,其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提升节日的思想文化内涵,挖掘其中的革命文化教育元素,使校园节日庆典活动成为革命文化涵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载体〔9〕。最后,将革命文化认同融于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广泛开展校园革命文化相关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挖掘革命文化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红色歌曲合唱、红色诗歌朗诵以及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征文比赛,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走进基层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革命文化的育人实效,实现理论认知与实践转化相统一的良好局面。
加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应当将其广泛渗透于日常生活当中。高校校园是学生、教师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革命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之中并改变以往教条主义的教育方式,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文化活动。首先,丰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创设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场域。高校可以在弘扬校徽、校园建筑及雕塑等物质载体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校办学历史和治学理念以及革命文化的深刻内涵,建造相关的校史馆和人物雕塑,完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对办公室、教学楼以及宿舍等公共活动场所进行环境布置,还可以通过校训、校风、校歌的凝练与弘扬,让广大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烈斗争事业的艰辛历程,其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知恩图报、追比先贤的精神品质,还能实现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其次,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以营造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氛围。凝练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加固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锤炼他们的革命品格。利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教育。以微信、微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具有实效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容易被广大学生所熟知并且接受,再加上新媒体能够承载较多的信息资源等先天优势,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也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效。如合理运用校园网络、微博、微信等形式以浸泡式的宣传方式,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革命文化生态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将革命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作为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最后,强化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完善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机制。构建多元立体的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评价体系,将革命基础知识、革命情感等目标内容融入到大学生革命文化认同体系当中,力争将革命文化认同评价因素与大学生的德育考核、综合素质测评结合起来,不断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于革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外化为他们的日常行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