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玟兵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决策咨询研究所,昆明 650500)
为使中华民族之魂不断得到滋养,文化自信不断得到提升和维续,任何时代都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20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理论、新观点,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云南要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建设,认真学习习近平关于“两创”的重要论述,努力实现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为云南各族人民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而成、具有固化内核和民族精神、世代延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它们在中华民族社会文明的进步中有着积极的功用和恒久的重要价值。云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成分的因素,云南优秀传统文化必然带有其地域性和民族特征。因此,云南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积淀而成、具有固化内核和民族精神、世代延传下来的优秀文化,它是由汉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组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对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恒久的重要价值。传承和弘扬云南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自觉担负起历史伟任,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早在20 世纪40 年代,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就提出了“推陈出新”的文化发展方针,50 年代又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时期,除坚持历届党的文化发展思想和方针外,还需踩着时代节拍、顺应时代潮流,继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使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上新台阶、再创新高度、再立新举措,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注重和呵护我们的精神根基,更加积极主动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工作,在凝聚民心、集聚民力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上做出了许多成绩。2013 年11 月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同年 12 月 30日,他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正式在党的会议上提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的许多重要会议上谈及文化发展问题时,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 年2 月24 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问题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2014 年 9 月 24 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 周年大会开幕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必须包括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4 年9 月28 日的中央民族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和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264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2017 年10 月28日,党的十九大把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写入报告:“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7〕41这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已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自觉担当文化建设历史使命,提出了符合时代的文化发展方针和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于“两创”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给予过明确的定义:“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1〕203创造性转化是攫取中华文化中具有永恒价值的观念形态、人文精神、道德精髓,对原有内容和其承载的形式做开创性转化,使其具有当代价值和时代动能。“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1〕203。“创新性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因子进行拓展、延伸和完善,实现质的提升和超越,符合新时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现代的方式增强文化的感染力。“两创”方针是一个连续性的整体过程,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上转化、创新、重造,以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创造性转化”完成现代更新后必然指向创新性发展,“创新性发展”又以“创造性转化”为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202,没有了精神命脉也就意味着国家和民族的消亡,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每个时代都要着手的文化工程。云南从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到“文化立省”再到“民族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观,本身也是文化观念上的一种传承和创新。新时代,云南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强省,就要认真贯彻中央的“两创”方针。云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激发云南文化与时俱进的生命活力,把云南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云南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文化软实力,为云南各民族提供与新时代的步伐相适应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本身文化价值、文化观念的全面认同和肯定,它源自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7〕41。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和底蕴,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相互影响、吸收、融合而共同创造的。云南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云南来说,它与整个中华文化汇聚成为一股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文化力量,是云南各族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
对云南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促进云南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升新时期民族文化的价值和自信,抵御“潮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防止少数民族文化被弱化和边沿化,延续和激发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还有许多未被开发和挖掘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使这些传统的精神文化遗产在新时期重新绽放出其应有的光芒,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产生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助力云南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期,需要聚集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力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民族团结工作事关云南发展全局,事关国家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发展大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252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民族团结,只有从各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去入手,增强文化认同,才能奠定各民族共同的情感和心理基础,凝聚共识,强化归属感和向心力,使各民族真正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实现云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助于跟随国家主流意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扩大共识,在包容统一中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一致的核心价值体系、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由此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使云南各族人民自觉地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提出以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获得了广泛的高度认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历史新篇章、踏上新征程、努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提供了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正是因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才能开新局、谱新篇,云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路径也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众所周知,在很多重要场合和会议的讲话上,他总是会引用许多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以极高的文化自信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01“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当前,贯彻‘两创’方针,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相融合,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时代和人民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8〕。云南作为全国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拥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云南各民族人民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非常注重文化建设,始终重视传承和保护云南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云南各族人民在民族精神文化的滋养下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新时代新阶段要使云南的文化建设保持繁荣发展的势头,激发各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持续为云南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绝的精神动力,就必须紧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建设的战略方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积极推动云南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9〕。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反映着一个时代民族的精神特质、价值取向和思想共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指引着该民族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根本认识和总体观”〔10〕,它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灵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集合民心、凝结共识和团结力量的强大社会功能。
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信息交互、传递快速便捷,西方“分化”和“西化”我国的敌对势力、民族分裂主义长期存在,云南要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家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价值共识、汇集向心力,以最大程度防止当今多元多样多变的各种社会思潮对国家主流意识的削弱,防止多民族多元价值观念的分歧和各族群众文化的不和谐,从而破坏云南长久以来形成的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和标准,把文化发展的方向定准、定好、定高,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云南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观念形态、人文精神、思想精髓,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赋予新的含义和形态,使云南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文化因子“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属性特征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宜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不符合先进文化发展要求的部分加以改造转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促进文明的进步和社会和谐。但无论产生哪种形式的新文化,都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内核和文化基因为其衍生的根基和本源的。“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中华民族之所以称之为中华民族,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身上有着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专属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此种精神品质。所以,要让中华民族繁衍兴旺、薪火相传,就必须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保护好我们的精神根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
在云南,中原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多种多样的宗教观念融合在一起,在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下发酵,铸就了云南各族群众几代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云南优秀传统文化〔11〕。文化不是静态不变的,云南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实践中不断地在传承中出新,在出新中传承。新时代,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云南篇章,就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文化,对云南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保持自己文化根基的基础上,把那些对当今云南文化建设仍有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因子以及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再造和转化,运用现代表现形式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激发文化的生命活力;在保持自己文化根基的基础上,对云南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因子进行拓展、延伸和完善,使其符合新时代云南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各族群众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云南各族群众把“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和“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品质提炼为新时期的云南精神,正是把云南各族人民都认同的优秀精神品质、价值理念、道德精髓和人文精神等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结果。
为民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一切胜利的思想武器,它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规定。无论时代如何变更,为民的发展观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和“使命”。我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是为了人民的一切在奋斗,保持“一切为了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的初心,在实践中传承和不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也只有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成功,中华民族也才能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时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在国家发展的各种顶层设计中将其作为一条根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文化领域中,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在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规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我们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遵循。
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对物质的需求一样都是人基本的生存需求,只有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人才能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完满的人。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不能偏离它所服务的人民大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是发展中的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云南的经济社会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一步步提高,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变化,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已不适应精神文化上的需求,和现代社会不相协调,这就要从各族人民的精神需求出发,对原有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争取最大的人心,实现云南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怎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历代党中央政府工作中的历史使命,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我党继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和新路径。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之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汇集向心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团结奋斗的不绝精神动力。当今网络和信息技术非常发达,随着各国相通相往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理念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和浸入到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再加上我国社会转型期容易造成精神家园的迷离,迫切需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
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边疆省份,民族团结事关云南发展全局,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文化之力聚集各民族“融荣与共”的向心力尤其显得重要。对云南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以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旨归,通过对文化的再造、重组、创新,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扩大共识,在包容统一中获得广泛的价值认同,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形成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为云南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持续注入不绝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