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 骥 (江苏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
一所现代化的学校似乎必须有与之身份匹配的学校特色,显示学校办学有一定的品牌效应。但是,要想打好这张“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有与办学目标、发展规范相适应的特色项目。寻找和具体实施的过程又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有的学校特色项目红红火火,吸引着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也有的昙花一现,有的似有非有,呈现出令人咂舌的低效状况。那么,我们该如何来选择、检验校本特色的实施效能呢?
学校特色,是姓“学校”呢,还是姓“学生”?或者姓“校长”呢?而这却回答了学校特色的建设的本真意义。有的学校只是因为上级行政部门的一纸要求,有的因为看到别的学校特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当然,也有的是属于学校领导“临时起意”,等等,原因不一。
现实中,特色建设的效果不同,主要问题还是有的学校领导不知道学校特色究竟为谁而设?为什么而设?没有弄清楚这个问题,盲目让学校特色“上马”,就不会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我们知道,特色项目首要受众是学生,这是主体。并且,这个主体应该是学校全体学生,而非一两个学生,或者一小部分学生。比如,有的学校特色是足球,其实就是学校足球队那几个人,而取得一定成绩后,便大肆宣扬这是学校特色;也有的音乐舞蹈之类的,因为一两个比赛获得大奖,于是,就演变成了学校特色,同样这个“特色”受众也是那个音乐舞蹈队;类似的诸如航模比赛、计算机比赛、单项技能比赛等,都被美丽地冠以学校特色。非也,这怎么会是学校特色呢?学校特色必须是全校学校人人参与的,有着课程规划,有着具体操作方案的项目,而非类似兴趣小组之类的只有几个人参与的就算学校特色。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学校特色,仅凭校长一个人注意,他喜欢就是特色,他欣赏就立项,而这个项目却脱离学校实际,只因为学校一把手钟情于这个项目。比如,乒乓球,领导喜欢,而学校没有相应的师资,也没有硬件跟进,只选择了七八个学生,便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学校有了特色,这种学校特色有意义吗?没有!学校特色所面对的必须全校学生,或者说是大部分学生,能够培养学生特色兴趣、提升特色能力、发展特色创新力、彰显特色文化的校本行动。
不可否认,有的学校的特色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找到了适合学校、学生发展的品牌项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规划、落实时,让学校特色不至于“滑铁卢”,能够按照规划有序、有深度地开展呢?
学校特色,学生是否喜欢,这是学校选择特色的重要依据。只有学生喜爱了,钟情于它,才可能让特色真正开花结果,成为学校打得出的一张名片。特色千千万,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棒垒球、乒乓球、音乐、体操、泥塑、木刻、手工剪纸、跳绳、航模……名目繁琐。学校特色,一定不要为特色而选择特色,也不要人云亦云,得有自己的思考和选择,得有自己的真特色。像我们学校就选择了非遗传统文化惠山泥人,这项特色,学生喜欢,人人参与,有着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实施队伍、实施措施,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全国、省区市均获得佳绩。这个项目就来自学生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喜爱,而学校领导也推波助澜,让特色放大,让学生人人受益。这个特色项目也让白小人成为带着光环的有着柏小印记的非遗受益传承人。
学校特色建设不能朝三暮四,不能脱离生本诉求,要让学校特色成为他们最热爱的那一个。学生对这个特色项目应该是乐此不疲,热情又快乐,谈论起来滔滔不绝,已成为他们朝思暮想的活动,这才是属于学生的,最有生命意义的特色项目。从我们学校成功的经验上看,学生虽然喜爱的项目很多,但要选择他们兴趣的最大公约数,要让更多学生参与,且学生对这个项目都能够参与,能够获得活动快乐体验。一所学校,不要在追求学校特色道路上贪多、贪大、贪牌,不要面面俱到,必须把“适合”作为选择主要依据,选择一项能够切合学生发展、突显校本文化、提升综合素养的特色加大实施力度,让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特色王牌项目。
学校特色一旦确立,千万不能朝令夕改,不能是学校领导一头热。它必须有着一支学校特色建设的团队,必须进行科学的课程规划,而这一切必须立足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学校特色课程的规划,可以从四方面来进行:一是高瞻远瞩确立特色建设目标。高站位地看待学校特色建设目标,就是开展以生为本的特色构建,抓住学生“人的发展”才是根本。因为没有学生全部的参与,学校特色建设就不可能发挥其特有的效能;二是立足校情生情制定学校特色长期、中期、短期发展计划。计划因为要通过时间来检验,检验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检验的主体就是学生的诉求、课程的达成度;三是从特色课程规划的科学角度却统筹、确立具体实施内容(板块式)与时间。这是特色建设的重要环节,从形式到实质的勾连,从目标到实践的迁移,从实施到检验的过渡,都要依赖于具体课程内容的规划,而这一部分就是具体的“纲”;四是组编相应的特色课程教材;这是对“纲”的细目化、具体化,形式上可以百花齐放,但都要围绕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与目标去拟定和具体落实。并且,要有相应的评价措施跟进,要让特色真正落地、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走进学校日常生活。
要想兼顾学生诉求,搞活学校特色,使之全面开花,就要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去实施校本特色。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校本特色的实施,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落实:
这是提高学校特色实施效度的重要基础。我们学校在非遗特色项目——“惠山泥人”确立之后,便组织老师进行了多次相关培训,邀请惠山泥人传承人赵建高大师驻校指导,培养了一支素质过硬、技能娴熟的师资队伍。这些老师为培养全校学生泥塑兴趣、组织泥塑展,举办全国泥塑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特色项目必须有专业人士引领和培养,必须有相应的师资培训计划,而这些都要与这项特色融合,而不是科普教学能力。我们学校,邀请大师手把手教,从细微处苦练基本功,从规定要求的泥塑作品考核起步,再到创造生活作品,一步步跃升,让我们学校的“惠山泥人”终于“立”起来,走入了学生生活,走进了课程世界。
学校特色“课程化”是促进学校特色建设上层次的重要举措。没有“课程化”的特色建设属于小打小闹,其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学生。而学校特色课程的实施建议与国家课程嫁接,因受课时等诸多因素制约,校本特色课程应该采取嫁接的方式加以落实和拓展处理,还可以与学校少年宫等联袂执行。学校特色课程首先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精神负担,要与学生兴趣和能力结合。借鉴我校的做法,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和实践。一是在课程安排时设立校本特色课程,按照年级具体安排,每月一节,主要进行全校性的普识性的视频教学活动;二是每周规定一天举行班级这个特色活动,与地方课程集合,确保课程实施;三是与少年宫挂钩,设立兴趣特长培养;四是选拔优秀特长生进行专家专题培训;等等。有了这些行动,特色课程实施就有了保障,特色课程的实施效能就会有所提升。
一所学校之所以它的特色能够“亮”出来,可能不是因为它的“高大上”,而是因为它贴近学生诉求,能够激活学生思维,让每个学生都能沉醉其中,成为津津乐道的活动。学校特色就是要让学生人人有获得,人人有享受,人人有成就,这才是学校特色的最大效能。每次,看到学生在泥塑坊专心致志制作泥塑作品的时候,他们的童真童趣就会表现在稚嫩的作品上。虽然稚嫩,却很有小孩子的味道,纯真、纯净,让人忍俊不禁,儿童的幸福不就在于此吗?!当然,孩子的能力有差异,我们在普及的基础上,也会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拔一些优秀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和培训,让他们的泥塑技能和审美能力再上新台阶,这并不违背设立这个特色项目的初衷。
非遗项目——“惠山泥人”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习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像我们学校能够这样草根化践行非遗文化的一定很多,成功的案例一定不少。我们学校的经验是,一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无锡泥塑博物馆去参观,在浓郁的泥塑文化氛围中陶冶情操,在欣赏一件一件作品中感受其魅力,通过专家现场介绍了解泥塑文化的往事今生,人文历史,名家大师,在手把手地触摸中去享受“惠山泥人”的独特表现方法。孩子们看到了、触摸到了,耳濡目染后让孩子们爱上了泥塑,了解了泥塑,增加了欲学的冲动,于是这份情怀便在孩子的心田中扎下了根。有了文化的渗透,有了文化的力量,孩子们便与学校特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后续技能教育、训练中,自然取得的效能会比较高,因为孩子爱它,因为满足了孩子动手的诉求,想象的诉求和探新创新的诉求。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惠山泥人”已经成了柏小的代名词。
总之,学校特色的选择和建设,不为“名”而为,不为“牌”而立,要以学生诉求为基本追求,这也是丈量“特色效度”的一把尺。学生乐之,好之,就是最好的校本特色。抓规划、抓课程、抓实施、抓评价,是让学校特色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